股票代码 600016

2024年04月27日 星期六

漫步兰州黄河边​(散文)

摘要 山东境内的黄河风光我曾多次领略,如滨州的黄河大桥,东营的黄河入海口……但像这么静静的、闲庭信步般走在兰州城内黄河岸边,思路信马由缰地随着黄河之水,一会儿奔涌,一会儿又潺潺如溪,在我六十岁的生命体验中还...

山东境内的黄河风光我曾多次领略,如滨州的黄河大桥,东营的黄河入海口……但像这么静静的、闲庭信步般走在兰州城内黄河岸边,思路信马由缰地随着黄河之水,一会儿奔涌,一会儿又潺潺如溪,在我六十岁的生命体验中还是第一次。她让我此时此刻有一种全新的、妙不可言的感受。因此,我要十分感谢既是山东老乡又是兰州好友的老靳这次非常独到的安排。

深秋时节的那个晚上,老靳和儿子把我们一行四人从兰州中川机场直接接到了兰州经济新区的一家名为“新区老风味餐馆”,三泡台茶一品,酱煮辣味牛肉和手抓羔羊腿一吃,黑枸杞泡酒一喝,我便一下子爱上了这片粗犷而神奇的土地了。老靳近1.8米的个头,在我眼中是标准的山东大汉,他儿子更是胜出一筹,接近1.9米,在兰州体育职业学院担任曲棍球教练。我翘指赞美:你爷俩给咱山东争光了。老靳摇摇头说:咳,我不行,老婆原是甘肃体工大队的篮球运动员,高我一截呢,小儿11岁就去了日本,也搞篮球,身高两米呢!

回兰州市里的路上,老靳告诉我们明天由他夫人当向导,陪我们漫步黄河流域唯一穿城而过的黄河岸边。他说,我定居兰州二十多年了,只要不出发,每天的早晨或傍晚我都要和老婆到黄河边遛弯,听黄河之声,观万家灯火,永不厌倦!

他这一说,让我在睡梦中都充满了期待!

 

从青藏高原一路汇聚奔涌而来的黄河,穿峡越谷,浩浩荡荡,进入兰州盆地。在这片被黄河乳汁日夜滋养的海拔1500多米的西部土地上,曾经出土了数量可观的人类早期的生产和生活器具,标志着这块土地古文明的灿烂和辉煌。我从相关的资料中得知,这里生活着汉、回、藏、蒙、土等36个民族。丝绸西去,天马东来。古丝绸之路在这里留下众多的名胜古迹,使兰州成为连接敦煌莫高窟、天水麦积山、永靖炳灵寺、夏河拉卜楞寺等著名景点的丝绸之路大旅游区的中心。兰州还是我国东中部地区联系西部地区的桥梁和纽带。陇海、兰新、兰青、包兰四大铁路交汇于此,兰州西客站是西部地区最大的路网型客运枢纽,也是国内一流的现代化大型综合交通枢纽。兰州的中川国际机场年吞吐量达到1000万人次。那天晚上,老靳的福特车载着我们驶下高速路,穿过两座山峰的峡口,辉煌绚丽的兰州城映入眼帘的那一刻很让我心灵震撼,这座城市的现代形象和青春气息不逊于我去过的省会城市,飘逸荡漾的黄河之水辉映在万家灯火之中,更增加了城市灵动蓬勃的迷人风采。

第二天一早,老靳的夫人叶女士如期而至。她的确高出老靳一截,但却身材健美,壮而不臃,一打招呼一握手,便感受到了她热情爽朗的鲜明性格。飞抵兰州之前就听同行的与老靳是战友的秀廷弟介绍说,老靳在部队时一心想考军校,但上苍没给他机会,转业后揣了几百元钱只身一人闯西口(兰州),最初以卖菜为生,历尽艰辛,却收获了丰硕的爱情果实,把曾任甘肃女篮前锋的叶女士娶进了家门。我就想,一个流浪汉能和一个省级女篮的主力走上红地毯,其中该有多少让人浮想联翩的故事呀。

在与叶女士谈笑风声中,我们来到了黄河岸边。叶女士指着前方说,看到那个石碑了吗?黄河第一桥!我很早就知道兰州的黄河上有一座著名的桥梁,全是钢铁结构,俗称中山铁路,距今已逾百年,当年这座铁桥的落成,结束了黄河上游千百年以来没有永久性桥梁的历史,因而被誉为“黄河第一桥”。

叶女士对我们说,在这里要好好留个影,再到桥上好好走一走,到过兰州的政要名星行程再紧张都要到中山铁路桥上走一走,有诗言道,中山桥上留个影,黄河水中见真情,中山桥上走一走,笑对风骤与雷吼……等咱拍完照,走完桥,我再给诸位好好讲讲这座桥。

令我意想不到的是,曾经驰骋篮坛的叶女士对于兰州黄河上的这座中山铁桥来龙去脉竟然如数家珍,颇有学者风度地娓娓道来……

兰州历来是东部与西部的交通要冲,是中原大地与西部疆域往来的必经之路,穿城而过的黄河成了横亘与兰州这一重要交通枢纽之上的一道难以逾越的屏障。

要说在这里的黄河上第一次架桥是在六百多年以前。明洪武五年(1372年),大将军冯胜为讨伐河西走廊的元代残余势力,破天荒地在白塔山脚下的这段河面之上架筑起一座浮桥。他们在河面上每间隔5米横置一艘船,将24艘船用粗壮的麻绳连接起来,船与船之间用木板搭勾起来,围以木栅栏;再在两岸矗立起4根大铁柱和45根大木柱,用近500米的铁锁链将铁木柱与船只连接固定。这座浮桥建成后,使冯胜将军指挥若定,“横扫千军如卷席”!

此后,修建了镇远浮桥,1385年,镇远浮桥移至了现在中山铁桥的位置,因为这里河床较窄,水流较为平缓。浮桥上人们往来如织、熙熙攘攘的场景在清代兰州画家马五所绘《金城揽胜图》中被表现的淋漓尽致。

整座浮桥“随波升降,帖若坦途”。但每遇洪水和冰棱,时常会发生桥塌人亡的惨剧。每年冬季,黄河冰封,浮桥必须拆除,人流车马从冰面通行,冬春之交,又时常有人畜因冰融溺亡。春天冰融之后,又需重建浮桥,所费甚巨。人们翘首以盼能在这段穿城而过的黄河之上建起一座固定的桥梁!

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时逢洋务兴起之时。时任陕甘总督的升允,经过一番调研考察,感到在兰州建造黄河大桥的历史契机到来了,他敏锐地洞察到“外人奇技巧思”正可以“宜民利用”,开始埋兵布阵,与洋商进行接触磋商,决定借水行舟,用西方先进的技术设备来实施他的抱负——在黄河上架起一座大桥。他于这年的12月19日上书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报告说已经与德商泰来洋行于1906年9月11日签订了所建黄河铁桥的合同。其实,不但合同签了,建桥所需的材料也在运输途中了。

慈禧和光绪倒是没有怪罪升允的先斩后奏。光绪五十四年(1908)2月21日,来自朝廷的御批传至甘肃升允手中:“该部知道。钦此。”至此,黄河铁桥的建设工程正式得到了朝廷的认可。

从天津到兰州的数千里路途上,一条由火车、骡马车组成的运输长龙,翻山越岭,风餐露宿,历时近一年把建桥材料一站一站运抵兰州……

黄河岸边第一次矗起了铁管、钢筋和高高的三角型工程架。工地上号声阵阵,锤撬叮,钢丝绳穿越两岸,工程船来往穿梭,英语汉语此起彼伏,蓝眼睛黄皮肤相映成趣。那天,我站在中山铁桥,听着叶女士的介绍,望着川流不息的人群,目送着奔腾而去的黄河水,想象着当年建桥工地上的沸腾场面。桥是德、美两国工程师、华洋工匠及甘肃各界通力合作的结晶,是西方文明第一次在僻居西北、地瘠民苦的兰州大地上落地结果。如果那种合作延续持久、发生多次,西部的兰州该是怎样一番天地,中国的历史该增加多少华美之章?

叶女士继续介绍说,宣统六年七月四日,中山铁桥正式竣工通行。陕甘总督升允亲题“第一桥”匾2块,分置于南北桥头。叶女士忽然冲我问“你说王哥,当时的升允该有多大的成就感和自豪感?”

我思忖片刻,说:是呀,是升允第一次让兰州与国际接轨,具有划时代意义,功不可没!

 

午饭时,老靳赶了过来。饭后他和妻子一同陪我们畅游了水车园,参观了著名的黄河母亲雕塑。

水车园东邻中山铁桥,西连黄河母亲雕塑,北望白塔山,南依西湖公园。是兰州的一张蔚为大观的风景名片。进了水车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尊花岗岩雕塑。他就是兰州水车的创始人段续。段氏家族是兰州显赫的名门望族。仅明代就出了四个进士,段续就是其中之一。他在明嘉靖二年(1523年)中得进士后,多年在外为官,曾任云南道御史、湖广参议、密云兵备副使等职。

嘉靖二十年,段续退休回到故乡兰州,望着这座贫瘠落后的城市和守着滔滔的黄河水还直喊干渴的父老乡亲,段续感到了沉甸甸的责任,他夜以继日,潜心研究,决心造出一架可以汲取黄河之水的大水车,以拯救众生于危难之中。历时15年,段续终于制造出了凹型翻槽的巨轮式黄河水车。到了清末时期,兰州已有水车157轮,总提灌面积达10万余亩。素有瓜果之城美誉的兰州,与水车有着极为密切的历史渊源。

在近500年的漫漫岁月里,兰州黄河水车大显其工艺精湛、雄浑粗犷的风格特点。据介绍,新中国建国初期,有252架水车依次傲然挺立于黄河岸边,那该是多么壮观的景象啊,可以毫不夸张的说,这曾经是地球上彰显人类智慧的一道独特风景线!

在以往的岁月里,我走过国内外许多地方,但在兰州滨河中路见到的有关母亲命题的雕塑还是第一次。这座雕塑长6米,宽2.2米,高2.6米,花岗岩材质,总重40余吨。

黄河母亲雕塑由年轻母亲和婴孩组成。母亲身材颀长匀称,线条优美,面带微笑,神态慈祥,湿漉漉的长发好像刚刚用黄河水洗濯。她右臂微曲,仰卧于黄河波涛的背景之中,目光深情地望着依偎于怀中的婴孩……那一刻我真切地感到那位雕塑母亲就是远在几千里之外故乡家中的母亲,她怀中的婴孩就是小时候的我。我禁不住有泪水在眼中滚动,不由得向这尊雕塑深深鞠躬!

当我直起腰回过头来,却发现老靳已跪倒在黄河母亲雕塑前,双手合十,默然祈祷。也有两行泪水从他的眼角溢出。

老靳告诉我,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他从几千里之外的山东济宁老家只身一人来到兰州闯世界时,这座雕塑刚落成不久,每当想娘想家的时候,他都会来到这座雕塑前拜上一拜,然后坐在底座的一角,望着母亲的脸庞,默默地与母亲说上一会儿话。

少顷,老靳又象是自言自语地说了一句:人呐,要常怀一颗感恩之心。

那一刻,我对这位小我6岁的朋友肃然起敬。

他缘何以一个个体户身份娶了一位女篮健将?缘何以几百元起家把他的配送公司做得水起云涌?缘何把自己的母亲、五位兄弟及妻子儿女50多口陆陆续续接到兰州落户,买房购车,安营扎寨,成了少见的家族式整体移民?我从老靳的看似寻常的一句话中似乎找到了这些问题的所有答案。

兰州黄河边的这次漫步令我终生难忘!

                           

                                         写于2017年11月6日

 


编辑:1062902265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头等网立场。

如有版权异议,请点击查看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