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代码 600016

2024年04月20日 星期六

民生艺术码头的蜕变:从工业遗存到水岸贯通

摘要 早在2002年,上海市就宣布实施包括2010年上海世博会会址在内的“黄浦江两岸综合开发规划”,标志着黄浦江两岸地区开发正式上升为上海市的重大战略。

早在2002年,上海市就宣布实施包括2010年上海世博会会址在内的“黄浦江两岸综合开发规划”,标志着黄浦江两岸地区开发正式上升为上海市的重大战略。借世博会的契机,滨江空间得到了改善,对工业遗产进行了改造再利用。根据2016年底上海市公布的《黄浦江两岸地区发展“十三五”规划》,中心区段(杨浦大桥至徐浦大桥两侧约45km岸线)滨江公共空间将在2017年底实现全面贯通。

民生码头段位于黄浦江下游南岸,东起洋泾港、西至民生路、南至滨江路、北连黄浦江,是上海港散粮、散糖的装卸专业码头,其中1、2号泊位建于1908年,3、4号泊位建于1924年。整个项目现存历史建筑群规模宏大,类型多样,包括排架厂房、仓库、别墅及筒仓等,将保留历史建筑12处,总建筑面积9万m2,民生码头段改造后将成为民生艺术港。

AT:项目中每一区段都有着自身的历史特点与工业遗存,再开发不仅要保留多处工业建筑,还要注意对原有场地历史信息、特征要素与环境特征的保护。民生码头段现存历史建筑的超大空间尺度感震撼人心,其中8万t散粮简仓是港区标志性建筑,曾是亚洲容量最大的粮仓。面对各具特征的工业建筑与历史场所,设计采取了怎样的整体更新策略?

刘宇扬:民生码头的改造方案,是由6家中外设计单位组成的联合工作组设计的。第一阶段,中方团队(致正建筑工作室、刘宇扬建筑事务所、大舍建筑设计事务所),日方团队(安田幸一研究室、日建设计),以及荷兰大都会建筑事务所(OMA)从不同的方向进行了前期调研,并共享成果。第二阶段由三方平行推进三个概念规划方案。第三阶段通过工作坊的形式,与业主、政府讨论,并确定开发与设计方向,再将前期的设计整合,分栋进行建筑改造设计。

在工业码头向艺术港的转型过程中,提出“艺术+日常+事件”的总体设计理念,将民生艺术港区域打造成既适合平日休闲、游憩活动,又满足艺术、创意需求,同时可承接大型文体、节庆活动的综合区域。民生艺术港的户外场地处理形式丰富多样——由开放广场形成空间序列,打造连续的场地绿轴和滨水带,并连通屋顶形成“高线公园”。

具体的建筑改造策略:

首先是功能连接——通过一系列新体量将场地现有的建筑和开放空间重新组织起来,使其更紧密地连接为一体;

其次是新旧融合——新增的建筑均“飘浮”于旧建筑上方,形成统一的姿态;

最后则是落在地面的棚状结构,以轻盈的“覆盖”姿态定义新的公共空间。通过对保留工业建筑的改造与更新,民生码头区域将建成集艺术会展、时尚中心、美术馆、景观餐厅、实验剧场等文化休闲功能于一体的综合中心。

筒仓前的骑行廊道与螺旋接坡实景(摄影:田方方)

AT:独特的工业遗存使得民生码头充满着历史的记忆。依托工业景观,滨水空间的生态环境改善非常重要。结合保留工业建筑与原有码头,请详细介绍下民生码头段的景观设计有哪些特点?

刘宇扬:景观总体规划采用了“一环二脉四景”的概念:
一环:呼应规划设计中巨构尺度的空中圆环,形成承载多重休闲功能的环状连接。
二脉:具有日常功能的分叉流线同汇聚的节庆流线抽象成贯穿的二脉。
四景:出于对自然环境的珍视,并结合民生艺术港的特质,将“森林、阳光、空气、艺术”四大场景呈现于大江大岸。

采用“新旧景观共生”的策略,对民生码头产业遗存进行更新和利用,改造设计出连接历史与艺术文化的都市滨水空间,自西向东依次为滨水廊道景观区、中央休闲广场区、运动绿坡河岸区。

微信图片_20180111141149.jpg

王珏:保留的顺岸廊道延续着运输物流的历史意义,同时与骑行道有机融合。保留原有运输轨道,沿江布置漫步道,并加入观赏草景观带,同时种植树箱,形成高桩码头绿植景观。

将工业运输的物流流线转化为人行的景观体验流线,在保留原有空间特质的前提下,置入新的活动空间。258库前廊道桥在现有跨度内加入大坡道连通转运站及257库前廊道。通过坡度的缓慢抬升,将浦江景象如画卷般渐渐展现于游客眼前,展示出一个逐渐融入壮观工业景观的过程,并将其激活与游憩体验相结合,在整个渡江段中也是独有的特色漫步区域。

码头面的景观处理也同原有码头的结构形式相关联,码头面前方1/2区域为原有的运输轨道,并设有两座塔吊。在设计中前方以树箱与独立座椅为主,空间较为灵活,后方1/2区域以整块绿地及广场为主。同时通过铺装设计将原有轨道保留,对塔吊的位置也进行了调整,并为以后的发展和改造预留空间。

在中央形成集中的广场,沿江的系船柱也被保留在原位置,结合这一景观元素,我们在背后设计了水洗石景观矮墙,结合灯光形成具有历史氛围的特色景观。

AT:滨江贯通工程规划的交通方式以步行和骑行为主,步行网络的建构以及滨江交通网络与周边区域的联系非常重要。据报道,2017年底,西岸将建成8.4km景观大道与5座观景桥,东岸将全面贯通杨浦大桥至徐浦大桥浦东滨江段21km的慢行通道、滨水休憩步道,成为真正面向大众的滨水开发空间。45km岸线的贯通绝非易事,在民生码头段中,设计将建立怎样的步行空间,同时这一步行网络如何与周边交通体系接驳?

王珏:民生码头贯通景观设计,东侧连接洋泾港云桥,西侧贯通民生轮渡站区域,并连接新华滨江绿地。基于城市设计的整体性和延续性,通过“三线贯通”的设计手法,将创造丰富多样的慢行空间及游赏体验。

东岸贯通的起点位于杨浦大桥,设计场地距起点约1km,起始于东岸贯通第一桥的洋泾港云桥,通过极具特色的快速骑行与慢速跑步的高低分离模式,开始民生艺术码头的贯通之旅。

“三线”,即“低线慢步道、中线跑步道、高线骑行道”。慢步道主要利用高桩码头前沿区域15m左右宽度的高桩平台,穿行于绿树观赏草及休憩空间之间。有良好景观视觉体验的活力跑步道宽度为3m,东侧从洋泾港桥通过螺旋接坡汇入高桩码头并逐渐进入绿坡区,后同骑行道并线,连接到廊道高处,可饱览浦江两岸的壮丽景色。

骑行道利用现有顺沿廊道将其改造成为高架贯通道,东侧接入标高为7m,穿行于绿坡之上,在258库区域前廊道处起坡成为11.5m标高的贯通道主线。骑行道的高架桥部分全长290m,坡度平缓,并设置两处下坡道以方便上下通行。

贯通范围内,设计统一了骑行道、跑步道的铺装材料与色彩标识,并标注里程,与滨江沿岸设置的各个绿地景点相连构建游憩网络,营造滨水、绿坡及高架贯通道等不同景致和氛围的绿道景观,为市民及短期观赏人群提供高品质的活动及观赏空间。

西侧通过贯通道连接民生轮渡站区域,形成一个公众观景大平台,同时一层又是轮渡站站房,成为结合城市美学与市民活力的基础设施。

AT:工业遗产的再利用、环境品质的提升、步行网络的完善,都将进一步凸显场所魅力,塑造具有活力的滨水空间。公共空间要与公众日常活动契合,吸引公众体验,民生码头段在空间节点、景观小品、配套设施方面做了哪些设计来体现空间自身的特质?

刘宇扬:呼应“艺术+日常+事件”主题,民生码头的公共空间在设计伊始就强调多种活动的空间叠加,整体流线的规划组织可以适应日常及庆典两种不同活动流线的空间需求。自东向西为庆典流线,同东岸贯通起点方向一致, 从洋泾绿地向西行,三条慢行道系统逐步汇聚;从西往东,来自于陆家嘴及新华绿地的日常流线由主干层层分叉,如植物分枝般优雅。我们设计的几条步道流线犹如河流汇聚,把人聚合在一起,也映射民生码头将越来越充满生机与活力。

在开阔的江边打造大片树林,提供树影婆娑的林中穿行体验,使人在享受光影交织的暧昧之余与江风嬉戏。延续民生码头历史文脉,采用其历史名称“蓝烟囱”作为森林步道名称。

位于码头中央的民生艺术广场可以作为举办大型活动的公共舞台,大台阶的设计提供了停留及观景的功能,是观望江面的最佳开放空间,可使人感受时光变化,江景如画。这里拥有黄浦江东岸向陆家嘴金融区的最佳观景视野,能够饱览浦西、浦东两岸的城市天际线。

廊道桥、螺旋坡道及转运站等空间,本身就是空间艺术作品,也可作为室外艺术装置的展示场地,孵化艺术事件,吸引公众参与及体验。种植树箱、休憩座椅、滨水栏杆等均成为场地设计的景观小品,通过钢板、水洗石、绳网等材料的组合运用,保持设计的连贯性。树箱设计呼应筒仓元素,采用八边形内切圆的造型,并种植白玉兰、重阳木、香樟、乌桕等乔木为滨水空间带来浓浓绿荫。草花部分,以多种芳香植物营造了暗香浮动的沁香花园,穿梭其中能够尽享空气中的独有香甜。

AT:可以说,黄浦江两岸贯通是上海的一号城市工程,这一重要的滨水公共空间作为引擎激发空间活力的同时,也将带动周边的转型发展,如正在民生码头举办的“2017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就颇有反响。您认为,民生码头段贯通将对周边区域的发展有着怎样的推动作用?

刘宇扬:民生码头的改造是对其进行重新设计规划,定位核心功能为文化艺术展览、创意设计、展示拍卖,并包含部分酒店等辅助性设施,将其打造成为世界一流的文化聚集地,以其影响力在广泛区域内起到引导、示范、带头作用。

改造总体定位为民生艺术港前沿的都市休闲型环保生态景观码头,即以环保生态为前提,保留现状产业构筑物遗存为特色且兼具健身运动、景观游憩、生态休闲、公共艺术展示功能于一体的都市休闲型绿地。

随着科技的发展,艺术也在不断被推动向前发展,艺术的表现形式与观众观看甚至参与的形式也在改变。曾经的艺术品是看得到、摸得着的墙上挂画或雕塑,而现在探讨的很多城市艺术或公共艺术是影像艺术、行为艺术,艺术本身通过影像等传播到了全世界。伴随城市的快速发展,人们意识到更需要慢下来,回归所生活的城市空间,适宜的滨水公共空间正是人们最迫切需要的。建筑师的责任不再仅局限于设计房子,而需要更多地处理建筑与城市空间、景观、自然、生活的关系。

民生码头段的贯通设计与正在筒仓内举办的“2017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将公共艺术空间与滨水景观地带相结合,意在打造“生产-展示-消费”的艺术生态系统和日常生活的目的地,提出“艺术+日常+事件”的策略,形成艺术行为吸引商业客流、日常消费反哺艺术产业的良性循环。这次展出的大量艺术作品都强调互动性和参与性,展览一开幕就吸引了大量市民参观。民生码头在今后也会带动周边地区的基础设施发展,连接断点,成为浦江东岸的亮点。

AT:民生码头段的贯通工程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年底贯通完成将呈现出怎样的景象?此时,计划的45km黄浦江岸线将实现全部贯通,您有着怎样的畅想与愿景?

刘宇扬:民生码头作为浦东滨江区域历史最为悠久的工业遗存,从旧日承载粮食进出的仓库、码头,到今日兼具运动健身、生态休闲、景观游憩、公共艺术展示等功能的城市滨江水岸空间,作为黄浦江滨水景观的重要节点,其建设将促使上海绿地规划系统布局结构趋于完整。通过生态景观码头的建设,削弱和转变现状高桩码头“边缘化”的处境,提升沿江区域的公共活力和开放性。

贯通之后的民生码头段可阅读、可漫步、可骑行、可跑步、可驻足,在艺术人文与休闲运动等主题之下,将成为未来上海黄浦江东岸最具特色的都市水岸空间。

 


编辑:1062902265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头等网立场。

如有版权异议,请点击查看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