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代码 600016

2024年04月20日 星期六

硅苑人讲述:硅苑瓷器走进中南海始末

摘要 目前,硅苑瓷器是“当代国瓷”,硅苑科技为“当代国窑”的概念已深入人心,对于现在年轻一代的硅苑人来说,可能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但对当年的老硅苑人老前辈来说,历史的印记是永远也抹不去的,当年高石英瓷被选为国家用瓷的情景还历历在目。

“硅苑销售部接待一份特殊的订单,国务院办公厅为订制一批建国六十周年专用瓷器。日用陶瓷车间马上挂出了“大干30天,保质保量完成60周年国家用瓷任务”的醒目横幅。硅苑人为之自豪,为之骄傲,同时激动的思绪也不由得回到了25年前的那个国庆,那是硅苑历史上一个辉煌的里程碑,因为就在那一年,国庆35周年之际,硅苑瓷器第一次走进了神圣的北京中南海。也就是说,让淄博成为“当代国窑”是从1984年开始的。”

目前,硅苑瓷器是“当代国瓷”,硅苑科技为“当代国窑”的概念已深入人心,对于现在年轻一代的硅苑人来说,可能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但对当年的老硅苑人老前辈来说,历史的印记是永远也抹不去的,当年高石英瓷被选为国家用瓷的情景还历历在目。

“国瓷红娘”张守智 

笔者近几年曾经多次采访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前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教授、我国著名陶瓷艺术家张守智。他每次说起来都涛涛不绝。可以说,张教授是国瓷的“红娘”。

被誉为中国日用陶瓷学科带头人的张守智,是中国宾馆日用陶瓷设计的权威,他同硅苑有着不解的渊源,中南海和钓鱼台国宾馆的精美日用陶瓷即是他的作品。

上世纪70年代,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恢复招生。张守智教授是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举办全国首届工艺培训班的教师。

当时淄博陶瓷的发展引起了张教授的青睐。他经领导批准,他和清华大学的胡教授一同来淄博举办培训班。

他们暗下决心,一定要把班办好。为了做到教学和实践相结合,两人分工明确,张教授负责造型,胡教授负责装饰。

培训班在重重困难中正常开班了。张教授深信,中国陶瓷的发展在淄博。

此时,张守智接到了中央任务——为北京饭店研制新一代国家用瓷。

经过深思熟虑,张守智决定,中央任务就在淄博完成。

对此,有人提出疑义。但张守智教授信心十足。因为当时山东省硅酸盐研究所(现硅苑科技)的科研成果,让张教授看到淄博陶瓷的发展潜力。

为完成教学任务和中央任务。当时淄博许多陶瓷厂的骨干全部入学上课,不到周六不回家,结果不让上课的也来偷听讲课了。

到北京接受任务,去之前要选材质,那么什么样的材质好、容易被领导认可,什么样的材质不好、会遭淘汰呢?经过深入分析,张教授认为硅苑新发明的镨黄滑石瓷是很好的选择,这种材质在当时还是实验品。

于是山东省陶瓷公司把成套的实验品,摆到北京饭店。第二天中央的领导看了后认为非常可行,公司回去后用了仅18天就把成套的陶瓷做了出来,比现在的速度还快。

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在山东半年组织的培训班超过了在江苏一年的培训班,可见陶瓷在山东吸引了多少人的目光。

从此,淄博的陶瓷第一次走进了北京。改革开放后的礼宾瓷,邓小平出访日本、朝鲜带的陶瓷也是淄博完成的。

硅苑瓷器走进中南海 

于是,1984年,国务院又把国庆35周年紫光阁礼宾接待大厅用瓷的任务交给了山东,因为山东硅苑再次研制出了新材质——高石英瓷,它不但具有传统细瓷明度高、透光度好、釉面光润等外观特点,而且克服了传统瓷器易碎、不耐用的弱点,其机械强度很高,耐急冷急热性能特别好,能够反复经受机械洗刷和高温消毒处理而完好无损,为传统细瓷和欧式硬质瓷所无法比拟。到目前为止,高石瓷的热稳定性居世界日用瓷之首。

但当时高石英瓷在省里还没有鉴定。当时离国庆还有2个月,没经过鉴定怎么能造瓷呢。最后考虑到高石英瓷的诸多优势,为了给国庆献上一份大礼,最后还是决定用高石英瓷烧制。后来高石英瓷获得了国家发明奖,第二年就震惊了国际陶瓷界。

到了1984年6月份的一天,中央工艺美院常沙娜院长找到张教授,说:明天你去国务院吧,又有任务了。原来赵紫阳总理从欧洲回来后,说我国的接待水平不够。于是万里同志建议紫光阁重新装修,并由中央工艺美院负责装修。瓷器就由张教授负责。

当时是国务院行政司的王怀齐处长找到张教授。当时是84年的上半年。国庆35周年前三、四个月的时间。国庆35周年是大庆,要游行,要大阅兵。紫光阁的陶瓷主要是茶具问题。张教授决定还是在山东做。张教授想,紫光阁一定要用中国自己的发明创造。美国有劳耐克斯,高长石,英国有骨瓷,威基武德,高石英瓷是中国自己的,全世界没有的。记得当时是在国务院打的电话,硅院还不知道是什么任务。他们带着高石英的样品就来了。张教授设计了方壶的图形。王怀齐处长、庚志声副处长在紫光阁坐下来, 6个杯子,还需要2个盖杯。硅院的人说,这只是我们的科研成果,只是实验室的东西,还没经过鉴定呢,做不出来怎么办?国务院的领导说,听听张老师的意见吧?张教授说,让工陶也同时做高长石瓷,反正完不成任务不打屁股。张教授点明让小梁子(梁传珠)做模型。只烧了一窑就成功了!画面是陈建海设计的,他是日用瓷专业留校的研究生。是采用唐代的团花,用的白丝网,很淡雅。

正在这时候,就是国庆前夕,景德镇来北京办展览。临国庆节就有2、3天了,他们非要去紫光阁参观。国务院的人接待了他们。他们听说紫光阁进了山东的新瓷器。他们对国务院的人说,等国庆节后就把山东的陶瓷换下来,还是用我们的陶瓷,我们是中国的瓷都嘛。国务院的人听了很为难,就把皮球踢给了张教授。说,这是张老师推荐和设计的,听听张老师的意见吧。他就说:山东的新材质代表了新中国的成就,是新中国的创造。特别是高石英瓷,是中国独有的,国外没有。现在案子上放的艺术瓷都是周总理从故宫调出来的,可以把景德镇的艺术瓷拿来,但日用瓷不能换。景德镇的人就说,那我们回去,三年之后把山东的瓷换下来。

到第二年,国庆36周年,中央警卫局也要为怀仁堂上重新设计餐具,也是用硅苑的高石英瓷设计的。

当年景德镇的领导曾信誓旦旦地说:三年后一定要把紫光阁的硅苑瓷器换下来。如今,25年过去了。当年的白丝网盖水杯已经换成了“中华龙”,但依然是硅苑的瓷器。换是换了,换的是硅苑25年来持续不断的技术创新、工艺创新、艺术设计,不换的是硅苑瓷器的品牌。

陶瓷书记——杜祥荣 

高石英瓷成淄博“王牌” 

提起硅苑陶瓷进中南海,不得不提曾任淄博市委书记的杜祥荣。可以说,杜祥荣与陶瓷有着深厚的情缘,他亦被称为“陶瓷书记”。

对于陶瓷,杜祥荣是再熟悉不过了,从淄博瓷厂到淄博硅酸盐研究所,从车间主任到研究所所长,从精心搞技术到研制成功高长石质精细瓷和高石英质日用细瓷,从淄博陶瓷到进入中南海,杜祥荣与淄博陶瓷走过了几十年的岁月……

另类道路成“国窑” 

在以往的年岁里,国家用瓷一直延用着南方的瓷器,那里有着得天独厚的土质,使得瓷器一烧制出来就非常好,而处于北方的淄博又是怎样以质取胜的呢?杜祥荣说:“北方没有优质的瓷土,根据用途,我们走了另类的道路,从1965年在淄博瓷厂实验室工作时,我就对石英瓷开始了研究,石英含量高的陶瓷,釉面显得晶莹剔透,看上去真有‘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的感觉。但石英含量高了,就会导致炸瓷,所以一直没有解决高石英瓷热稳定性不好的技术难关,致使这一实验结果束之高阁。国外的陶瓷专业也断言,石英含量高是不能做高级日用细瓷的。”

择机深究的热望一直在杜祥荣胸中涌动。1978年,杜祥荣调入淄博硅酸盐研究所(现硅苑科技)任所长,他利用硅苑的先进的科研条件,带领张方训、吴金环等几位科研人员敢于向世界难题出击,经过无数次的试验,终于打破了高石英做细瓷的瓶颈,通过科学地控制石英粒度,合理地坯釉匹配,使高石英瓷热稳定性和机械强度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大大超过了传统细瓷的水平。

1984年国庆节前夕,硅苑科技要带高石英瓷样品到北京参加国庆接待用瓷遴选。那时,已是淄博市委副书记的杜祥荣亲自带队前往,去北京中南海送高石英茶餐具样品。中南海对淄博的瓷器早有了解,看过样品后,遴选负责人连连点头,表示非常满意,并就下一步的供货品种、质量和进度作了安排。

景德镇曾表示三年以后换下淄博的瓷器,至今25年过去了,硅苑科技的高石英瓷器不但没有被换下来,而且应用范围越来越广,不但中海、南海使用,之后钓鱼台国宾馆、八一大楼、全国政协等重要场合都开始频频出现硅苑瓷器的身影。杜祥荣说:“我们的“当代国窑”是当之无愧的,应该加大生产力度,让人民都用上我们的瓷器。”

陈贻谟:我把瓷器送进中南海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陈贻谟一直从事日用陶瓷的设计创作工作,曾任硅苑科技设计室主任、试制车间主任,当年他每年都要去北京好几次,领任务,回来精心安排生产,再亲自送货到中南海。他是硅苑瓷器第一次走进中南海的直接见证者。

7月23日,在陈贻谟大师的工作室内,他向笔者讲述了当年硅苑陶瓷进京的经历。

不碎不炸,好质量 

说到25年前淄博陶瓷进中南海,陈贻谟仍记忆犹新。那时,陶瓷进中南海是非常严格的,要求厚薄度一样,边形无缺陷,并且还要在短期内完成投入使用。就在这巨大的压力下,淄博陶瓷依然经受起了考验。

陈贻谟回忆说:“1984年,我们的产品刚送进中南海的时候,服务处的人检验我们盘子的质量。当时,我们抱着试试看的心理把盘子扔到木地板上,当时心里‘咯噔’一下,结果完好无损,连我们自己都没有想到咱的盘子质量这么好。接着,我们就把咱的杯子放到冰箱里做急冷急热实验,取出来倒进热水,依然完好不炸,我们这几项测试也征服了服务处!我们产品如此好得益于层层把关,工艺的严格。”

陈贻谟还说道:“咱的瓷器强度高,不容易破碎,这是最受欢迎的地方。对于瓷器的第一使用人,中南海的服务员也是非常喜欢淄博瓷器的,每一次去北京见服务员都要求他们提意见,但是大家都非常的满意。就拿中南海常委用的盖杯来说,不仅质量好,造型也饱满,花色雅俗兼具,白丝网花的立体感体现时代精神,并且把手轻巧方便洗刷,看得出,淄博瓷器从各个方面都达到国家珍品的标准。另外,为保证质量,每个杯子都要用天平秤量,可以看出淄博对进京陶瓷质量的要求之好,从另一个侧面看出了淄博陶瓷为什么这样受欢迎!”

“方壶”模具师梁传珠 

曾任硅苑科技设计室主任的梁传珠讲述了当年高石英瓷进中南海的故事。梁传珠说:“1984年6月1日,我们院长接到省陶瓷公司的通知,上北京接国家用瓷的任务,作为党和国家领导人专用瓷,当时院长就把这个任务交给了我,一直到6月10日,才和时任车间主任的陈贻谟一起到了北京。那天,火车却晚了点,时任国务院服务处接待科科长白燕热情的接待了他们。第二天,他们便到了国务院的紫光阁,当时紫光阁的瓷器从建国一直没有换过,国务院决定在建国25周年之时将瓷器换一下,这样中央就把这项任务交给中央工艺美院设计,工艺美院的张守智教授在76年在淄博办陶瓷培训班,所以对淄博陶瓷比较了解。于是,他就推荐了淄博陶瓷。”

在北京,梁传珠一行了解到,中南海的用瓷比较讲究,必须经受起高温高压消毒的反复处理,并且还应经得起反复机洗的碰撞,这正好是高石英瓷所具备的特点。于是,带着如此重要紧急的任务回到淄博开始研究制作。

小方壶,大角色 

今年,7月17日,在梁传珠家中,他拿出了收藏多年的“方壶”模具,一边介绍模具,一边说:“张守智教授不仅引荐了淄博陶瓷,还为我们陶瓷提供了设计。中南海讲究的是一个‘新’字,为了让瓷器体现新意、大气的特点,张守智将茶壶设计成方形。在当时,硅酸盐研究所对方壶并没有尝试过,并且只有大体样子,没有其他数据等具体的东西,为了提高效率,硅酸研究所先做了笔筒,烟缸,盖杯等简单的瓷具。可以说,这是第一次采用我们当地的原材料进行制作。”

梁传珠表示,当时硅苑的领导非常的重视,特别强调任务的重要性,瓷器又快又好的生产了出来。最后,他根据铜尊壶,以及张守智的手稿完成了方壶的模具制作,并且本以为难烧的方壶一次烧成,先是素烧。当时,由于找不到适当的釉烧窑,本想通过大电炉但却没有调压器,最终素烧依然成功,然后便是釉烧,烤花等一些列的工序,一个小小的方壶承载了多少人的心血,最终,小小“方壶”也成为进京瓷器独一无二的极品。

驻北京,延至今 

从1984年到今天,已经有25个年头了,在这25年里,中南海,国务院办公厅一直延用着硅苑的瓷器,这是淄博值得骄傲的事情,梁传珠说:“硅苑瓷器能进入中南海作为国家用瓷这是每一位工作者努力的结果,上到领导,下到员工,大家都非常重视这件事情,勤勤恳恳的做好本职事情,为淄博的陶瓷事业献出一份力量。”

尹干:中央政治局常委盖杯的设计者 

作为硅苑瓷器走进中南海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必用之物,“紫光盖杯”历经25年长驻中南海不退,关于它的传说在陶瓷界也有很多, 而传说毕竟是传说,真正的事实不会随着历史而淡去,关于中央政治局常委使用的“紫光盖杯”的来龙去脉又是如何?为何它25年依然使用?硅苑科技原设计师主任,高级工艺美术大师尹干,向我讲起了盖杯的历史。

7月24日,笔者采访了尹干老师,他拿着“紫光盖杯”回忆说:“早在1979年,我就开始设计这个盖杯,大约到1980年4月设计出来。当时,全国各地的盖杯造型都大同小异,我是集合各地方盖杯的造型设计的,比博山陶瓷厂的盖杯略低,比淄川瓷厂的盖杯略高,采取适中的比例,将各个部位的关系都统一好;杯顶采用景德镇杯顶的造型,既实用又美观;杯把是移用的鲁玉茶具的杯把,又将细节处理恰当。”其实,这个“紫光盖杯”的设计略有创新,绝大部分部位是在汲取各地盖杯的优点设计出来的,使之显得更加协调优雅。

提到盖杯的用瓷,尹干说:“1980年就开始做这个盖杯了。当时,领导认为用途不大,没有同意做,我就自己做模具。后来,生产出来以后杜祥荣所长认为好看,这才开始生产的。那时候用的是鲁玉瓷,1984年硅苑瓷器进中南海的时候就换成了高石英瓷。从此,“紫光盖杯”以其强度高,耐高温等优势在中南海长驻不衰,成为中央常委几十年来必用之品。”

今年6月2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视察硅苑科技公司。当走过“常委杯”展区时,淄博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刘慧晏说:“总理,这就是您在政治局开会时用的杯子。”温总理会意地笑了笑。据了解,现在这些杯子仍被常委们使用,并严格按照编号……(尚桂汝) 

编辑:yuxun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头等网立场。

如有版权异议,请点击查看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