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代码 600016

2024年04月20日 星期六

一代中师生,中国教育腾飞的基石

摘要 影片《芳华》讲述的是一批60后的故事,一群青年因为理想信念的号召来到文工团,却无法预料自己今后的命运。时代变幻的大潮涌来,大多数人被动陷入对未来的迷茫和无助。和部队“文工团”的历史情况相似,“中师生”也...

)NJHGV}BWQJED(GT}[4LK7J.jpg

影片《芳华》讲述的是一批60后的故事,一群青年因为理想信念的号召来到文工团,却无法预料自己今后的命运。时代变幻的大潮涌来,大多数人被动陷入对未来的迷茫和无助。

和部队“文工团”的历史情况相似,“中师生”也有一段让人铭记的“芳华”。

大约从1983年开始,为了缓解农村小学师资严重不足的压力,在全国范围内,实行从初中毕业生中招收优秀学生就读中等师范学校、学生毕业后到城乡小学任教的招生政策。

9___(D6EI3ZZY~BBX55S5LS.jpg

这一政策执行至1999年。

“在十六七年的时间内,全国近400万学习成绩优异的初中毕业生,拥进了中等师范学校并不算高的门槛,然后犹如一把把蒲公英的种子,被撒在祖国或肥沃或贫瘠的土地上。

他们中的绝大部分,从毕业开始,就一直坚守在偏僻、荒凉的乡村中小学,成了中国当代教育最坚固的基石。

这批人加入到基础教育行列,确实是中国基础教育的大幸。

而对他们个人的前途来说,选择乡村中小学教师这个行业,确实又是大不幸。”

教育之大幸与个人之不幸,一代中师生,撑起中小学教育的大半个天空!

AJR9SJD@5~)2TKO@}87XLDJ.jpg

一位省级示范学校的高中校长讲过一件事:有几年,教育局分给他们几名中师生,学校领导非常有意见,这些初中毕业,只能教小学的老师,怎么能教高中?没想到的是,那几名中师生的工作非常认真,教学成绩还挺好,表现比一些大学毕业生还出色。后来,学校再引进教师,非常喜欢中师毕业生。江西省的黄少华老师,中师毕业后当教师,坚守讲台30年,成为一名高中英语教师,演绎了一条正高级中学教师的“生机”之路。

QMY5%QQ5G333]$5Z(8V{C1G.jpg

中师生有多优秀?一位甘肃省老师说:如果不上中师,我一定能考上重点大学!

他的说法是非常有依据和完全正确的。中师,曾经是非常热门的:在上世纪的80、90年代,中师生是从初中直接录取的:初中毕业考中师。

那时,许多成绩较好的初中生毕业时的第一选择是考个中师或中专。每年一个县的中师和中专学校的录取人数大约在200多人。全国大概有接近三千个县级区划,1977年高考录取27万人,每县平均录取90人。89年录取60万人,每县平均200人。可以想像,如果当时中考能考到全县前一百名,只要把成绩稳定住,上高中考上大学的可能性很大。即使第一年差一点,第二年第三年也能考上。

U1XTGZA39WTV6(S5{3P%0E6.jpg

Y@TNX%]}M]G(BWNAEV9TJ8F.jpg

《澎湃新闻》上的曾发布文章《一代中专生命运之变:当年成绩优异才能上,更多人在基层奉献》。文章讲述了几位中师生、中专生的学习、成长经历。面对现实,大部分中师毕业 生回到家乡的学校,十八九岁就开始了工作。囿于工作、家庭和生活,坚守在基层教育一线,转眼就是一生。在这近乎固执的坚守中,他们自身的才华,却被他们从事的职业磨砺殆尽,成了中国当代最具悲情色彩的人物。一些人选择不甘现状,学习深造,孤灯苦读,考上研究生、考上博士,进入国家机关、著名高校,人生轨迹也从此改变。

这些人,成为厅级领导,大学教授,企业总裁,行业领袖,再不是三尺讲台上的清贫孤影。

以下几位中师毕业生的现状:

教师一:本人88级中师生,从教26年,曾被同事笑谈初中毕业,本人认为最大的不公就是在评职称时自己26年教龄也抵不上新干年扩招后的本科生,为啥?第一学历为中师呗,所以如今还是中级职称,顺其自然,多活几年往出赶吧。

教师二:我就是中师毕业的,在乡村小学呆了28年,有机会考进城,我没有文人笔下的高尚,只是无其他的一技之长,拍不了马屁,经不了商,进城了又能如何?只能这样子了,这就是我们那一代师范生的悲哀!

教师三:看到电视上演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就好像看到了我们这些中师生的昨天。15岁稀里糊涂上了中师,18岁稀里糊涂被分配到偏远山区去当老师,破旧的危房校舍,晚上睡觉经常和老鼠一个被窝,两三个老师,七八十个孩子,复式教学,经常要去几里之外去打井水,离家又远,阴雨天交通经常不便。孤独,寂寞,想家。

VAZ{CHSA3TC}P%O8{}X%EKV.jpg

一代中师生,就是中国教育腾飞的基石。

没有他们的奉献与牺牲,就没有扎实的基础教育,没有扎实的基础教育,又怎有人才辈出?

民办老师打下中国教育的基础,中师生撑起教育的大半个天空。

中国的教育应该感谢他们。因为有了这批才华横溢的人员的参与,让我们的基础教育,尤其是乡村基础教育,成为当代教育史上质量最高的一个时期。

当年的中师生,从曾经一代荣光群体,如群星闪于夜空,如今,为中国教育,他们光热耗失,慢慢的将归于沉寂。

这些,所有受过中师生为师者教诲的人不能忘记。


编辑:535561745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头等网立场。

如有版权异议,请点击查看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