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代码 600016

2024年04月20日 星期六

孙立业,一个雕刻在公益纪念碑上的名字

摘要 2018年1月27日凌晨,孙立业安静地离去。8时30分,淄博市临淄区红十字会的工作人员带着山东省红十字会眼库的医护人员、滨州医学院的遗体捐献工作联络员赶到病床前。9时40分,孙立业的眼角膜被顺利取出。大家再次鞠躬...

2018年1月27日凌晨,孙立业安静地离去。

8时30分,淄博市临淄区红十字会的工作人员带着山东省红十字会眼库的医护人员、滨州医学院的遗体捐献工作联络员赶到病床前。

9时40分,孙立业的眼角膜被顺利取出。大家再次鞠躬向他表达敬意,做最后的告别。10时,遗体被送入滨州医学院的汽车,在悲泣声中远行。

Y38}(P%YZLO29%AP6FD$Z3Q.png

孙立业(左一)和同事们快乐合影。顾波 摄

无论遭什么,他以质朴的坚强,节奏不乱地把握着生活方向

孙立业出生于1969年5月,是齐鲁石化新闻中心一名新闻工作者,尤擅新闻摄影。为人低调、沉稳、谦和,做事极具分寸,在单位里连续多年被评为劳动模范。

2014年5月,他被查出直肠癌中期。6月,接受切除手术。12月,经过六轮化疗后,重返工作岗位。

面对重大变故,他冷静地选择直面病魔。他收集了大量资料,尽可能专业地认知病情,配合治疗。同时,以坚韧的毅力,掌控着生活和工作两条小船,不被陡起的风浪扭转了应有的方向。

2014年下半年,他们拿到了为孩子上学购买的学区房钥匙。2015年春节前,夫妻二人像燕子衔泥,在每天正常上班、没请一天假的情况下,用半年时间完成新屋装修,陪即将进入高三毕业班的儿子搬入新居。

2015年末,原单位齐鲁石化报社与齐鲁石化电视台合并为齐鲁石化新闻中心。孙立业因精通电脑及网络操作、新闻业务能力强,成为新媒体科的业务骨干。他以极大热情投入到全新的工作领域,推出了一篇篇精彩的宣传作品。

0[SH5TR6645NPUCL6N(SVHM.jpg

孙立业冒雪在生产一线采访。张立群 摄

2016年春天,在孙立业的记忆里格外美好,新岗位工作风生水起,渐入佳境;儿子迎接高考一摸、二摸成绩节节攀升,状态良好。他在暗暗筹划着,等儿子高考完毕,一家三口自驾去青海湖,给儿子一个值得纪念的成人礼。

5月12日,孙立业和同事一起到生产厂区采访拍摄,工作过程中感到严重的腹部不适。为了不耽误作品及时发布,他顶着满头虚汗完成采访,又咬牙回到办公室,连夜完成编排制作,提交领导审核后,才下班回家。

第二天去医院检查,怀疑为腹腔癌症多发性转移。到省肿瘤医院检查得到了确诊。这时,离儿子高考还有二十余天时间。夫妻二人商量后作出安排,在妻子的坚持下,孙立业到条件较好的省肿瘤医院接受治疗,由两位姐姐照顾;妻子在家陪伴儿子准备高考。

在单位老领导的帮助下,孙立业一边联系大夫,安排治疗方案;一边到学校跟班主任详谈,托付咨询儿子的学习及高考专业的选择和志愿填报。后来,儿子以稳定正常的发挥超过了一本重点线,9月份,顺利进入较为理想的高校,没有因为父亲的病情受到影响。

从2016年6月至2017年8月,孙立业奔波在淄博和济南之间,接受了24个疗程的痛苦化疗。期间的煎熬,不是常人能够想像。三周一个周期,五天治疗结束,回家休整几天,化疗反应减退,他就立即回到工作岗位,做些力所能及的工作,也乐呵呵接受朋友们邀请,参加聚会,或者看场电影。同事和朋友们能感觉到的变化是,孙立业越来越消瘦;不变的是,他总是笑容依旧。

自驾远游,一个怀揣三年的梦想

2014年春天,孙立业在办公室的墙壁上,挂出了一幅很大的中国地图。他刚刚买了车,跃跃欲试地。那段时间,他经常在工作累了的时候,在地图前规划畅想一番。最后,他选定的目的地是呼伦贝尔草原。

然而,疾病比计划先来了。

2016年,癌症复发的速度快过了他的青海湖之梦。

2017年4月11日,省肿瘤医院检查结果是,腹腔淋巴多发性转移,各项指标急剧恶化。

三年不屈不挠的抗争,历尽千辛万苦,依然等不来云开雾散。立业内心那仗剑走天涯的梦想在这时也变得格外强烈。

他渴望远方。6月7日,尽管有万般担心,妻还是点头让步。一路向东,他要看海去。一路向东,他独自驾车穿越瓢泼大雨,途遇高速路修缮,绕道至泥泞的小路,在颠簸中前行。

晚上九点,终于到达他向往已久的胶州湾跨海大桥。

远远望去,孙立业就被眼前铺天盖地铺陈开来的壮美景色震撼了:苍茫夜色中,一望无际的黛色海面上,蜿蜒巨龙般的大桥上灯光闪烁,在海面上无限延展成低垂的银河,海天相接处,与宝蓝色天空上的星星牵手相依。

孙立业驱车开上“银河”,大开车窗,任潮湿的、腥甜的海风穿荡环绕。他感觉心脏在胸膛内如此狂热有力的跳动,站在无人的大桥上,他放开喉咙长长的呐喊,回声久久在海面上荡漾,那一刻,长久以来的压抑、痛楚,仿佛都随着喊声飘散,他感觉如此深爱这美好的世界。

过后,跟朋友谈起当时的情形。他说,他一次次伸手抚摸副驾上的相机,心痒难忍,但终于没有违背大桥上不许停车拍照的禁令。热爱摄影的人,面对如此美景和心境,没有留下照片与亲朋分享,他觉得深深遗憾。

6月9日清晨,黄岛边的小渔村,孙立业坐在沙滩上,安静地等待朝阳初升,任由经年过往,在脑海中升起又降落。

太阳升起,变幻的光影在海面上流光溢彩。一支帆船由远及近,有渔船归航。

渔民们一筐筐卸下收获的海产,螺、蟹、爬虾,都是在内陆看不到的肥美新鲜。

拎起沉甸甸的吹塑箱,孙立业满足地驱车返航。

漫漫抗癌路,对来自各方的关爱,他心怀感恩、感谢

2017年11月6日,孙立业在妻子的陪同下,到淄博市临淄区红十字协会签订了眼角膜和遗体捐献协议书。并安排家人,后事不开追悼会、不收礼金、不留坟头。要尽可能保证眼角膜以最快速度取出。

11月8日,是一个风和日丽的深秋,妻子开车载着孙立业在山东省青州市的山地里看一团锦绣的植被,看忙碌的农民晾晒柿饼,那大串大串橘红色的果子在碧蓝的天空映衬下,像一团团燃烧的火。

归途,孙立业让妻子把车开往临淄区东南部的公益墓地。这里,茂密的苍松翠柏在夕阳的金光中显得格外宁静、安然,不久前落成的纪念碑庄严肃穆。他拉着妻子的手,回答她几天前的疑虑和不舍。他说:“这地方很好,将来纪念碑上刻上我的名字,就是我留给你们的遗产。”

从2017年12月初开始,孙立业没有再离开医院。所有针对癌症的治疗都已停止。慢慢的,他已不再能进食,靠营养针维持,靠越来越频繁的止痛剂驱赶剧烈的疼痛。他与主治大夫沟通:只采取减轻痛苦的医疗手段,等昏迷来临时,不上呼吸机,不做破坏性抢救。

12月下旬,在身体极度衰弱的情况下,他开始拿起笔,给他心心念念放不下的人们写信。有一天,写到深夜1点,被陪护他的大姐强劝着,才放下笔休息。

他写给家人。两位姐夫,写他们性格各异,共同的特点是善良、孝顺。写下很多话。跟儿子谈点什么呢?1月10日,等不及学校期末考试,儿子从四川成都匆匆返家,他送给儿子四个字:“健康快乐。”

捐出身体,孙立业这样诠释自己对生命的理解

2016年5月,癌症卷土重来。这对刚刚生活步入顺风道的一家人,犹如兜头一瓢冰水。短暂的错愕之后,他们夫妻依然按照自己的方式,冷静地应对。

从那个时候,孙立业开始考虑自己“去哪儿”,也开始留意遗体捐献这件事。但当时,想法并不清晰。

2017年春天,他在网上与一名叫石斌的病友相识,由他介绍开始接触由临淄区红十字会牵头成立的“齐风善行”爱心联盟组织,通过网上交流和参加线下活动,他对遗体捐献有了系统清晰的了解:捐献遗体(器官)、捐献眼角膜是造福人类社会、有利于子孙后代的善举,是利国利民的好事,越来越多的人正在参与其中。遗体(器官)捐献、眼角膜捐献是自觉自愿的、无偿的社会公益事业,可以为一些器官丧失功能者提供置换的可能,使他们恢复健康、延续生命。也可以使一些失明者重见光明。

4月份,省肿瘤医院的检查结果出来。孙立业下定了捐献遗体、捐献眼角膜的决心:“我身上的肿瘤性质特殊,提供给医疗研究结构,说不定能为早日攻克这一医学难题提供帮助;捐出眼角膜,我还能够通过受赠者重新看到这个多彩缤纷的、让人看不够的世界。”他先是跟妻子谈及自己的想法。妻子沉默着。

初夏的傍晚,有凉爽的风轻轻吹过树梢。孙立业搀着满头白发的病弱的父亲,在小区的林荫道上慢慢走,走了很久,走得很慢。

他小声地,小心地,跟父亲说:“都捐了行吗?眼角膜,还有遗体。我用不上了,别人能用得上。”

父亲手抖了一下,接着往前走,走得快了些。过了很长时间,孙立业觉得过了很长时间,父亲缓慢地开口,说:“我不反对,但是,怕你妈妈难受。”又过了一会,父亲又开口:“你妈妈的工作,我去做。”

最终,妻子和儿子也都选择支持孙立业的决定。

48年为人行事极端低调的立业,这次不低调了。12月初,他主动把同事叫到病床前,商议宣传事宜:“咱们干这一行,懂得宣传的力量;让更多的人了解、接受、参与遗体和眼角膜捐献这项慈善事业,应该比我的实际捐献更有价值。”

1月26日,孙立业完成了捐献遗愿。随后,他生前写下的倡议,也在“齐风善行”慈善网上发布:“我呼吁,所有富有爱心的人,能够正确面对疾病和死亡,能够在离开人世后,把自己最后的、有价值的遗体回报给社会,回报给人类,做出自己最后的贡献。”(杨森)



编辑:535561745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头等网立场。

如有版权异议,请点击查看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