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代码 600016

2024年05月05日 星期日

山东老乡李明华任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党委书记、副院长

摘要 又一位山东老乡、山大校友获重用!3月11日上午,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火箭院”)召开领导干部大会,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党组对火箭院领导班子进行了调整:郝照平任火箭院院长兼党委副书记;李明...

又一位山东老乡、山大校友获重用!3月11日上午,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火箭院”)召开领导干部大会,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党组对火箭院领导班子进行了调整:郝照平任火箭院院长兼党委副书记;李明华任火箭院党委书记兼副院长;王洪波任火箭院副院长。

P0~6G[~HB7YN)H`]04ILNC0.jpg

李明华,男,1962年8月出生,1994年12月入党。硕士研究生学历,大学毕业于山东大学控制理论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于火箭院飞行器导航与控制专业,研究员。

1984年8月参加工作,历任火箭院十二所三室副主任、所长助理、副所长,火箭院科研生产部副部长、某型号总指挥,火箭院院长助理、副院长兼某型号总指挥,火箭院副院长、副院长兼某型号第一总指挥,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武器部部长等职务。

他,一个出身贫苦,命运多舛的农村青年;他,一个被誉为“金牌火箭总指挥”的航天人;他,一名具有现代管理素质的航天“少帅”领导人才……他就是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副院长,曾任长征二号丙火箭总指挥的李明华。

抉择 人生三次转折

1962年8月,李明华出生在山东。父亲是有着30年教龄的农村教师,母亲务农。良好的家庭教育,使李明华从小热爱学习。劳动之余,小伙伴们热衷于游戏、打闹,而李明华的乐趣就是念书。1980年,聪明、勤奋的李明华凭着优异的成绩,考取了山东大学。 

1970年4月,当我国自行研制的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飞过天际时,8岁的李明华还不知卫星为何物。对航天有一些初步的了解,是在大学期间。也就是这一点初步的了解,奠定了他对航天事业的痴情热爱。大学毕业分配时,他凭着优异的学习成绩和对航天的执着精神争取到了山东大学当年进入航天系统的几个名额之一。从那时起,李明华就与中国的航天事业结下了不解之缘。 

“我最初的理想是当个医生。谁料想,考大学时竟然阴差阳错地进了数学系,从而有幸结缘航天。”至今李明华说起这件事,还觉得不可思议。虽然这次决策有些宿命的味道,可是谁又能否认冥冥之中的命运呢。

“因为我大学时学的是控制专业,最初分到研究所就让我搞控制,那时真正是学以致用,专业最对口,工作最顺心……”对于一走上工作岗位就如此顺利的大学毕业生来说,李明华至今仍觉得那是幸运。 

在研究所从事姿控系统设计工作两年之后,李明华觉得自己知识水平不够,决定考研究生,继续深造。可就在参加研究生考试期间,人生的第二段插曲出现了。

1986年,改革开放正像春天的小草,生机盎然地在全国蓬勃发展。作为改革开放的试点,国际贝尔电话公司准备开拓中国市场,与走在中国科技前沿的航天界合作,招收一批青年技术骨干加入到贝尔公司在中国的开发、开拓过程中。李明华也参加了这个活动。经过几轮考试、面试等筛选,最后他顺利过关。于是,研究生录取通知书和贝尔公司通知书同时出现在李明华的面前。“我当时很高兴,但又十分为难,两者取其一,上研究生还是挣钱?”当人生第二次决择出现时,李明华的确很慎重,进贝尔公司在当时是很诱惑人的事情,可念研究生,充电后继续向更高的山峰攀登又是渴求在知识的海洋里驰骋的李明华最无法割舍的事情。经过复杂的思想斗争后,上学的念头占了上风。“读书!”李明华说出这两个字后,长长地出了一口气,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进入研究生班后,他学的专业依然是控制。

转眼两个寒暑,研究生毕业之后,李明华主要参加了“长二捆”火箭和“长二丙”火箭的研制。特别是在“长二捆”火箭的研制过程中,他尽心尽力,在设计、仿真、试验和飞行软件控制上做了不少工作,获得了包括集团公司科技成果奖一等奖在内的几个奖项,逐渐由一名航天小兵,成长为充满希望的科技新星。

“我们是肩负着中国20万航天人的希望与使命来学习的,要充分利用两年的时间,无论遇到多么大的困难,也要把‘真经’(载人航天技术)学到手。”在奔赴莫斯科的途中,李明华暗暗下定决心。

李明华记得当时遇到的第一个困难就是语言。与中国有着深厚友情的那些来自航天第一线的俄罗斯专家,得知这批中国学生是经过选拔的优秀的航天人才,他们破例为学生们准备了讲义,学生们可以边看讲义,边听课,甚至可以提前按照讲义的内容做好预习。李明华每天利用晚上的时间,查字典把第二天老师要讲的内容统统翻译出来,这样,第二天听课时就不觉得像听“天书”那么吃力了。大约过了半年时间,情况逐渐好转。“语言关”基本通过。

困难之二是在专业上。李明华是搞飞行器导航、制导与控制的,但此次学习的内容,涉及载人航天所有系统相关的专业,包括运载及飞船系统总体、结构、防热、控制、返回等等。专业知识的压力大大增加,但是,李明华变困难为学习新知识的机会。他除了请教同学、老师外,通过查阅大量资料,对其他领域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为自己全面掌握更多领域的知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第三个是生活上的困难。当时正值苏联解体不久,俄罗斯正处于时局动荡、社会秩序不稳定、物资极度缺乏的时期。他和同事们一起想办法调剂,把困难降低到最小。但是最苦恼的是教学条件比较差,20世纪90年代初计算机还不发达,更谈不上普及了,所以根本没有上机的条件。毕业设计时,李明华搞的是“返回舱的制动和返回控制”研究,每天往返需要跑很远的路,才能获得限定的1个小时的实地观测与操作的条件。不过,所有的困难都被他一一克服了,论文答辩时,一位俄罗斯专家向李明华提出了一个极“刁钻”的问题:“在你们中国,你如何选择返回舱的着陆点?”李明华机智而精彩的回答,令在场的教授专家无不惊叹。最终,他的毕业设计获得了优秀。

“留下来吧,再读一年,拿个副博士学位”。当身为俄罗斯科学院数学研究所教授的导师诚恳地邀请他继续留俄深造时,面对人生的第三次抉择,李明华毫不犹豫地婉言谢绝了,这次他坚决选择了报效祖国。 

回忆起两年的留学生涯,李明华说,那是他人生的一次重大转折。谈到收获时,他认为主要是三方面:一是拓宽了自己的知识领域。仅这一点就对李明华未来的工作产生了根本的影响。其次是真正深入地了解了俄罗斯航天事业的发展,使他受到了震动,也从中看到了差距,升华了他对自己所从事的航天事业的历史责任感。“当时我下决心,要为缩小中国航天与国际上的差距,要为中国航天事业的继续发展与持续发展贡献自己的毕生!”李明华的决心,是发自内心的。第三个收获是李明华意外得到的。他从小性格内向,直至参加工作,他也不善言辞,更不要说与人交往的能力了。但是,两年的留学彻底改变了他。他总结说:“留学的经历,使我与人交往、协调的能力与艺术,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诚然,这一转变为他日后的工作打下了必要的基础。 

铸神箭 一路凯歌高奏

1993年7月,李明华学成归来,马上投入到载人航天工程的设计中。时值而立之年,他被任命为载人航天运载火箭控制系统副主任设计师,同时为长征二号丙改进型火箭解决了由传统的分离方式转变为旋转式分离这一重大课题,一共送上天的6发火箭和12颗铱星全部采用了这种技术,都获得了成功。 

1994年底到1995年初,李明华又开始担任长征二号捆绑火箭控制系统主任设计师。1995年底,他作为系统负责人,带队圆满完成了两发长征二号捆绑火箭的发射任务。1995年初到1997年初,在载人航天系统设计方面,他做了大量工作,尽管每个环节进行得都非常艰辛,但是最终得到的结果是令人满意的。 

1997年开始,李明华逐步走上了领导岗位。 

1998年5月初,根据人员交替的情况,航天工业总公司任命李明华担任长征二号丙火箭总指挥。在新的考验面前,留学的收获在此时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1998年6月,36岁的李明华即带队奔赴山西太原卫星发射中心。随后他分别于1998年8月、1998年12月、1999年6月,率领研制队伍连续3次发射成功,将6颗卫星准确送入预定轨道。    

讲科学 管理日臻完善

研制火箭和发射卫星,涉及方方面面的专业领域,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作为总指挥,能否组织协调各分系统之间的关系,就成了火箭研制直至发射能否成功的关键之一。李明华作为负责人,肩上的担子不轻。他深知责任的重大,那些年里,他每天的休息时间与工作时间早已不成比例。丝丝白发已悄然爬上他的鬓角。对每一道工序,每一个细节,他都要多次检查,力求排除所有疑点。这一段经历,对李明华的人生是一种历练。其间,他的管理能力及专业水平得到了锻炼与提高。他善于把自己的想法全盘托给大家,通过每一个项目,把个人的思考变成大家的智慧,把大家的智慧变成集体的决策。这样不仅个人进步了,也带出了一支能打硬仗的队伍。 

谈到从事型号管理工作,李明华说,带队伍的目标是出成果,出人才,出作风。他一直强调,一个人,一个团队,一个型号,第一要出成果。成果就是要确保成功。这是基本目标,也是最高目标。第二要出人才。人才是核心竞争力,人才是成功的根本保障,人才更是发展的不竭动力。要人尽其才,更要在实践中不断发现和培养人才。要努力使团队中的每一名骨干都能够不同程度获得进步,更要注重培养技术尖子,培育优秀人才。第三要出作风。一个团队要有顽强拼搏、勇往直前的作风,要经得住胜利的考验和失败的洗礼。在工作中要有好的做法。一个团队要有核心,这个核心不仅仅是两总,也包括机关和各个分系统核心人员。要民主决策,所有的问题都要在核心组里充分酝酿,充分讨论,充分汲取大家的知识和经验,统一型号研制团队的思想和行动。有了核心组,就为民主决策和科学决策提供了比较好的条件。

李明华回忆说,记得在搞某型号时,同时在三个战场开展工作,之所以都是有条不紊,不打乱仗,一是靠核心组的集体力量,二是归功于注重对型号的顶层策划。只有进行完整、全面的策划,才能有效指导近期和远期工作,才能使工作部署有条有理。这个策划包括技术计划、调度、质量等各项工作项目和要求,还包括人、财、物等资源保障的要求。既要考虑管理问题,也要考虑技术问题,管理还包括技术管理和质量管理。策划做好了,整个团队行动起来就步调一致,非常有秩序。近期策划要细致,一个月到两个月的策划要细化到每一天。要有一张滚动的工作计划表,并不断补充和修正,这样才能有效地调动型号队伍目标一致,行动统一。

在质量管理方面,李明华下的功夫最大,动的脑筋最多,有几件事值得提及。一是总装生产准备评审必须首先进行表格化检查。产品的齐套、文件准备、工装量具的保证和鉴定,人员培训等方面都需要表格化检查……而原来,这一切只是写一个简单的报告。二是推行火箭总装过程的表格化检查和确认。因为有些产品的总装过程,到了外场后就不好检查或检查不出来了,所以必须在总装过程中加强检查和确认。每走一步,他都要求,必须落实清楚工作检查项目、要求和责任人,使得整个总装过程具有非常强的可追溯性。现在,型号队伍能够做到从进场开始,所有工种、每个工作的环节和项目,都能做到表格化检查。三是关于产品验收。严格意义上讲,实行工艺过程的验收,也是李明华提出来的。他不仅要求各个单位对外协配套的产品,特别是关键产品进行严格的控制,而且结合产品的验收对产品制造的工艺过程进行检查和验收,从而确保了产品的质量。四是推进型号风险分析与控制。提出了“飞行时序动作分析与确认”、“FTA与FMEA结合分析法”、“工程分析评价法”等具有型号特色的风险分析与控制的特殊方法,在有效识别、分析、消除或降低型号技术风险,保证型号研制的顺利进行和飞行试验成功方面作出了贡献。

在谈到未来打算时,李明华说:“受党和国家的培育和教育多年,将我的一生不遗余力地贡献给祖国的航天事业,是我对祖国的回报。”

编辑:535561745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头等网立场。

如有版权异议,请点击查看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