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代码 600016

2024年05月02日 星期四

心灵聚焦责任 慧眼显影良知

摘要 细细思量,几经揣摸,他品出了个中滋味:新闻摄影的灵魂,在于社会责任良知。

30年前,皇甫晓文刚刚踏上军旅之途,便有机会向军旅摄影家拜师学艺。那时的他脸带稚气,腼腆羞涩,却聪明勤快,很有悟性。也就半年光景,从配药液、冲胶卷、洗照片,到烘干、剪切等一应暗房技术,很快就操弄的得心应手。后来他又背相机,扛脚架,跟着老师实地采访,很快就能独立工作了。1990年,他的新闻摄影作品《两对双胞胎,四个小老虎》,发表于《解放军报》一版头条,获济南军区年度新闻摄影作品一等奖。

如今,年逾不惑的皇甫晓文,得益于经年的探索积累,在新闻摄影界声望日隆。他曾对中外新闻摄影大家名作广泛涉猎、深入研究,发现有些经典作品的基本影像元素并不怎样出色,却依然令人心动,过目难忘,甚至成为传世之作。细细思量,几经揣摸,他品出了个中滋味:新闻摄影的灵魂,在于社会责任良知。

于是,他在新闻摄影实践中,责任时时撞击着心灵,良知处处召唤着慧眼。受责任良知的驱使,他总是在忙忙碌碌中不断收获。平时走基层、跑街巷,穿梭于他认为应去该去的地点场所,尽管有些地方他已去过多次,可只要他觉得还有可深入挖掘东西,就一定不会轻易忽略放过。遇有重大突发事件,他以新闻记者的敏感关切,迅速放下一切扑向事发地点。2008年初,他前往湖南凝冻重灾区奔波采访;刚刚返回,就投身于“4·28”胶济铁路重特大事故采访报道;紧接着,又在“5·12”汶川大地震的第二天,奔赴抗震救灾第一线。2010年,他还远赴云南参加了抗旱抢险采访。

他拍摄的作品屡屡获奖。2007年,他的摄影作品《最后的相见》获得“寻找中国的数码摄影师”山东赛区纪实组一等奖。2008年,他的纪实摄影《5·12四川大地震》,获得淄博市“芳草杯”十五届摄影艺术展纪实类金奖。2009年,他拍摄的《爸爸妈妈你们在哪?》获得中国地市报新闻奖金奖……

2008年,他出版了摄影画册《百姓故事》。不同于其他一些画册,《百姓故事》的魅力,让人不忍释手,看了还想再看。是题材新颖?是构图叫绝?是印刷精美?还是装帧考究?这些元素对画册而言都很重要,可却不能说是最能打动人心的根本原因。这几年,他一直就是这么做的。作为新闻记者,他一边工作,一边收集发生在身边的这些故事。他把镜头对准身边的百姓,对准生活中的人和事,他一直在寻找、发现、关注、记录,他用镜头讲述最熟悉的民俗、民生、民情,用镜头讲述老百姓永远也讲不完的真情。《百姓故事》中的每一组照片,都在讲述一个生动故事,各行各业,无所不包。有普通职员,有市井平民,有顽强不屈的残疾人,有奔波忙碌的打工者。信手翻看,细细品味,不免或喜或叹,或感或怜,所传递的信息,使人感同身受,生发种种联想,这才是令人对画册凝视沉思的关键所在。

如今摄影已不再奢侈,爱摄影也不属奢求。摄影器材的广泛普及,缩小了专业与业余的距离。但为何而摄?摄给谁看?的确是一个多元而难以苛求的问题。作为职业新闻摄影工作者,就不能不兼顾社会责任。在这个问题面前,无论资历深浅,无论水平高低,全凭责任良知。有些人热衷把镜头聚焦在山川美景,花草树木,美哉悠哉,闲适惬意,虽然真实写意,虽然时有感悟,虽然平添情趣,但总觉着与现实生活有距离,与社会关切离得远,与民众情感有隔膜;也有人习惯于镜头向上,各种会议,上层活动,屡屡显影;还有人偏好于镜头向下,搜珍猎奇,挖短揭丑,过度曝光;更有人把镜头对向利益,锱铢必较,分毫不让,孜孜以求;甚至有人把镜头聚焦关系,你来我往,互为利用,失去原则。这样的镜头取向,实在令人汗颜。

作为职业新闻摄影工作者,皇甫晓文的镜头里没有名山大川,高原落日,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让他把镜头对准了身边的百姓。在他看来,摄影就是记录,记录真实的现在,真实的人生,真实的生活,长期坚持下去,记录的就是历史。有了这个目标,他就开始根植在摄影这片沃土中不停地探索和耕耘。走近生活,体味生活,感悟生活,才能记录生活。为达到这个目标,他走进看守所,走近即将被执行枪决的死刑犯。他走进山村作坊,拍摄即将消失的土法擀毡艺人。由于传统擀毡技法工艺复杂、产量低,只有少数几个老人懂得操作,年轻人对这种手艺不屑一顾,敬而远之。用不了几年这种传统技法就会随着老人的离去而失传,他在山村住下,把镜头聚焦在老艺人的每一次操作上。他说,记录的是擀毡,更是中国的传统文化。5·12国际护士节,当别人都把镜头对准一场场庆祝晚会,把镜头聚焦在护士与鲜花,护士与“照亮别人,燃烧自己”的蜡烛时,他却带相机,经过重重关卡,一头扎进极少有人涉足的ICU重症监护病房,走近那些每天值守在即将走到生命尽头的重症患者身旁的护士们身边。他的镜头里,ICU重症监室的护士们边没有鲜花和赞美,她们的工作是值守在那些身边摆满各种治疗器械、身上插满各种管子的病人床前,一会帮病人吸痰,一会帮病人导尿。她们有的只是无尚崇高的责任。十几年来,他走街串巷,上山下乡,下过矿井,“进”过监狱,他用真诚关爱的镜头对向了芸芸众生,让鲜活的社会人物触动读者的心灵,让有责任的镜头真实记录了社会现实,也让读者了解了他的思想追求,职业操守,专业素养和艺术灵性。

编辑:yuxun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头等网立场。

如有版权异议,请点击查看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