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代码 600016

2024年03月29日 星期五

《经济日报》刊发文章:《呼唤工业文学振兴》

摘要 中国工业转型升级过程以及现代城市工业文明的发展变化,给工业题材创作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和机遇

2018年5月20日,《经济日报》刊发了孟想署名文章《呼唤工业文学振兴》,深度解析了工业文化发展中心举办的首届中国工业文学作品大赛活动。现全文转载如下:

孟想:呼唤工业文学振兴

中国工业转型升级过程以及现代城市工业文明的发展变化,给工业题材创作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和机遇

前不久,由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主办了首届中国工业文学作品大赛。工业文学又跳进人们的视野,引发了人们对工业、对文学的关注甚至重新认识。工业文学抖去满身的灰尘突然亮相,似乎已成为一种被唤醒的记忆,甚至是对工业、对文化乃至对历史的一种纪念与升华。

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工业题材的文学作品在不同的发展阶段都有独特表现,曾经占有重要位置。

20世纪五六十年代,伴随着新中国的成立,在社会主义建设热潮“火红的年代”,一大批工业文学作品脱颖而出,如艾芜的《百炼成钢》、草明的《原动力》和《乘风破浪》、周立波的《铁水奔流》、肖军的《五月的矿山》等长篇小说。这些作品紧扣时代脉搏,唱响新中国建设的赞歌,大大鼓舞了士气,对促进新中国的工业生产起到了号角式的催进作用。

到了70年代末80年代初,随着解放思想、改革开放的推进,改革文学成为工业文学创作的主阵地,城市及工厂题材文学创作成为社会主流。蒋子龙的中篇小说《乔厂长上任记》、张洁的《沉重的翅膀》、柯云路的《三千万》等工业题材作品,展示企业改革中的矛盾,揭示改革进程的艰难,同时也反映了人们自身观念变革的阵痛。

80年代末至90年代的工业题材小说以“现实主义冲击波”的一些作品为代表,如谈歌的《大厂》、刘醒龙的《寂寞歌唱》、肖克凡的《最后一个工人》等,反映了社会转型期工人的艰难生活和对理想的追寻,真实地表现了所面临的重大社会问题。

2000年至2010年间中国经济保持了高速的增长。工业题材小说有王十月的《国家订单》、王立纯的《月亮上的篝火》、肖克凡的《机器》等。有的是揭示全球化时代工业生活的真实图景,有的在叙述工厂发展的艰难步履,有的在探寻企业改革的路径。

2011年至今,历史翻开了新的篇章。一些作品视野更为开阔,生动揭示全球化时代工业生活的真实图景,如肖克凡的《生铁开花》、杨立秋的《渝水两岸》等。

虽然从当代各个发展阶段都能找出几部有影响力的工业文学作品,但就整个波澜壮阔的时代来讲,对于腾飞的中国经济而言,工业文学作品与我们经济发展水平还不相适应,反映工业大国的生活也远远不够,甚至有些滞后和脱节。

很多人把工业文学看作阳春白雪,曲高而和寡。工业题材必须有切身经历和体会,不容易胡编乱造或闭门造车,一些人认为工业题材冷冰冰,不好驾驭,所以不愿触及;工业文学与当前经济发展的水平不相适应。我们的工业文学基础薄弱,工业文学创作仍处于初级阶段,这是不可回避的现实。作品质量无论是艺术高度、结构、组织,以及笔法技巧,都还有待提高。专业作家对工业题材关注度不够。工业文明是当今社会发展的主流,一部优秀作品的诞生,往往需要专业作家长期深入工业生活,同时也需要企业的大力支持。

中国工业发展取得了辉煌成就,新时代呼唤工业文学的繁荣,中国工业转型升级过程中以及现代城市工业文明的发展变化,给工业题材创作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和机遇,工业文学要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需要全社会的关注与支持。

很多基层创作者对工业事业爱之深沉、察之细致、感之真切,对工业基础、高端装备等建设成果,捕捉掌握了生动、深入、扎实的社会生活素材,只是在文学表现手法及文学成熟度等方面还有待提炼和升华,这些作者经过一定的专业培训,或许就能达到较高的写作水准。

提倡更多的专业作家真正扎进工业一线,体验生活、深入生活,充分开发中国工业这个丰富多彩的文化宝藏。工业文学需要专业作家积极投入,也需要企业领导给予热情支持,时代在急切地呼唤更多的专业作家投入工业,创作出精品力作。

社会各界积极创造载体、搭建平台,吸引、鼓励、倡导文艺家、专业作家、文学爱好者把目光、笔触投向工业领域。当前,工业技术、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创新突破目不暇接、此起彼伏,在这个大时代、大变革中,工业文学必须通过艰辛努力,在社会中把握、引领这个大势。吸引青年一代关心关注工业文明、工业文化,特别是要主动适应互联网技术和新媒体文艺形态,引导更多的人成为繁荣工业文学的有生力量,努力建设一支有发展潜力的工业文学人才队伍。

编辑:yuxun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头等网立场。

如有版权异议,请点击查看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