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代码 600016

2024年03月29日 星期五

淄博作家笔下的年味儿

摘要 过年了,我市聚力打造“好学、好看、好吃、好玩、好创业”的五好城市,唤醒了我们对年的记忆。自腊月二十三小年起,“文学齐军”陆续推出“淄博作家笔下的年味儿”美文和视频,与读者们一起来回味寻找往昔的那些年味儿……

过年说

说着说着,壬寅虎年来了。

年是什么?年是酿制的一坛老酒,在除夕之夜隆重开坛,释放醇厚的酱浓清香。

年是光阴的刻度与礼赞。《尔雅》捋着胡子释年:“夏曰岁,商曰祈,周曰年”。你看他那个老道样子多喜人,眯着眼一秒一秒地计算地球绕太阳旋转的步子。步子像华尔兹,以天际宇宙为舞台,按照二十四节气的音符和节拍旋转春秋。

《千字文》则像位抑扬顿挫的先生,咏叹年光如箭,流逝不再——“年矢每催,曦晖朗曜”。无言的星月如闪光雕具,将身边的年刻于树,记于物,给予人,都成为一页无法修改和重来的历史。老夫子叹“逝者如斯夫”,不仅感喟川中流水,也用流水说光阴——光阴如年。

风俗民间则把许多具体年相掰着指头来说道,最直白的是,年是人生一道关——门槛的这边是夕,门槛的那边是新,于是有了“一夜连两岁”的难忘今宵。

中国人为了过年,无论天南海北,都不惜躬身忙碌一整年。腊月是入年的关口,以忙年的名义进入加速时段,把迎年的热烈逐步推向高潮。腊月二十三是小年,腊月三十是除夕,除夕意味着过大年。过年要吃团圆饭,要守岁。响着鞭炮,燃起火头,贴上对联,挂上灯笼,迎接新鲜岁月的到来。

而在我辈言,年是一首唱不完的歌。

小时候,大人们为过年而忙年,一进腊月就开始冲刺,一夜接一夜地挑灯纳鞋底、刷墙壁、洗衣裳、备年饭。我们则乐悠悠地从这屋跑到那屋哼曲儿: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碾麦米;二十五,磨豆腐……总之,睁大眼睛盼稀罕的水饺,等着燃放鞭炮的兴奋时刻,更去等待能让自己炫一把干净衣裳。我们只知过年是热闹的事,有好吃的好穿的好玩的,全不知这热闹里面浸透着大人的艰辛,尽管水饺里的馅子全是萝卜白菜,但吃上一顿有白面的团圆饭,年就过得有滋有味,成为舌尖的最美香味。从不愿跟家长出门的我们,也会屁颠屁颠陪大人去赶年集。边走边说唱:小叭狗,带铃铛,晃啷晃啷上集上,买菠菜,买白菜,晃啷晃啷又回来。唱,一是自己高兴,再是哄大人高兴,希望能从他们高兴的指缝里漏几毛钱给我们买串鞭炮。童年的年里有苦涩,却是一首无忧无虑的歌。

成年以后的年是首期盼的长调。期盼在“年年岁岁日相似,年年岁岁歌不同”变化里,无论求学的、上班的都能有些小进步,也期盼能娶个贤惠媳妇,生个胖小子。有了孩子后,便捻着日历盼孩子长大,读书能读出个子丑寅卯。更期盼自己单位的业绩能够直线儿往上跑,无论牛年虎年龙年,都有丰收的刷屏记录。年像鼓舞人们撸起袖子加油干的马达,不断使自己的腰杆子硬起来、精神抖起来、腰包里的钞票多起来。这首期盼长调,谁说不是一首一人领唱万人和的恢弘大合唱?

年是一首回望之歌。小学与大学同学相聚,每个人的脸上无不洋溢着欢乐与喜悦,谁也不说自己“立德了、立功了、立言了”,而每个人都有一种青丝染白发的充实,对着窗外的阳光,击掌合唱那首“再过二十年,咱们来相会”的老歌。虽然“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已成为过去过去的风景,然而,歌曲五线谱上,皱褶代替了幼稚,浑厚代替了浅薄。歌声里有参透后的包容和岁月锤炼后的成熟。

年更是一首心仪共生的和谐曲儿。我极欣赏拜年的相互走动和拜年的问候,曾记得家家串门拜年的热烈。大胆以为过年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共同生日。“过年好”是不分民族、性别与年龄的共同用语,比平素见面说的“你好”“早上好”等问候,更有燃烧的温度。拜年是把年味推向高潮的火炬,因为拜年只有在这个时空发生,“过年好”也只有在这个特定时间使用。现在吃得好了,穿得好了,玩得地方和内容也多了,为什么感觉年味弱了淡了?是不是与拜年仪式淡化有关?没有一定的仪式感,也就导致过年记忆与味道减弱。没有不分彼此的“过年好”祝福,过年就成为一种相当于“过生日”的个体行为。“过年好”是在心里酿造365日的一句话啊,翻阅词典,大概没有比它酿造更为长久的问候与期盼。过年都是为了“过年好”,这个好与其他的好不同,具有粘合和融化的巨大情感修复功能。无论同事、家庭、朋友,平时有些不对眼的,有些小误会的,心里藏些小别扭小疙瘩的,相逢一句热烈“过年好”,那些负因素便会在拜年中烟消雾淡,换回一片舒适晴空。我想,这大概是其他节日无法替代过年的一个特别意义。

过年是生命旅途中的一个句号,一篇消磨不掉的成长碑文或总结。过年不只是为了“天增岁月人增寿”,更是为了“新桃换旧符”和“明天更美好”。当回首往事的时候,能够讲,这年没虚度,有个好收成。(文/蒋新)

光阴里的年味 

春节俗称“过年”,是传统节日中最隆重的节日,也是最有民族凝聚力的节日。“年”的本义是丰收,最初的内容大概就是岁末祭祀神宗、庆祝丰收,类似现在的庆典。全国各地过年习俗千差万别,但无论地域,无论穷富,无论忙闲,游子回家过年团聚是相同的。所以蔚为壮观的春运潮成了中国独特的风景。

每逢佳节倍思亲,春节的脚步渐近,我的思念也与日俱增。二十四年来,女儿第一次异国他乡独自过年,我的心里很不是滋味。

自女儿出生以来,每年的春节,我都认真准备,力争把春节过得鲜活生动、趣味十足。

进入腊月,我就开始给女儿和父母置办新衣服,给亲朋好友准备春节礼物。

腊八节早晨,老妈四点多起床,把提前准备的黄米糯米、莲子百合、桂圆花生、红豆豇豆等放进锅里,精心熬制一锅五颜六色的腊八粥。喝着甜甜糯糯的腊八粥,告诉女儿腊八节的来历。这一天是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在佛陀伽耶菩提下悟道,并创立佛教的日子。饭后,女儿会亲手剥蒜瓣,装入小坛,倒入米醋封口,腌制腊八蒜。

腊月二十三是小年,女儿吃着麦芽糖做的糖瓜,随着姥姥祭祀灶君,送他上天庭述职。随后女儿会跟着姥爷去市场买烟花、爆竹,还有各种特色零食,比如棉花糖、香油馓子、山楂、柿饼等。

腊月二十六,老爸、老妈更是忙碌,蒸馒头、做酥锅、炸鱼、炸肉、炸豆腐丸子、准备年夜饭食材,女儿就在一旁兴高采烈地捣乱。

除夕,女儿和姥爷一起贴春联、挂灯笼,逼着姥爷放下手中的活,陪她去外面放鞭炮,自己却躲到一边捂住耳朵咯咯地笑。

过年于老妈来说,祭祀是头等大事。燃檀香,点香蜡,献上鲜花和水果,跪在蒲团上,虔诚诵读。院子里,摆上香案,供上炸鱼、炸肉炸豆腐丸子等年货,迎灶神、祭祖宗……一丝不苟。女儿则换上新衣服,学着姥姥的样子,顶礼膜拜,有模有样的。

除夕年夜饭,小肚子撑得溜圆,女儿仍然坚持等着吃姥姥、姥爷包的饺子。三岁吃三个,五岁吃五个,吃了年夜饺子才能长大一岁。姥爷的一句玩笑话,女儿竟当了真。

煮饺子,自然是老爸的专利,我们兄妹谁都不能和他抢。老爸以当家人的姿态站在灶台前,为全家煮守岁的饺子。老爸熟练地把饺子一个个放进锅里,加盐,搅拌,盖好锅盖。不一会儿,白胖胖的饺子,活泼泼地从锅底相继浮起,在开水里调皮地翻滚,像在波浪里欢快游动的鱼儿。老爸的脸在氤氲弥漫的蒸汽中变得红润、舒展。饺子出锅,他端起第一盘热气腾腾的饺子,高举过头,面朝故乡的方向,神情肃穆,静默片刻,再拜三拜。

“吃饺子啦。”仪式结束后,便开始大声呼唤我们吃饺子。老爸脸上刀刻般的皱纹里溢出微醺的笑容,浓浓的乡音洪亮而自豪。

餐桌上,水灵灵的腊八蒜碧绿如玉,浸透蒜香的米醋醇厚酸爽,女儿边吃边嘟囔:“吃了饺子,才会长一岁。”

春晚十二点的钟声响起来,老爸用竹竿挑起一串鞭炮,哥哥用香烟点燃,噼里啪啦的爆竹声中,我们又增长了一岁年纪。

女儿最盼初一的压岁钱。清早,睁开眼,一骨碌爬起来,先翻枕头下,找到红包,收起来。然后心满意足地穿新衣、吃饺子。出门拜年必是少不了她的。女儿天真活泼,善良友好,左邻右舍都喜欢她。拜年的祝福语一套一套的,从不重样;家宴上的祝酒词更是因人而异,幽默风趣。嫂子的哥哥头发稀少,并且秃顶。女儿随口说:“喝了这杯酒,祝舅舅荒地变森林。”嫂子笑得岔了气。

记得2006年的春节,我们兄妹三人拖儿带女回家过年,那年是真正意义上的大团圆。在老爸老妈的带领下,全家盛装出行,去公园踏春。天空蓝的透明,阳光照在结冰的湖面,闪烁着碎银子般的光。太湖石上的残雪尚未消融,女儿的笑声划破寂静的天空,惊扰了枯藤上的麻雀。女儿一会儿抱着姥姥撒娇,一会儿缠着姥爷放烟花,全家就数她最闹腾。镜头里的老爸老妈笑容灿烂,真希望时光永远静止在那一刻,老爸还健在,全家人一个也不少。

女儿最喜欢正月十五元宵节。吃完汤圆,不等天黑就催着我们带她去博物馆广场看扮玩,看花灯表演。博物馆广场人潮如海,我和女儿被挤得顺流而下,踮起脚尖也看不到台上的表演。好像只是为了享受这份“拥挤”而来。不分男女,不分老幼,“拥挤”本身就是快乐。我们就这样在人群中漂移,花灯间穿梭,夜空的烟花次第绽放,兀自绚烂着。

……

 女儿读高中后,我们为春节增添了新内容,参加公益活动和社会实践。

2015年至今,春节期间我们或去福利院、敬老院做义工,或带着课题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敬老院里,欣慰着爷爷奶奶开朗无忧的笑声,难过着病榻上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孤独无助的绝望;福利院里,脑瘫患儿无邪的笑脸让人心疼,更不忍回视聋哑女孩分别时恋恋不舍的目光;1954陶瓷文化广场,见证窑炉里泥巴变瓷器的神奇;煤矿博物馆里,探索煤炭的历史和发展……女儿不在身边的春节,没心思置办年货,我依然选择参加志愿者活动,为困境中的孩子们做点实实在在的事情,这也是女儿的心愿。

走进乡村,深入工厂,女儿不仅强化了学术意识,培养了求是精神,更增强了关注社会问题的责任感。生命本身虽然只是一种存在和延续,但是我们可以选择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让生命变得有意义。

年味中感受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女儿渐渐喜欢上了文化遗产保护,在大学选修了文物与博物馆学。大一有幸加入浙大外语学院良渚古城遗址申请世界文化遗产英文翻译团队,与队员一起为良渚古城申遗校译文字近百万。女儿还为第四届世界文化遗产大会、良渚古城国际学术报告会的专家学者担任参观良渚博物院的英文解说员。2019年7月6日,良渚古城遗址申遗成功,成为我国第55个世界遗产,意味着中华文明五千年历史有了实证,得到了世界的承认。女儿为此做了大量的工作,暴瘦十斤。

这些年,我也享受着和女儿共同成长的乐趣,更珍惜和女儿在一起的幸福时光。我知道,小鸟依人般的女儿迟早会越来越独立,离我们越来越远。所以努力给女儿营造一个快乐、自由的成长环境,成全她的兴趣爱好,支持她的追求。相信无论将来走多远,她都会记得身后有故乡,故乡里有爱她的亲人。

时光一去不返,光阴里的年味香醇绵长……(文/薛燕)

编辑:王蓓蓓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头等网立场。

如有版权异议,请点击查看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