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的晨光透过梧桐叶隙,在市纪委大院的水泥地上洒下斑驳光影。人们三三两两站在办公楼前,目光都投向那个熟悉的身影。李峰与众人一一握手,笑容温厚如常,眼底却闪着不同往日的光。那是投向远方的光,越过齐鲁大地,望向天山脚下的辽阔天地。
认识他不过二百二十八天,却仿佛相识已久。这位从省纪委来任职的干部,初到时并无半点倨傲,反是谦和得让人意外。说话不紧不慢,却句句落在实处。最难得的是他那份诚恳,不需言语修饰,自然流露,让人如沐春风。后来得知,这份从容背后是他二十年如一日的自律。
清晨五点,城市尚未苏醒,他已跑完十公里;他的公文包总是鼓囊囊的,除了文件便是书。会议间隙,别人闲谈,他独坐一隅展卷阅读;候车时,旁人刷手机,他捧着书读得入神;周末清晨,多数人尚在梦中,他早已写完一篇材料。有人说这般活法太过无趣,殊不知正是这般自律,成就了真正的自由。正如康德所言,所谓自由,不是随心所欲,而是自我主宰。
更令人动容的是他三十年如一日的善行。自一九九二年第一次挽起袖子,三十年来从未间断,献血量逾万毫升,远超一个成人全身血量。成为省直机关造血干细胞捐献第一人时,他说:“我的收获要远远多于付出。”在医院打动员剂时,看到走廊里站满血液病患者,他突然意识到健康的重要性。“健康好比是数字'1','1'没了,什么也就没有了。”从此他坚持晨跑,体重从180斤减到149斤,还跑完了泰山国际马拉松比赛。
当他毅然西行,赴任阿克苏时,有人说新疆遥远艰苦,他却视若等闲。“愿做革命事业一块砖”,这话他说得诚恳,听得人也信得真切。从县工商所到省纪委,二十载文字生涯,他本就是一块哪里需要哪里搬的砖,只不过是一块经过千锤百炼、质地坚密的金砖。
临行前,他特意去看了老父亲。时年七十五岁的老人听说儿子要去新疆,沉默良久,只道:“去罢,那里天地广阔。”他每年陪父亲出游的习惯,从那年开始怕是不得不中断了。但他说,来日方长,待我在新疆站稳脚跟,接父亲去看天山明月。
送行的车子缓缓启动,有人红了眼眶,有人挥手不止。李峰隔窗告别,笑容依然温厚,目光却已投向遥远且更广阔的天地。忽然想起他常吟的两句诗:“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这“材”非指天赋,而是那份将自身淬炼成材的坚持与执着。
车子驶出大院,院子里的人却久久未散。对他的不舍,源自他对生活的热爱。仿佛他积极向上的精神已种在每个人心里:那是对知识的渴求,对健康的珍视,对他人的关爱,对家国的担当。那一刻我意识到,最好的送别,不是执手相看泪眼,而是将离别者的优秀品质继续传承。
时间过去六年,但送行的那一幕深藏心底,愈久弥新。他背影融进阳光里的一瞬,就像要化入广袤西北天地的勇士,决绝且义无反顾。那个远去的背影,也成了许多年轻同事努力向前的指引。
天山明月照古今,齐鲁清风送故人。此去万里非远别,一颗赤心自在身。你看那天山脚下的胡杨林,三千年不倒,倒而不死,死而不朽,恰似对某种精神的写照,任风沙磨砺,反而愈见光采。
一个人不在于职位有多高、成就有多大,而在于你离开后还有多少人能时常记起你远去的背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