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庆中秋假期最后一天的深夜,很多高速公路收费站上演了“最后一分钟狂飙”的场景。在浙江某收费站,工作人员手持扩音器、挥舞荧光棒呐喊“最后三分钟”;在广东潮州,一位车主在23点59分“惊险”冲过ETC感应线,全车人如中大奖般欢呼;而在湖南株洲,一位车主因迟了一分钟需支付全程费用,懊恼地拍打方向盘……这些戏剧性的画面,引起社会各界的热议。
2012年国庆长假全国高速公路首次实施重大节假日免收小型客车通行费,至今此项政策实施已有十三个年头。节假日高速免费政策不仅“让利于民”,更通过激发消费、优化交通结构、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成为宏观调控与民生保障的重要结合点。
让利于民的暖心举措。每逢春节、国庆等长假,自驾族无需为过路费买单,直接降低了出行成本,相当于一次“额外红包”。比如,2020年全年全国共减免车辆通行费2382.5亿元,免费政策让真金白银留在百姓口袋,提升了人们的出行欲望。同时,政策也体现了公共服务均等化理念,让选择高速出行的自驾旅客共享发展成果,拉近政府与民众的心理距离,形成良好社会预期。
极大释放了消费潜力。免费通行使自驾游成本降低,激发“说走就走”的出行热情,景区、酒店、餐饮、零售等上下游产业随之升温,间接带动了汽车租赁、油品零售、文创产品等关联消费,形成“交通—旅游—商业”乘数效应,为地方GDP注入动能。
带来深远的结构红利。免费政策很大程度上缓解了铁路、民航的假日高峰压力,使各种交通方式分工更趋合理。未来若将免费时段向淡季扩展,可在平抑高峰的同时,把短期红利转化为长期动能,让高速免费成为撬动消费、普惠民生、优化结构的高质量杠杆。
我们也要看到,节假日高速公路免费通行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公众出行成本,刺激假日消费,其惠民底色值得肯定,但其间产生的一些问题也要引起重视。
比如安全隐患集中出现。免费截止前的一小时内,部分路段极易出现“速度竞赛”。为赶在零点前驶离高速,司机往往会选择超速行驶、频繁变道,甚至在临近收费站时急刹车。这些行为可能导致节假日免费通行最后阶段成为事故易发、高发时段。此外,许多司机为了赶上免费时段,不惜长时间疲劳驾驶,造成一定的身体和心理压力的同时,也容易引发交通事故。
再如通行效率受到影响。临近免费结束,大批车辆堆积、停靠或反复变道,收费站广场瞬间变成“停车场”,车道被大量车辆挤占,系统处理量下降约三成;零点一到,收费模式重启,人工车道发卡、缴费时间拉长,形成“前堵后乱”的真空带,通行效率降低,可以说免费红利在最后时刻造成了一定的困扰和烦恼。
让政策回归便民利民的初心,需要以更精细化的管理思维,推动“刚性切换”向“柔性过渡”转变。
设置合理缓冲时段。可在节假日期间的高速免费时段结束前后设置1—2小时的缓冲期,在此期间实行按实际行驶里程分段计费,而非“超过一秒即全程收费”的刚性规则。例如,在免费时段结束后一小时内驶离高速的车辆,可按最后一段入口至出口的实际距离收费,而非收取全程费用。
推广差异化收费政策。结合各地实际情况,探索更灵活的免费政策实施方式。例如,可考虑将免费时长“额度化”,允许车主在特定时间段内自主选择使用免费额度;或借鉴“峰谷电价”思路,在节假日不同时段实行差异化的免费政策,引导车流错峰出行。针对免费截止时段收费站区域可能出现的特殊情况,如遇交通事故、严重拥堵等不可抗力导致车辆无法准时驶离,应建立一套公平合理的费用减免机制,避免让司机承担不应由自身原因造成的损失。
强化预警与引导服务。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升服务的精准性。在免费时段结束前2小时,通过导航软件、高速公路可变情报板等渠道,向仍在高速上行驶的车辆发送精准提醒,建议其选择合适的出口提前驶离。目前,部分导航软件已探索应用此类提示功能,交通运输部门可以与其建立更深入的数据共享与合作机制,将服务做到用户“心坎上”。
期待在不久的将来,高速公路的“柔性”能多一些,让节假日出行彻底告别“最后一分钟”的焦虑与风险,使惠民政策在落实层面更加完善、更具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