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过去的“五一”假期,淄博再次以“顶流”姿态引发关注:淄博八大局便民市场与故宫、西湖等同列全国最拥堵30大景点,红叶柿岩旅游区因客流瞬间峰值被迫限流,淄博陶瓷琉璃博物馆假期门票均提前约满,创开馆以来“五一”最火纪录。
这个曾被预言“火不过一年”的城市,为何在两年后依然热度不减?沉淀之后我们会发现,其底层逻辑在于精准捕捉需求、持续创新供给、政府高效协同和商家生态共荣。
诚信铸就消费底座。曾以工业为基石的淄博,其文旅突围一度被视为“不可能”。如今,烧烤烟火与陶瓷窑火交映,工业遗迹与文化地标共融,每位游客皆可寻得专属的情感共鸣。
今年“五一”假期前夕,网络达人B太两年后再次突访八大局,视频获赞61万个,网友留言成为淄博商家诚信经营的鲜活注脚:网友“鱼霸海”一句“量不够等于活不起”,直指山东人“实在”的性格特质;“大福”分享的猪头肉摊主“先称重后加料”细节,以3.2万点赞印证“透明消费”的市场认可。这类“非标准化服务”的口碑裂变,形成“来了还想再来”的复购逻辑。数据显示,八大局商户复购率远超普通景区均值。这种信任经济的建立,既源于鲁商文化中“以义取利”的传统基因,也离不开政府常态化监管,让“诚信”从个体自觉升维为制度保障。
从网红流量到内容迭代,淄博拒绝“一招鲜吃遍天”的路径依赖,持续创造消费新剧本。
在需求端,“反向旅游”成为新潮流。人们不再局限于传统热门景区,而是更倾向于去三四线城市,体验不一样的氛围感,追求旅行的松弛感,淄博恰好满足了这一需求。
在供给端,淄博紧盯市场趋势优化配套服务,借势网红流量,构建跟着微短剧、短视频、沉浸剧目去旅游的新生态,一系列特色项目不断为游客注入新体验:八大局转型“文旅综合体”,上新淄博版“重庆洪崖洞”——“这有局儿”;红叶柿岩推出“奇幻聊斋夜”实景秀;淄博陶瓷琉璃博物馆凭借“国潮灯工琉璃”系列,“五一”期间游客同比增长32.5%,创历史峰值;聊斋城引入3D裸眼全息剧场,传统与科技碰撞出多元体验。这些创新,均成为淄博持续火爆的因素之一。
“真正的文旅经济不是割韭菜,而是种韭菜。”一位资深文旅行业观察者感慨。当商家不再盯着眼前的流水量,而是思考“如何让游客成为回头客”,当政府不再追求短期的曝光度,而是构建“主客共享”的城市生态,淄博或许正在找到从网红到长红的“终极密码”。
淄博文旅,“这有局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