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咱们聊件特别有意思的事——中国空间站里竟然发现了一个微生物新物种,被命名为“天宫尼尔菌(Niallia tiangongensis)”。
相关科研成果已发表在国际权威期刊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ystematic and Evolutionary Microbiology 上,并被新华网等国家主流媒体报道。

这是一个了不起的发现,它不仅是我国在太空探索领域的又一突破,更意味着人类对生命奥秘的认知往前迈了一大步。
今天我们用最通俗的话,带大家一起揭开天宫尼尔菌的神秘面纱。
01
什么是微生物新物种?
地球上最古老的居民不是恐龙,不是原始鱼类,而是那些肉眼看不见的微生物。
它们就像是无处不在的隐形军团,从8848米高的珠峰之巅,到万米之下的马里亚纳海沟,从南极冰川到人体肠道,都有它们的身影。
这些小家伙的多样性远超我们想象,至今科学家们只发现了1%左右的微生物种类。
每发现一个新物种,就像在生命之树上发现一根从未被注意到的枝桠,其背后可能藏着改变人类命运的密码。
02
天宫尼尔菌是怎么被找到的?
2023年5月,神舟十五号的航天员们用无菌采样擦巾,对空间站舱内表面微生物进行在轨采集和低温储存。
这些样本被带回地球后,科研团队用上了我国自主研发的“生命解码器”——华大的测序仪对微生物的基因密码进行逐个破译,并通过形态观察、系统发育分析、代谢分析等多学科手段,发现了一种革兰氏阳性、好氧、产芽孢、杆状菌株——JL1B1071T。
这一菌株属于细胞杆菌科的尼尔属,其基因组有5166230个碱基对。科研团队发现,其与地球上亲缘关系最近的环状尼尔菌(Niallia circulans)ATCC 4513T菌株相比,基因相似度仅为83.3%,远低于物种界定标准的95%。同时二者在特征蛋白表达和代谢途径上也存在显著差异。
最终,科研团队确认了这个从未被记载的新物种。

△ 天宫尼尔菌的生命密码破译过程用上了华大自主研发的测序仪
03
天宫尼尔菌有什么特别之处?
首先,它是个“抗压达人”。
在空间站这种微重力、高辐射、寡营养的极端环境里,它居然能通过调控杆菌硫醇的生物合成,像调节空调一样精准维持细胞内的氧化平衡。
这种能力让它在太空这个“压力测试场”里活成了优等生。
其次,它还是个“六边形战士”,既能高效形成生物被膜保护自己,又能修复辐射损伤,简直是为太空环境量身定制的生存专家。

△ 天宫尼尔菌与近缘物种之间蛋白质结构差异(A:BshB1蛋白;B:SplA蛋白)
04
发现天宫尼尔菌能带来哪些启示?
小小微生物里头可大有文章,在航天领域,了解这些微生物的特性,能帮咱们设计更安全的太空舱环境;在农业上,它们的抗逆机制或许能培育出更耐旱的作物;在医疗领域,它们的代谢产物可能藏着新药的线索。
更妙的是,这个小家伙对有机物的利用能力,说不定能帮咱们解决塑料污染这样的全球难题。
咱们再进一步想想,空间站这个“太空实验室”有多神奇。
微重力、辐射、封闭环境等因素就像自然界的“加速器”,让微生物在短时间内展现出惊人的演化潜力。
随着中国空间站的长期运营,这里可能成为发现新物种的“金矿”,为地球上的科学研究提供源源不断的灵感。

△ 航天员在轨进行微生物采样
最后,我想说说这个发现背后的中国力量。
从航天员的精准采样,到华大测序仪的精准解码,再到科研团队的精准分析,每一个环节都闪耀着中国智慧。
这不仅是科技实力的体现,更是咱们探索未知、造福人类的生动实践。
未来,随着更多“天宫尼尔菌”的发现,咱们对生命的认知边界必将不断拓展,而这些发现终将反哺人类社会,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