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家庭生命周期里,孩子高考恰逢父母中年阶段。这一阶段的父母本就面临职业瓶颈、赡养老人等压力,孩子高考失利如同在他们的脆弱处重击。当孩子高考成绩不理想时,家长所经历的情绪复杂沉重。他们既要消化自身的失望、焦虑和迷茫,又要强打精神支撑孩子,同时还要应对外界的眼光和评判。家长理解自己的真实感受,是避免二次伤害、有效支持孩子的前提。
孩子高考失利,家长多年对孩子投入的心血、牺牲、经济支持和情感期待落空,为孩子规划的未来路径被打乱,对孩子未来产生了深切担忧:“竞争这么激烈,上不了好大学,孩子以后能找到好工作吗?选错专业或学校会不会毁了前途?”这种焦虑往往源于对现实竞争环境的认知和对孩子能力的担忧。虽然意识到高考结果是孩子自己考出来的,作为家长能做的已经都做了,此刻结果已定,无力改变,但家长仍感到茫然、无助,不知道下一步该做什么、怎么做才对。同时,家长“没面子”的思想作怪,害怕亲戚、朋友、同事、邻居的询问和议论,担心被贴上“不会教育孩子”的标签,会回避社交、不愿谈论孩子高考、对他人评价异常敏感,还可能迁怒于孩子。
尽管知道孩子也难受,但家长内心可能压抑着愤怒:“为什么不再努力一点?关键时刻掉链子,辜负了我们的付出!”这种情绪源于巨大的付出与结果的落差。看到孩子消沉、哭泣、封闭自己的痛苦状态,又感到无比心疼,担心孩子承受不住打击,害怕孩子一蹶不振或做出极端行为。反复回溯自己哪里做得不够,觉得是自己耽误了孩子。常会自我批评、后悔、对孩子过分小心翼翼或过度补偿。
出现这些情况,家长要先处理自己的情绪,允许自己感到失望、焦虑、难过。找信任的朋友、伴侣或专业人士倾诉,释放压力,不要在孩子面前崩溃或发泄情绪,应该成为孩子的情绪容器和安全港湾,清晰明确地告诉孩子:“无论成绩如何,爸爸妈妈永远爱你、支持你,这不会改变。”强调爱的是孩子本身,而非成绩。
家长一定要认识到高考并非人生的唯一出路,孩子的价值远不止于分数。重新审视对“成功”的定义,将关注点从“名校”转移到孩子的长远发展和幸福上。理性面对,共同规划未来,不要急于讨论出路。允许孩子和自己有几天的情绪低谷期,待情绪稍稳后再理性沟通。家长主动了解孩子长远发展的各种可能性,如不同批次院校、专业详情,复读政策、职业培训、留学等,客观分析利弊,但决定权交给孩子。
家长还要放下“面子”,外界的评价是暂时的,孩子的身心健康和未来发展才是根本。勇敢面对,坦然承认结果。照顾好自己的身心健康:维持正常作息,保证睡眠,适当运动,健康饮食;不要独自承受,和伴侣坦诚沟通,向理解自己的亲友倾诉;必要时寻求心理咨询,处理自身的焦虑和压力;尽量维持正常的工作和生活,给自己留出空间,避免将所有注意力都聚焦在高考结果上。
孩子高考失利,对家长是巨大的考验。不要让自己的情绪和未解决的心结成为压垮孩子的最后一根稻草,或阻碍孩子重新站起来的障碍。家长的镇定、智慧和无条件的爱,是孩子从高考失利阴影中走出来的最重要的力量。请记住,高考是一站,人生是长跑。此刻的陪伴与引导,对孩子建立韧性、走向成熟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