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庆雷教授为《中国刻瓷技艺创新人才培训》项目授课

摘要 8月3日-8月4日,山东理工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教授耿庆雷为《中国刻瓷技艺创新人才培训》全体学员授课。

8月3日-8月4日,山东理工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教授耿庆雷为《中国刻瓷技艺创新人才培训》全体学员授课。

授课内容

耿庆雷教授以元四家绘画技法为切入点,讲解了中国画的技法与透视原理以及中国画与西方透视法的区别。着重讲解绘画透视原理,包括一点透视、两点透视和三点透视等。他强调透视不仅是绘画基础,更是一门严谨的科学。

通过现场演示,向学生详细讲解建筑钢笔速写中的透视原理及其运用方法,旨在深化学员对陶瓷绘画透视的理解。此外,他还演示了如何起稿,帮助学员掌握透视构图的基本要领。

他着重讲解了中国传统绘画中树木与山石的技法,并特别强调传统树木在现代建筑绘画中的应用价值,影射了其将传统技法与现代创作相融合的教学理念。

在讲解树木时,他首先通过树枝形态来阐释树干姿态,详细介绍了鹿角枝、蟹爪枝、长臂枝等典型样式。其次,深入剖析树干的皴法,包括“人”字皴、横皴、解索皴、鱼鳞皴等不同表现手法。最后,专门讲解了松枝的画法以及山水画中象征树叶的符号,指出树叶排列宜采用“品”字形结构,并强调画树枝应遵循“攒三聚五”的构图法则。此外,耿老师又详细介绍了表现树叶的“介字点”“个字点”与“蜻蜓点”等经典笔法。接着聚焦于竹子的画法,并进一步讲解了树叶的“上扬点”与“下撇点”等不同形态的表现技巧。

课程最后,耿庆雷教授采用“蚕食式”画法现场演示民居建筑速写。这种理论结合实践的讲解方式,不仅深化了学生对建筑钢笔速写技法的理解,也为他们将透视与速写技法应用于陶瓷绘画打下了更坚实的基础。

本次课程聚焦建筑钢笔速写技法,旨在让学生们在体味刻瓷稚拙之美的同时,系统掌握其工艺技法、造型特点、透视原理与植物表现手法,从而构建起对陶瓷绘画更全面、深入的理解。

学员心得

学员:潘慧鸣

在耿庆雷老师的课程中,我深刻学习了透视原理及其在绘画中的实际应用,尤其是中国画与西方透视法的区别,以及如何通过线条表现不同风格的建筑和景物。耿老师以丰富的教学经验和生动地讲解,让我对绘画技法有了更系统地认识。

耿老师详细讲解了一点透视、两点透视和三点透视的原理,让我理解了视平线、消失点等概念的重要性。他强调,透视不仅是绘画的基础,更是一门严谨的科学。例如,一点透视适用于正对物体的场景,而两点透视能更好地表现建筑的立体感。同时,中国画中的“轴测图”虽然不遵循西方焦点透视,但通过多视平线的处理,展现了独特的空间感,如《清明上河图》的展开式构图。这种对比让我认识到不同艺术体系的魅力。  

耿老师对“紧线”和“抖线”的讲解让我印象深刻:紧线快速流畅,适合现代建筑;抖线生涩古拙,能表现传统民居的沧桑感。他还提到中国画中的“屋漏痕”用笔,模仿雨水流淌的痕迹,赋予作品自然质朴的韵味。这些技巧让我意识到,线条不仅是形状的勾勒,更是情感和风格的传递。耿老师的示范让我更直观地理解了如何通过笔触表达不同的艺术效果。  

在写生部分,耿老师强调角度的选择至关重要。他以宏村月沼池为例,分析了四个视角的差异,让我认识到斜侧角度(两点透视)比正立面更生动。此外,他提醒我们要考虑光线、时间和景物的层次,合理安排作画顺序。例如,避免油性笔与水墨冲突,选择水彩淡彩起稿,这些小技巧能显著提升作品效果。这些经验之谈让我在绘画时更加注重细节和整体布局。  

课程中,耿老师对比了传统中国画与西方透视法,让我明白两者各有优势。中国画通过削弱透视强调意境,而西方透视则追求科学真实。在实际创作中,可以灵活结合,例如用线描风格表现古建筑时,适当调整透视以保持画面和谐。这种兼容并蓄的艺术思维让我受益匪浅。  

耿庆雷老师的课程不仅让我掌握了透视和线条的技法,更让我学会了如何观察和思考。他严谨的教学态度、生动的讲解方式以及对传统艺术的深刻理解,都让我深受启发。感谢耿老师的悉心指导,未来我会继续练习,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创作中,在绘画道路上不断进步。

学员:常洪宇

参加耿庆雷老师的建筑钢笔速写技法课程,让我在刻瓷与建筑速写的跨界融合中找到了新的创作灵感。

透视与线条的夯实,为刻瓷打底:老师对透视的拆解尤为精妙,一点透视的稳定、两点透视的张力,让我学会用精准的空间逻辑审视建筑;而线条的“刚柔之道”更具启发——挺拔线条表现建筑棱角,顿挫笔触刻画岁月痕迹,这与刻瓷中“刀随意走”的肌理表达异曲同工。

现场示范的技法,打通创作脉络:起稿时,老师演示如何确定透视框架,再不同的线条勾勒轮廓,刻画细节,让我在刻瓷起稿时更懂如何用刻刀浅划定位;而钢笔釉上彩绘的细节处理,如用不同线条的疏密排列与刻瓷中控制刀刻线条疏密的技法相通,让我明白不同媒介在表现建筑细节时,都追求“虚实相生”的意境。

如今面对一块素瓷,我会先以速写思维梳理建筑的透视与线条韵律,再用刻刀与釉色转译这份感知。这门课教会我的,不仅是技法的叠加,更是跨界思维的碰撞。

学员:张俊

在耿庆雷老师的钢笔手绘技法课程中,我体会到建筑速写不仅是技术训练,更是对空间美学的深度探索。其教学融合中国山水画的写意精神与西方透视科学,令我受益匪浅。

耿老师强调线条是钢画的“骨肉”,需通过系统练习掌握其个性特征,尤其注重线条的方向性与排列组织,如用密集直线表现石墙肌理,以曲线勾勒藤蔓柔韧。这让我明白,线条不仅是轮廓描绘,更是材质、光影与情感的载体。

透视是建筑手绘的骨架。课程从一点透视延伸至两点、三点透视,并融入中国画的散点透视与空气透视法。例如绘制传统民居时,以散点透视打破焦点限制,借近实远虚营造景深,兼具科学性与东方韵味。同时解析人物与车辆的透视缩放规律,确保配景与主体尺度和谐。

实践中,我学到概括与归纳的重要性,如简化树叶明暗层次,强化建筑主体疏密对比,通过留白营造虚静空灵意境。这打破了我对写实的执念,学会以设计思维重构画面节奏。

此课程为我打开建筑表现新维度,尤其是“气韵生动”与西方透视法则的融合,让我在创作中能更自由地穿梭于写实与写意之间。

教师简介

耿庆雷,山东理工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教授、烟台科技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著名设计师、中国建筑学会会员、全国一级景观设计师指导委员会专家、山东省文化艺术专家库成员、“界筑介画”社团成员、《中国手绘》编委、IDA国际设计协会淄博分会会长。

编辑:王蓓蓓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头等网立场。

如有版权异议,请点击查看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