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的淄博高新区,柴窑火正旺,陶艺韵正浓。一场承载着文化传承与发展使命的盛会—— “2025中国淄博朱家庄国际木火节”,在淄博高新区四宝山街道朱家庄国际艺术村开幕。作为2025中国国际陶瓷琉璃博览会的核心活动,这不仅是全球陶艺家的年度盛会,更是淄博高新区以文化赋能激活区域发展活力、打造城市文化新名片的生动实践,为“千年陶都”向“国际陶艺文化高地” 跨越注入强劲动力。
十六载薪火传:搭建陶瓷文化国际桥
“能够组织并来到淄博举办国际木火节,我感到非常高兴。” 土耳其哈赛特佩大学教授穆特鲁谈及此次活动,眼中满是对陶瓷艺术的热忱,“这一盛会不仅承载着我们对陶瓷的深切热爱,更凝聚着来自世界各国陶瓷从业者与爱好者的美好祈盼,极具意义。”
作为跨越山海而来的参与者与组织者,穆特鲁教授的话语,道出了国际木火节之于全球陶瓷界的特殊价值——它让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因陶瓷这一古老而温润的载体相聚淄博,以木火为媒,传递对传统工艺的坚守、对艺术创新的探索,更让这份跨越国界的文化共鸣,在窑火的温度中不断升温。
回溯木火节十六载征程,这条由陶土与薪火铺就的文化之路,早已成为淄博陶瓷走向世界的黄金纽带。自2005年首届木火节的窑火点燃,在升腾的窑火与飞扬的陶尘间,古老的柴窑烧制技艺焕发新生,让沉睡在典籍中的淄博陶瓷非遗文化破茧而出。历届盛会如磁石般吸引450余位国际陶艺大师跨越山海而来,更汇聚800余人次国内名家在此切磋技艺。1200余件凝聚匠心的陶瓷珍品从这里启程,不仅被国家级博物馆永久珍藏,更在世界博览会、国际非遗展等顶级舞台上大放异彩,将淄博陶瓷的璀璨魅力镌刻于世界文化版图。
从手工拉坯的细腻触感,到柴烧窑变的独特纹理,每一件作品都承载着“千年陶都”的技艺基因。十六载的匠心坚守与薪火相传,为高新区承接这一国际文化IP、续写文化赋能新篇章,筑牢了坚实的历史根基。
落子朱家庄:擘画文化赋能新布局
此次木火节落地朱家庄国际艺术村,并非偶然,而是淄博高新区“文化赋能城市发展”战略的关键落子。这座距淄博高铁北站仅1.3公里的村落,从昔日普通社区蝶变为“艺术创作、文化交流、产业联动与文旅体验于一体的新型文化空间”,背后是高新区以文化为笔,对区域发展蓝图的精心勾勒与精准落笔。
自2016年起,高新区以政策扶持为抓手,吸引了尹干、丁邦海等国家级陶艺大师扎根朱家庄,集聚了20余位行业名家,建成了10余座共享窑、1座龙窑及500余平方米创作基地,让“以创意点亮文化,以手造传递价值”的理念在这片土地深深扎根、蓬勃生长。
木火节现场,与山东理工大学、齐鲁工业大学、山东艺术学院、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山东工业职业学院、淄博职业技术大学6所高校共建的“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产教融合人才培养基地”“乡村振兴人才基地”等6个基地的揭牌,更为朱家庄搭起了一座 “人才立交桥”。这座一头连着高校的专业课堂、前沿科研,一头连着村里的窑火、泥土和产业需求的桥梁,不仅搭建起 “院校+ 乡村+产业” 的协同育人链条,更让青春活力涌入陶瓷文化传承的长河,为其注入源源不断的新动能。
如今的朱家庄国际艺术村早已成为高新区“文化赋能乡村振兴”“文化激活产业升级”的典范。在木火节的带动下,它更将突破发展边界,向着“国际陶艺交流枢纽” 加速迈进,让文化与产业交融的活力辐射更远。
多元活动展:打造陶艺盛宴新体验
本届木火节由山东省陶瓷协会、世界 Macsabal 木火节组委会联合主办,9国不同文化背景的近60位陶艺家齐聚,带来了11天“艺术+休闲”双轨并行的丰富活动。在这里,既有“揉泥—拉坯—塑形—装窑—烧制”的全流程陶艺实践,也有开幕式的鼓乐喧腾、艺术家分享会的思想碰撞。在这里,语言不通从不是阻碍——湿润的陶土、跳跃的窑火,就是最通用的 “艺术密码”。当柴窑厚重的窑门缓缓打开,温热的气流裹挟着烟火气息扑面而来,让人忍不住放慢脚步,感受陶艺与时光交织的温柔力量。
别以为这只是艺术家的“专属舞台”, 朱家庄国际艺术村早把 “玩陶”的快乐,揉进了每个普通人的指尖。体验区里,拉坯转盘“嗡嗡”转得正欢,原本松散的陶泥,在市民们略显生涩却格外认真的手中,慢慢褪去棱角——有人屏息凝神扶着泥坯向上 “拔高”,有人笑着调整力度让杯口变得圆润。
“平时总对着电脑,手指都快‘僵硬’了,没想到捏陶的时候,跟着转盘节奏慢慢调整,心里的烦躁劲儿都跟着陶泥一起被揉平了。”市民田女士,笑着举起沾着陶土的手,指腹还带着未干的潮气。即便指尖、掌心沾了满是潮气的陶土,也丝毫不影响大家脸上绽放的笑意,连空气里都飘着泥土与欢乐交织的暖意。
运动爱好者也能在这里找到归属:匹克球比赛现场,选手们手持球拍灵活走位,清脆的击球声与欢呼声此起彼伏,攻防之间尽显活力;掼蛋比赛桌前,参赛选手们默契配合、谨慎出牌,时而低声交流策略,时而因精彩牌局会心一笑,轻松氛围中满是趣味。待到夜幕降临,“啤酒音乐节” 准时开场,动感的旋律响彻艺术村,市民们捧着冰爽啤酒,跟着节奏轻轻摇晃,累了便坐下聊聊陶艺体验的趣事,陶艺的雅致与音乐、运动的热情碰撞出别样火花,让整个木火节成为全民共享的欢乐盛宴。
“在韩国就听说过淄博的陶瓷很有名,此次来到淄博,感受到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这份收获对我日后的创作有着深远意义。此外,参加此次木火节还吃到了‘淄博烧烤’喝了‘青岛啤酒’,非常美味,感觉非常棒!”韩国艺术家张南淑说道。
赋能未来路:绘就产文旅融合新篇
“陶琉匠韵 大美朱庄”,这句凝练着朱家庄国际艺术村精神内核的话语,恰是本届木火节最生动的注脚。这场汇聚全球陶艺力量的盛会,从不止步于文化的展演,更是淄博高新区以文化为核、以赋能为翼,驱动区域高质量发展的鲜活实践。
木火节如同一束聚光灯,既将全球目光牢牢吸引至高新区,更激活了产业链条的多元活力:它一头连着产业蝶变,让陶瓷文创从“指尖技艺”蜕变为“市场精品”,让研学旅游从“单一体验” 升级为“沉浸旅程”;另一头牵着品牌升级,推动 “淄博陶瓷”IP走出地域局限,与全球陶艺资源深度对接,为产业从“传统制造”向“文化创意”升级开辟新路径,更让市民通过体验活动增强文化获得感,让高新区“有温度、有底蕴、有活力”的城市形象更鲜明。
以柴窑为桥,让传统技艺与现代设计对话;以木火为引,让本土文化与世界文明共鸣。今日的淄博高新区既延续着“陶瓷古都”的历史荣光,更在续写“创新高地”的时代华章。这张递向全球的城市名片,一面印刻着“产业强区”的硬核实力——从传统陶瓷制造到文创产业集群,从单一生产到“文化+”融合发展;另一面更彰显着“文化兴区”的深层底蕴——让文化气息浸润街巷,让文化成果惠及每一位居民。
九月的淄博高新区,没有冰冷的距离,只有滚烫的热爱在空气里流转;没有遥远的艺术,只有触手可及的快乐在指尖绽放。那从窑口飘出的每一缕烟火,都像带着故事的信使,诉说着木火节的热闹;那在掌心揉捏的每一块陶泥,都像有了生命的伙伴,倾诉着“泥与火的狂欢”里,最动人的相遇与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