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癌五年后朱媛媛离世 别再忽视这些求救信号

摘要 根据浙江大学与哈佛大学联合发表在BMJ Oncology的研究,1990年至2019年间,全球50岁以下人群的癌症新发病例增加了79%,癌症死亡人数增加了27.7%。这意味着,癌症正在越来越频繁地侵袭中青年。在这个年轻化趋势中,乳腺癌、结直肠癌、甲状腺癌、胰腺癌、胃癌等类型成为高发代表。

5月21日上午,演员辛柏青发布妻子朱媛媛去世讣告。“于2025年5月17日上午11时39分,永远地离开了我们。在与癌症抗争的近5年时间里她并没有悲观消沉,依然坚定、自信地面对困难。”

也许我们从未真正想过,疾病会在什么时候悄然靠近。而每一次这样的离别,都在轻声告诉我们:多一分对身体的关注,早一点了解自身的风险,或许就能多争取一些安心与从容。

年龄不是“护身符”

很多人会以为,癌症是“年老才需要担心的事”。但事实一次次打破这一错觉。

根据浙江大学与哈佛大学联合发表在BMJ Oncology的研究,1990年至2019年间,全球50岁以下人群的癌症新发病例增加了79%,癌症死亡人数增加了27.7%[1]。这意味着,癌症正在越来越频繁地侵袭中青年。在这个年轻化趋势中,乳腺癌、结直肠癌、甲状腺癌、胰腺癌、胃癌等类型成为高发代表。

更值得警觉的是,我国癌症形势同样严峻。中国是全球癌症新发和死亡病例最多的国家。2020年全球新发癌症病例近2000万例,中国就占据了超过23.7%(约457万人)。

癌症也许离我们不远,年轻也不是“安全区”。提前了解可能诱发癌症的相关因素,是守护健康的第一步。

癌症并非无迹可寻


癌症的发生往往是多种因素叠加的结果,它也许不是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而是长期积累、缓慢发生的过程。

首当其冲的是生活方式的剧烈变化。不良饮食习惯、缺乏运动、长期熬夜、高度压力、过量饮酒、吸烟、肥胖,这些看似日常的小事,却在无声中积蓄风险。

身体会用微小的信号提醒我们,比如反复的消化不良、持续性的咳嗽、体重骤减、排便习惯的变化,需要我们认真倾听[4]

与此同时,肥胖和代谢紊乱成为另一个不可忽视的危险信号。研究显示,腹型肥胖与多种实体瘤相关,其背后的胰岛素抵抗、慢性低度炎症及内分泌紊乱被认为是构成“促癌体质”的关键机制[5]

从遗传因素来看,有部分癌症在家族中存在“聚集性”。如果父母或直系亲属曾经罹患某种癌症,那么后代患上同类癌症的风险也会相对更高。例如乳腺癌、结直肠癌、卵巢癌等,与家族遗传背景密切相关。尤其是在已知高风险基因存在的家庭中,这种趋势更为显著[6]

癌症虽然复杂,但它不是毫无征兆。通过科学理解风险因素、及早关注身体变化,我们可以赢得更多应对和防控的主动权。

早知风险,科学预防

了解风险只是第一步,真正关键的,是如何及时把握干预的窗口。现代医学提供了越来越多有效的早筛手段,能让癌症在悄然发展的阶段就被识别和阻断,从而极大提高治愈的可能性。

对于高发癌种,已有相对成熟的筛查路径。以乳腺癌为例,乳腺超声结合钼靶X线检查是常规推荐方式,高危人群还可采用乳腺MRI;宫颈癌则可通过HPV检测实现精准筛查[7];结直肠癌的筛查近年来也在不断进步,除传统的肠镜检查外,粪便DNA甲基化检测等无创手段正逐步普及,适合对肠镜有抵触的人群,尤其对早期发现息肉或癌变有重要意义[8]

近年来,低剂量螺旋CT(LDCT)已成为肺癌筛查的重要工具,尤其适用于吸烟人群或有肺病家族史者;胃癌的早筛则主要通过胃镜进行,适合存在慢性胃病、幽门螺杆菌感染或家族史的高风险人群[9]

对于家族中癌症史的人群,可借助基因检测,了解自己体内是否“潜藏了危险的种子”。通过遗传性风险检测与专业咨询,不仅可以明确是否携带已知的致病突变,也能帮助判断家族中是否存在潜在的癌症易感趋势,从而更早地制定个体化的筛查和预防策略[6]

科学筛查不是恐慌的开始,而是健康意识的觉醒。越早识别风险,就越有机会把握主动权,把疾病挡在真正到来之前。

编辑:王蓓蓓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头等网立场。

如有版权异议,请点击查看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