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务村:2小时血战铸就永恒精神丰碑

摘要 在这片如今充满生机的土地上,曾发生过一场惊心动魄的抗日战斗——1938年冬天的“六天务战斗”,140余名八路军指战员在此壮烈牺牲,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一曲气壮山河的英雄赞歌。

7月20日,盛夏时节,记者在淄博高端装备中心天务村看到,乌河河水静静地从村中流过,两岸玉米青翠挺拔,白鹭翩跹起舞,溡水桥边游客驻足拍照,一派宁静祥和的田园风光。然而,在这片如今充满生机的土地上,曾发生过一场惊心动魄的抗日战斗——1938年冬天的“六天务战斗”,140余名八路军指战员在此壮烈牺牲,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一曲气壮山河的英雄赞歌。

这是淄博地区抗战时期单次战斗中八路军战士牺牲人数最多的一役,也是淄博抗日斗争史上一次极为悲壮的阻击战。虽然战斗仅持续了2个小时,但其惨烈程度和战略意义,深深镌刻在淄博人民的记忆中。

血战六天务:两小时阻击战 一百四十余名英烈殉国

1938年冬天,寒风凛冽,日军第70师团铃木联队数百人自桓台县西沙河一带悄然逼近,意图围歼正在转移的八路军鲁东抗日游击队第八支队。当时,第八支队正计划分两路南下穿越胶济铁路,开辟鲁中抗日根据地。一路由政委张文通率领,经临淄苇子河南下;另一路由总指挥马保三率领第三、第五区队(下辖第11、第13大队),从临淄与青州之间穿越铁路。

为掩护主力部队转移,第八支队司令部部署部分兵力在沿线设防。其中,新任第11大队大队长张玉坡率两个中队驻守六天务村(今淄博高端装备中心天务村),同时第13大队大队长孙善卿也率67中队及大队部驻扎于此,共同承担警戒任务。

1938年11月9日下午,日军突然发起偷袭。由于敌情变化迅速,八路军尚未完成布防便陷入被包围的险境。面对强敌压境,第11大队临危受命,担负起阻击日军、掩护机关转移的重任。

张玉坡率领部队迅速进入村西的哑巴沟阵地,向南迎击来犯之敌。然而,哑巴沟地形封闭,向南无出口,部队很快被日军火力封锁在沟内。敌人凭借优势装备,动用机枪、掷弹筒等武器猛烈进攻,一队队日军在火力掩护下轮番冲锋。

尽管弹药匮乏、地形不利,第11大队指战员仍英勇奋战,一次次打退敌军进攻。张玉坡身先士卒,多处负伤,浑身是血仍坚持指挥,直至壮烈牺牲。

与此同时,第13大队在大队长孙善卿、政委王博昌带领下试图沿沟突围,却遭日军重机枪密集扫射,陷入三面包围中。子弹所剩无几,每名战士仅有十几发,难以压制敌人火力。危急时刻,孙善卿挺身而出,高举指挥旗跃出沟崖,大声呐喊冲锋,激励战士们奋勇向前。他头部、胸部、腹部连中七弹,当场牺牲,年仅26岁。

王博昌接过旗帜继续冲锋,也不幸中弹殉国,时年33岁。战斗持续至黄昏,最终仅有7名战士借暮色掩护成功突围,返回第八支队司令部。

在这短短2个小时的激战中,140余名八路军指战员壮烈牺牲。他们中有不少是刚刚参军的年轻人,在子弹打光后毅然与日军展开肉搏,用刺刀、枪托甚至拳头与敌人殊死搏斗,践行了保家卫国的铮铮誓言。

百姓含泪安葬英烈 无名忠骨代代守护

战斗结束后,日军撤离,村民自发走出家门,默默收殓烈士遗体。由于战时条件艰苦,无法逐一辨认身份,村民们只能在战斗发生地东南侧集中安葬烈士,形成一片烈士墓群。

天务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常青回忆:“村里年龄最大的赵玉英老人曾说,她那时还小,但也不害怕,跟着大人一起抬烈士遗体。”这些来自外地的八路军战士,多数与村民素不相识,有的甚至使用化名参军,唯恐牵连家人。因此,许多烈士的身份至今未能完全确认。

尽管如此,天务村村民始终没有忘记这些为国捐躯的英雄。每年清明节,村民们都会自发组织祭扫活动,带着孩子们来到无名烈士墓前献花、默哀,讲述那段悲壮的历史。

孙善卿是寿光县丰城乡埠西人,牺牲时上有年迈老母,下有未满月的婴儿。他在上学时就立下“投笔从戎,血染沙场”的志向。他的遗体运回家乡后,寿光县各界举行万人公祭大会,总指挥马保三亲撰挽联:“奋勇杀敌,不顾白发老母;为国尽忠,哪管黄口婴儿。”字字泣血,感人至深。

随着时间推移,大部分烈士遗体陆续由其亲属迁回原籍安葬。至2005年前后,剩余的十余座无名烈士墓被整体迁葬至临淄区革命烈士陵园,得到永久纪念和庄严守护。

“他们没有留下名字,但他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常青动情地说,“我们今天的安稳日子,正是他们当年用生命换来的。”

奋进新时代:天务村走向振兴之路

溡水桥横跨50余米宽的乌河,连接南北交通。天务村曾因地处要道而成为区域商贸集散地。历史上,村内设有四座城门、五座庙宇,还有大车店、旅馆、饭店等,每逢集日商贾云集,热闹非凡。

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深入推进,天务村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农业生产实现机械化、智能化。村民广泛使用植保无人机进行田间管理,粮食产量稳步提升,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我们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牢记这来之不易的和平。”常青表示,“没有当年八路军战士的流血牺牲,就没有我们今天的安宁与发展。”

如今,天务村不仅致力于经济发展,更注重传承红色基因。村“两委”积极挖掘本地抗战历史,将“六天务战斗”纳入爱国主义教育内容,组织青少年开展红色研学活动,让英烈精神代代相传。

从战火纷飞到岁月静好,从贫瘠村落到美丽新农村,天务村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那场短暂却惨烈的战斗,永远提醒着人们:和平不是理所当然的馈赠,而是无数先烈用生命换来的珍贵礼物。

青山埋忠骨,热血铸丰碑。140余名八路军战士虽已长眠地下,但他们舍生忘死、保家卫国的精神,如同乌河水奔流不息,永远激励着后来者砥砺前行。

编辑:王蓓蓓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头等网立场。

如有版权异议,请点击查看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