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制药离休干部郑福美获“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章

摘要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为健在的参加过抗战的老战士、老同志、抗战将领或其遗属,颁发“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章,新华制药离休干部郑福美同志获发纪念章。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

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

为健在的参加过抗战的

老战士、老同志、抗战将领或其遗属

颁发“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章

新华制药离休干部郑福美同志获发纪念章

安瓶里的烽火青春

郑福美,1928年12月出生,1945年8月到新四军华东制药所卫生部参加革命工作,1945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8年6月制药所合并到新华制药厂后在制剂车间工作,历任制剂车间副主任、主任,于1983年12月离休。曾在2020年3月,以一名老党员的炽热情怀,主动用个人退休金捐赠1万元用于支援战疫工作。郑福美同志还曾荣获“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

多年以后,郑福美每当谈起在新华制药的工作场景,总会想起1948年那个难忘的春天。

在胶东地区一个叫观水村的老百姓家里,19岁的郑福美正专注地清洗着一支支玻璃安瓶。灌上水来回晃动,每支瓶子都要重复三遍这个看似简单却至关重要的动作。

窗外春寒料峭,屋内水汽氤氲,郑福美的额头上沁出了汗珠,她知道,手中的这些玻璃小瓶,将装载救命的药液,奔赴炮火连天的前线。

郑福美,山东沂南县人,1945年8月参加革命工作,之后成为新四军华东军区卫生部制药所的一名战士。在那个山河破碎的年代,这个决定不仅关乎个人命运,更是将青春与民族存亡紧紧相连。

1947年,国民党军队对山东发动重点进攻,制药所被迫转移。郑福美跟随队伍从沂蒙山区出发,北渡黄河,一路上风餐露宿,饿了就啃几口窝窝头,只为寻找一处合适的制药场所。

直到1948年,队伍辗转来到牙前县(今烟台市牟平区)观水村。在这里,华东制药所合并到新华制药厂。从此,郑福美在这家从抗战烽火中诞生的红色药企里,开启了长达36年的制药生涯。

“我们就在农村闲置的房子里制药。”96岁高龄的郑福美回忆道,沧桑的嗓音里仍能听出当年的热忱。没有专业设备,老百姓生活用的锅碗瓢盆、碾磨、锅炉都成了制药工具;没有现代化厂房,分散的老房子就是生产车间。

“当时,制剂组分为两三个小组,每个小组两三个人”,郑福美所在的小组负责烧制蒸馏水、清洗安瓶。灭菌工序如同煮鸡蛋般原始——“上锅煮”。每一道工序都依赖工人们的双手,一天下来,胳膊酸痛不已,不过那时没有人抱怨。“我们多流汗,战士少流血”——这句口号深深烙印在工友们的心中。

“安瓶”就是我们在医院中常常能看到的一种玻璃制成的小瓶子,是一种可熔封的硬质玻璃容器,常用于存放注射用的药物以及疫苗、血清等。

郑福美说,这些看似普通的安瓶,实则来之不易,是药厂派专人前往大连、上海等地秘密采购回来的,在战火纷飞的年代,甚至有的人一去不返,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郑福美深知每支安瓶背后的艰辛付出,清洗时总是小心翼翼,生怕打碎或毁坏了这些宝贵物资。小小的安瓶,“费了多少事啊”,忆起那段烽火岁月,郑福美一遍遍重复着这样的话语。

1952年至1984年,郑福美先后担任制剂车间副主任﹑主任﹑支部书记等工作,她见证了这颗民族医药工业的火种如何燎原。

上世纪50年代,新华制药成功研制治疗黑热病的特效药斯锑黑克,挽救了无数生命;发明中国第一台防腐蚀搪玻璃反应罐,奠定了医药化工装备基础;建成新中国第一条化学合成制药生产线——非那西汀生产线,拉开了中国化学制药工业化生产的序幕。

到了上世纪60年代,阿司匹林、安乃近、氨基比林等药品陆续投产,1978年消炎镇痛新药布洛芬研制成功,1980年全合成抗菌新药吡哌酸问世……无不凝聚着新华人的智慧与汗水。

一步一个脚印,新华制药不断迈上新的台阶。在这些载入中国医药史册的成就背后,是无数像郑福美这样的先辈们日复一日的坚守。他们像一颗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牢牢钉在药品生产线上,诠释着什么是工匠精神,什么是甘于奉献,成为新华精神最生动的注脚。

1983年12月,郑福美离休时,中国医药工业已今非昔比。

从胶东山区到鲁中大地,从手工作坊到现代化生产,新华人用双手托起了中国医药工业的脊梁。满脸沧桑的郑福美,如今讲述这些故事时,眼中仍闪烁着光芒。那些装在安瓶里的烽火青春,不仅承载着个人记忆,更映照出一代代新华人为民族独立、人民健康奋斗的集体史诗。

编辑:王蓓蓓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头等网立场。

如有版权异议,请点击查看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