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融通集团对口支援类乌齐工作纪实

摘要 三年前,中国融通集团首批援藏工作组作为全国第十批援藏干部,肩负集团公司党组的殷切希望,带着全体干部员工的深深祝福,奔赴西藏自治区昌都市类乌齐县。

同心所向,步履铿锵。

高峻雄浑的苍翠山廓下,紫曲河宛如银练,在广袤高原的怀抱中迤逦穿行。这片土地,承载着烈日的炙烤,也迎击着风雪的洗礼,每道沟壑都奔涌着生命源力,每块岩石都镌刻着跋涉足迹。

三年前,中国融通集团首批援藏工作组(以下简称援藏工作组)作为全国第十批援藏干部,肩负集团公司党组的殷切希望,带着全体干部员工的深深祝福,奔赴西藏自治区昌都市类乌齐县(藏语意为“大山”)。援藏工作组时刻铭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对口支援西藏工作的殷殷嘱托,躬身践行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他们立足类乌齐所需和百姓所盼,在集团公司各板块的大力支持下,紧密结合集团公司“十四五”对口援藏规划的各项要求,以无畏的勇气、无私的奉献和不懈的努力,全力履行央企的政治责任与社会担当,每一步都走得坚实有力。他们的身影穿梭在山川河谷,深深融入助力西藏“稳定、发展、生态、强边”四件大事在类乌齐落地生根的壮阔实践。

千山终连于脉,这是大地的脉络,也是团结的纽带;百川皆归于海,这是自然的规律,更是力量的汇聚。在类乌齐,藏族人口占到98%以上。如今,涓涓清流润泽千家万户,天然补氧物“妞玛”(芫根)带动一方特色产业发展,藏族孩子们的指尖跃动于电教设备,共享着祖国现代化发展的脉动……这方土地上日新月异的变迁,串联起各族干部群众携手并进的点点滴滴,勾勒出一幅温暖而壮丽的高质量发展画卷。

千畴涌金浪 增收富民绘新篇

在类乌齐县电子服务中心旁,1300平方米的现代化冷链物流库开阔整洁:冷冻库银光凛凛,保鲜库生机盎然,检验检疫区设备锃亮,冷藏运输车、调度指挥车整装待发,宛如一支严整阵列,即将奔赴市场前线。

援藏工作组顺应城乡消费升级浪潮,对当地冷链物流库和农贸市场进行了升级改造。“这可给我们解决了大问题!”家家福超市的工作人员拍了拍冷链车宽大的厢体,笑意从眼底漫开,“咱们类乌齐的藏家牦牛肉、芫根、滨达蜂蜜,终于能插上翅膀,飞向全国百姓的餐桌了。”

如今,类乌齐已织就“县有中心、镇有网点、村有服务”的县域商贸物流网络,从仓储、分拣、包装,到装卸、运输、配送,环环相扣、流转如梭,不仅畅通了农畜产品出村进城的“最后一公里”,更实现了“卖得出、卖得好”的跨越,有力带动农牧民增收致富。项目获得西藏自治区与昌都市的高度赞誉,其先进经验将如高原格桑,在更广阔的雪域大地推广绽放。

援藏的目光并未止步于流通环节。援藏工作组紧扣当地特色农牧业与文旅资源,精准滴灌产业链薄弱处——精深加工、质量认证、品牌塑造、市场开拓……一剂剂“强链良方”注入高原企业。

雅仓嘎赤派工艺公司的金银手工艺品与藏式皮具跨越山水,远抵津闽,规模化、产业化的号角正在吹响;齐吾岗画派第四代传人扎巴旦增,俯身画板精雕细刻,将几近失传的唐卡技艺无偿传予农牧民子弟,古老艺术在扶贫车间重焕生机;西藏玛雅实业公司用心雕琢藏瓷、象牙玉,传承中华石雕神韵,让藏地珍宝流溢四海……三家民族手工业企业获得援藏工作专项资金扶持,厂房焕新、产能跃升,直接带动119名农牧民就业,增收逾200万元。

芫根——这片雪域孕育的珍宝,在格桑手中焕发新生。作为达果金荣合作社掌舵人,他承袭昌都非遗“卡崔”古法,正潜心研制融入藏药的芫根保健茶。怎么才能让藏民钟爱的芫根制品获得市场认可?援藏工作组为格桑搭建了关键阶梯:芫根晾晒场拓建500平方米、25座新架锃亮,推动合作社取得食品3C认证,进一步提升芫根加工能力,逐步成长为县芫根领域龙头企业。

从冷链物流的强劲搏动,到民族手工业的匠心蝶变,再到传统产业的蓄势腾飞——援藏工作组依托集团公司平台优势,以“试点先行、分批推进”之策,推动类乌齐特产昂首挺进都市展柜,让雪域品牌熠熠生辉。

暖流融霜雪 阳光照进安居窗

晨雾还未散尽,加永扎西已驾车穿行在熟悉的山路上,车轮碾过霜花的声音清脆悦耳。“往年冬天,河水一结冰,水管就冻成‘冰棍’,守着家门口却喝不上水,那滋味……”他摇了摇头,旋即展颜,“现在可好了!取水点盖起了阳光房,家里还装了电热‘神器’,插上电,清泉哗哗来——这可是解决了咱祖祖辈辈的大难题!”家乡点滴蜕变带来的暖意,如车窗外流淌的晨光,铺满他前行的路。

奔腾的紫曲、昂曲穿城而过,本是自然的馈赠,却也成悬顶之剑——雨季洪魔肆虐,冬日冰锁江河。高寒冻土之下,脆弱的输水管道常被严寒扼住“咽喉”,取水点冰棱倒挂的场景曾是类乌齐人刻骨的寒冬记忆。

2023年,集团公司投入860万元,启动4个村级水利项目的建设实施。近30公里输水管道深埋于冻土之下,如坚韧的动脉向村落延伸,每户门前还安装了防冻栓——江江达、朗龙、堆日三个自然村的近千名农牧民,自此挥别千年冰封的取水困局。

“施工那会儿,村里的大姐背着娃娃来看,她们不说话,只是双手合十望着我们,泪水在眼眶里打转……”这份无声的祈盼,沉甸甸地烙在来自融通旅发的援藏干部,昌都市政府副秘书长、类乌齐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丁伟的心上。民心所向,催动新程:哲龙、帮嘎、达孜三个自然村的供水保障项目也已逐步展开。与此同时,长度为1090米、可抵御十年一遇洪水的坚固堤岸巍然挺立,360米河道疏浚畅通无阻,为江江达、伊美两村筑起守护生命财产与沃土良田的“水上坚盾”。

在类乌齐县城门户处,一片开阔广场豁然铺展——这是雪域小城有史以来的第一座现代化应急避难场所。2000平方米的空间内,塑胶路面平整干净,应急管理用房与公共设施功能完备,高杆路灯如哨兵静立,这片“安全绿洲”,显著提升了县城应急疏散与避险能力,更悄然改善了周边居民的生活品质。

“类乌齐地处地震断裂带,过去最怕突发险情,百姓无处可躲。如今,半小时内就能安全转移安置周边群众。”县应急管理局李局长站在广场中央,环视一周,“中国融通集团不仅帮忙建好场所,更配足了发电机、照明灯、床铺棉被,实实在在为我们筑牢了安全防线。”

走进卡玛多乡帮嘎村,一排新居沐光而立。屋内整洁温暖,生活用品一应俱全。这是集团公司为46位孤寡老人筑起的温馨家园。23套安置房,不仅解决了他们的栖身之所,更盛满“老有所依、老有所养”的深情厚谊。曾经漂泊无依的老人们,如今坐在洒满阳光的窗前,皱纹里舒展着安详的惬意。

这些浸润着党中央深切关怀、凝结着援藏深情的民生工程,如冰川融水般滋养着高原沃土,让幸福的格桑花灼灼绽放在每一位农牧民的心田之上。

心路贯京藏 石榴抱籽情意长

岗色乡小学的课堂上,吾坚曲培老师按下播放键。画面中,天安门广场庄严肃穆,国旗护卫队的军靴叩击大地,当五星红旗迎着晨曦猎猎飞扬,教室里五十多双眼睛骤然明亮。孩子们齐刷刷起立行礼,稚嫩的手臂与视频中的旗帜构成跨越千山万水的精神共振。

在吾坚曲培的镜头背后,是一次改变视野的远行。2023年11月,集团公司组织的30人代表团开启为期十天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之旅。这支由民警、教师、医生、村“两委”干部、妇女主任、老党员和农牧民组成的队伍,在北京留下深刻印迹:在中国融通智慧农业科技示范基地,无土栽培的翠绿秧苗在智能环控中蓬勃生长,高原牧民俯身细看,惊叹于现代农业的高效与精妙;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大国重器巍然矗立,牧民代表驻足凝望,感受尖端科技守护万里江山的擎天巨臂;在民族文化宫、中华民族园和中央民族大学,他们与各族师生同歌共舞、畅谈古今,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愈发醇厚深沉。

微信图片_2025-08-07_162501_188_副本.jpg

这趟旅程,是集团公司三年来持续深化“三交”活动的温情一幕。系列活动不断拓宽类乌齐群众的视野,厚植民族团结进步的根基。吾坚曲培郑重许下承诺:“我要把新时代中国的模样,刻进每个孩子的心里。”十天的见闻化作课堂上的光影诗篇,在高原孩童心中播下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精神火种。

赋能育才,方能固本强基。每年4月,类乌齐基层一线公务员、教师和村干部奔赴北京参加中青年干部培训班,聆听专家学者授课,深入红色教育基地、创新发展示范地、基层管理先进点及集团公司有关单位实地见学。他们如饥似渴汲取新知,全身心投入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探索实践。桑多镇党委副书记赵兵兵在笔记本扉页写下“跳出雪山看桑多,方知振兴路千条”,以此时时自勉、拓宽思路。县委办嘎玛翁姆学以致用,尝试利用大数据分析群众办事高频事项,优化办事流程,尽力减少群众奔波次数。

援藏工作组持续深化与类乌齐县各委办局、乡镇的对接,不断丰富完善跟岗学习、技能培训、定向培养等人才培养方式,借鉴学习周期性援藏、“候鸟型”专家、远程指导等经验,选拔当地优秀干部人才“走出去”、邀请内地相关领域专家“走进来”,有力提升当地基层治理效能。

促进就业,同样是集团心之所系。援藏工作组主动破题,引导农牧民施工队参与项目建设。“一开始,不少队员看不懂图纸,项目监理就手把手教,带着他们边学边干。”来自集团公司总部的援藏干部万帆在工作日志中写道。毕业生就业是另一个难题,他们与县人社局反复研商,将“分期分批”“小组团”精准输出等方式纳入援藏清单,持续加大就业扶持力度。

在类乌齐大地上,这些由真诚的交往、深入的交流、真切的情感交融浇灌的希望之花,必将花团锦簇,结出雪域高原长治久安与高质量发展的累累硕果,在祖国边陲奏响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相拥、共创未来的时代和声。

萤火汇星河 乘风载梦逐远方

三月的高原寒风未褪,类乌齐县第一小学的电教室里却暖意涌动。旦增玉措的小手轻触崭新键盘,屏幕瞬间亮起。“新电脑反应好快啊!”她的笑声如银铃般清脆。此刻,四年级的同学们正通过云端系统学习英语,电子屏幕上翻动的发音图示,如同一扇通向世界的旋转门。两个月后,同学们顺利通过全国义务教育质量监测网络考试。

“以前上电脑课要排队摸旧机器,屏幕闪得眼睛疼。”扎西卓玛回忆时,手指正在电脑屏幕上流畅勾勒粉色星空房——画中悬浮的玻璃穹顶,映照着孩子对未来的无限遐想。而这份想象力的土壤曾如此贫瘠:全县15所学校仅1间初具规模的电教室,更多学校连键盘的敲击声都未曾响起。

目睹现状,援藏工作组决意攻坚,按照“分级分步、样板引领”的思路启动机房改造及设备采购。“我们将15所学校的电教室分成优化提升、改造升级、整体新建三大类,首先对基础条件相对较好的类乌齐县第二小学进行优化提升,打造‘样板间’,其余14所学校以此为标准完成改造升级和整体新建。”丁伟说。一方面,他们组织采买学生电脑、教学大屏、云端授课系统、高性能服务器等设备,另一方面,同步优化电教室地板、吊顶、窗户、墙面、灯光等环境,为全县11000名学生创造了高速稳定的信息化学习条件。

夕阳染红孟达村的经幡,村支书白玛曲加微微眯起眼望向远方,身影被拉得很长。“从前村民们凑柴火给学校取暖。”这位五个孩子的父亲抚过类乌齐县二小新宿舍的效果图,“现在教室里暖气充足,电教室电脑成排,宿舍也这么舒适明亮——这样的福气,我阿爸那代做梦都不敢想!”

而比硬件升级更深远的,是激荡在师生心中的星火:两年来,已有541名优秀学生、190名优秀教师和270名贫困学生获得“雪融花”奖助学金;县中学综合管网改造项目顺利完工,通过重新铺设室外给排水管网,切实改善了全校2700余名学生的学习生活条件。

如今,越来越多的孩子拥有了触摸星辰的梯子,每个梦想都蓄满破茧成蝶的力量。这些微小而持续的改变汇成星河,照亮中华民族共同体枝繁叶茂的明天。

风雪砺初心 躬行践履迎难上

“缺氧不缺精神,这个精神就是革命理想高于天。你们在高原上,精神是高于高原的。”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援藏精神的深情勉励,如雪域长风,始终在援藏工作组每个人的心中激荡。

三载寒暑,八千云月。在平均海拔4500米的类乌齐,一组数字镌刻着他们的奋斗轨迹:30万元防疫物资穿越风雪护佑藏乡安康,356名农牧民捧起837.7万元的增收硕果,1067万元的消费帮扶额点亮千家灯火,6000万元的无偿投入改善民生,10000公里调研路丈量为民初心……这背后,正是他们对援藏工作管理思路的纵深践行,与老西藏精神、“两路”精神、援藏精神的铿锵回响。

入藏首月,丁伟与万帆即踏遍10个乡镇调研,他们怀揣“两个80%”的硬标准——80%资金面向基层、80%资金投入民生,与当地干部群众充分交流,真正了解最迫切的发展瓶颈、民生短板、人才缺口和技术需求,建立动态更新的“需求清单”,量身定制援助方案。

三年来,项目现场会数不清开了多少场。前期项目抓开工、在建项目抓进度、问题项目抓整改、投产项目抓效益,他们以近乎严苛的精细与执着,紧盯项目落到实处,真真正正为当地发展带去助益,同时确保援藏资金用得到位,不浪费一分一毫。车轮碾过冰河留下的纹路,恰如刻在高原的担当印记。如今,援藏的画笔已从单纯着墨于资金与物质支持,逐步转向勾勒能力建设、人才培养、产业培育与机制创新的筋骨。

“最初卖牙膏亏运费,现在组合套餐带火近10种特产!”万帆翻看着消费帮扶明细,记忆回到那一个个灯火通明的夜晚:许多商户不熟悉电脑操作,也缺乏销售经验,他索性将他们请到自己办公室,手把手指导商品上架、物流配送、资金结算等全流程工作。

首次开展消费帮扶活动经验不足,牙膏上架后,集团员工热情高涨,自发下单。零散的订单推高了包装与运费成本,间接减少了商户收入。第二次活动在即,万帆决定调整销售策略,与丁伟一拍即合。“比如由子公司统一下单,收到货品后再进行内部分配,运费成本自然摊薄。”在万帆看来,办法总比困难多,“牦牛肉干是爆款,如果做成单品链接,销售必然集中,但帮扶初衷是惠及更多商户。于是我们打出‘组合拳’,设置多种套餐,将牦牛肉干与其他特产搭配销售。”这一举措有效均衡了各品类销量,让更广泛的商户群体享受到帮扶红利。

着眼于类乌齐的长远发展,丁伟和万帆多次邀请县里相关单位、企业、产品与品牌代表走进集团公司温暖的“家门”。大家围坐畅谈,心意很快化作了行动:融通旅发接连组织两批冷鲜牦牛肉采购活动;融通商服积极搭建桥梁,将类乌齐特色产品引入所属商超、加油站;融通文教捐赠大量图书,知识的暖流涌进中小学课堂……一系列牦牛肉主题新菜在融通旅发成员酒店闪亮登场,赢得众多宾客的喜爱,融通旅发负责人赞叹地说:“类乌齐牦牛肉,真不愧是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我们不仅要加大采购,还要用心琢磨更多新菜式,让全国各地都能尝到它的好味道!”

“中国融通集团首次援藏任务对口支援类乌齐,这是注定的缘分,也必将结下愈发深厚的情谊。”在类乌齐县委副书记、县长嘎永看来,过去三年,集团公司倾力而为,为民生福祉筑基,为高质量发展赋能,为科教文卫事业搭台,以实际行动诠释了央企使命担当。近日,集团公司党组在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听取西藏自治区党委和政府工作汇报及出席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有关庆祝活动时的重要讲话精神时,党组书记、董事长李文清强调要把做好援藏工作作为重大政治任务,摆在更加突出位置,科学制定对口支援“十五五”规划,进一步细化工作目标、任务和项目,为推进西藏高质量发展和长治久安贡献融通力量。今年7月,集团公司党组副书记、总经理李世宏赴类乌齐了解“十四五”援藏工作成效,对“十五五”规划提出要求,并慰问第一批援藏干部。8月,集团公司援藏工作接力棒交到了第二批援藏干部的手里,他们精神饱满,斗志昂扬,在雪域高原上接续奋斗,决心以实干担当书写对口支援的新篇章。

如今,一幅以产业为笔、以民生为墨的乡村振兴画卷,正在藏东群山间磅礴展开。这里的幸福美好生活是各族干部群众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的生动实践,也是西藏自治区成立60年来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的时代缩影。

征途如虹,盛世同襄。集团公司将以磐石之志、恒久之功,持续深化与类乌齐在农牧、医疗、就业、文旅等领域的战略协作,在创建社会主义现代化新类乌齐与集团公司做强做优做大的道路上,同心协力、同向奔赴,让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在边疆大地的蓬勃生机中展现深远力量,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熔铸进各族儿女共赴幸福的伟大征程。

编辑:王蓓蓓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头等网立场。

如有版权异议,请点击查看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