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九月,淄川区寨里镇葫芦台村的层层梯田上,谷穗低垂,满目金黄。9月18日清晨,村民田爱清早早来到自家谷子地,俯身仔细查看谷穗的成熟度。“今年雨水调和,谷粒饱满,又是一个丰收年。”她一边拨开谷叶,一边笑着说道。
眼下,葫芦台村百亩订单谷子已陆续进入成熟期。微风拂过,沉甸甸的谷穗随风摇曳,仿佛在向人们诉说着这个深山小村的产业振兴故事。
自然禀赋造就品质好米
葫芦台村地处淄川东部山区,土壤呈弱碱性,昼夜温差大,通风条件良好。“我们这山旱田种出的谷子,粘度高、养分足、熬出的小米粥香气浓郁、口感软糯,特别香。”村党支部书记白怀亭介绍,特殊的自然条件造就了葫芦台小米独特的品质,使其成为远近闻名的名优特产。
为了守住这份 “好味道”,当地农民在谷子种植和收割环节始终坚守匠心。不同于规模化种植的统一收割模式,葫芦台村的村民坚持 “分期采收、成熟即割” 的原则。“谷子成熟度不一致,要是一起割,早熟的容易掉粒,晚熟的还没长好,质量就没法保证。”正在田里劳作的种植大户田爱清解释说,村民们会根据谷子的长势分批收割,确保每一株谷子都在最佳成熟度时采收,从源头守住品质底线。
订单农业稳产又稳收
这份对品质的坚守,让葫芦台村的谷子赢得了市场的认可。近年来,许多外地客商慕名而来,经过实地考察和品质品鉴后,纷纷与村民签订长期种植合同,实现了产销无缝对接。“现在我们的谷子还在田里,就已经‘名花有主’了。”村党支部书记白怀亭高兴地说,订单模式不仅稳定了种植面积,还保障了农民收入。
正在田间考察的采购商张欣表示:“葫芦台的小米品质稳定,口感醇香,在我们高端市场上很受欢迎。我们已经连续三年来这里采购了。”
订单种植模式的落地,为村民们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种植大户孙能德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以前种谷子靠天吃饭,收了还得自己找销路,价格忽高忽低。现在签了订单,种多少收多少,每亩地能多赚三百多块钱,心里踏实多了。”
传统种植与现代管理相结合
在保持传统种植优势的同时,葫芦台村还引入了现代农业生产技术。村里成立了种植专业合作社,统一提供良种、有机肥和技术指导。“我们坚持人工除草、物理防虫,确保小米绿色无公害。”合作社技术人员介绍说。
与此同时,村里还建立了产品质量追溯体系,消费者通过扫描包装上的二维码,就能了解谷子从种植到加工的全过程。“我们要让消费者吃得放心,吃得健康。”合作社负责人表示。
一粒粒金黄的谷子,正成为带动村民增收的“金粒子”。目前,葫芦台村谷子种植面积已发展到120多亩,亩产达300公斤左右,每公斤售价较普通小米高出30%以上。
如今,葫芦台村正在谋划延长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我们计划联合有关厂家建设小米加工车间,开发小米粉、月子米等系列产品。”村党支部书记白怀亭说,村里还准备借助电商平台,让葫芦台小米走向更广阔的市场。
夕阳西下,忙碌了一天的田爱清站在田埂上,望着眼前这片金黄的谷田,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有了订单农业,我们种地更有底气了。明年还要扩大种植规模,让更多的人吃上我们葫芦台村的好小米。”
金色的谷穗在夕阳的余晖中闪烁着光芒,仿佛在诉说着这个山村依靠特色产业走向振兴的美好故事。葫芦台村的实践表明,找准特色、做优品质、创新模式,小谷子也能成为带动农民增收、推动乡村振兴的大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