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审批提速30%、成功退税216万元、化解多年劳动纠纷、百万级合作项目落地生根……一系列成果印证了沂源县“红领书记”制度的实践成效。这些从县直部门单位选派的党员干部,正激活非公企业发展“一池春水”,真正将“党建红”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发展红”。
企业感受是最真实的印证。“真没想到,‘红领书记’一来,就把我们拖了多年的烦心事给解决了。”近日,谈及国家税务总局沂源县税务局选派的“红领书记”史新平,派驻企业负责人赞不绝口。原来,该企业曾长期受困于一起复杂的劳动纠纷,史新平积极对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凭借工作人员专业的法律知识和丰富的调解经验,最终促成双方和解。
而这只是“红领书记”纾困解难的一个缩影。来自沂源县退役军人事务局的“红领书记”李传修,则扮演了“项目加速器”的角色。面对企业新项目审批流程复杂的难题,他主动化身“代办员”,穿梭于自然资源、住建等部门,协助整理材料、跟进项目进度,将审批时间缩短了30%。此外,李传修还指导企业物业板块打造“红色物业”品牌,建立完善党员楼栋长制度,成功解决业主诉求20余件,让党建温暖融入社区服务,切实提升基层治理效能。
据不完全统计,自今年7月份以来,沂源县首批15名“红领书记”已累计为企业对接惠企政策18项,争取补贴资金超100万元,成功破解人才招聘、手续办理、纠纷调解等各类发展难题36个。
“红领书记”为何能迅速找准穴位、精准发力?记者了解到,其背后是一套严格的“选、育、管、用”机制。
破解“供需脱节”是关键第一步。沂源县不搞形式化选派,而是由县委组织部、县委社会工作部等部门单位组建专项调研组,深入30余家企业摸清真实需求。在此基础上,围绕全县中心大局工作,优先筛选出党建待加强、发展有渴求的企业作为派驻对象,并逐一征求其对“红领书记”专业领域的需求意向。最终,从企业“意向单位”中筛选出15名干部,实现了“企业想要的、单位能派的、干部愿干的”三方同频共振。
沂源县委社会工作部有关负责同志介绍,为弥补“红领书记”普遍缺乏非公企业党建经验的短板,沂源县构建了“全维赋能”体系。一方面立规矩、划边界,明确其“抓党建、促发展”的核心职责,同时要求不干预企业正常经营;另一方面,通过“上级赋能+本土实训”开展靶向培训,搭建座谈会、联络群等平台,让“红领书记”在交流互鉴中增长才干,从“单打独斗”变为“集体作战”。
独特的身份定位让“红领书记”既能精准解读政策,又能以其公信力和资源网,打破政企、产学研之间的壁垒桎梏。
在山东和众康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红领书记”孙新城就展现了这一角色的多重价值。他不仅是“党建指导员”,帮助企业提升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打造特色党建品牌,更是“发展规划师”,主动牵线山东省林业科学研究院,推动企业与专家团队达成长期技术合作,共同攻关关键技术。他还是“资源链接者”,协助制定企业“三步走”规划,积极拓宽融资渠道,计划推动银行提供不低于1000万元的授信额度。在孙新城的推动下,企业正朝着打造全链条服务模式的目标稳步迈进。
从助力审批提速到赋能技术革新,从化解内部纠纷到规划发展蓝图,“红领书记”用行动证明:党建与发展的深度融合,是经济增长最具活力的爆发点。这条以“红领”赋能铺就的创新之路,必将越走越宽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