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网粉丝量超3500万,今年以来公众号累计发稿近9000篇,总阅读量超10亿,10万+文章近4000篇……
这些数据产自北京日报旗下新媒体——长安街知事。这个由10名编辑记者组成的部门,全员身兼多职,参与报社内外共建的5个工作室及多个专栏,共同运营长安街知事新媒体矩阵。
平均年龄31岁的年轻团队,用创新的内容表达和灵活的运营机制,尝试打破主流媒体严肃刻板的传统印象,让时政新闻在互联网上焕发新的生命力。
(一)
长安街知事编辑部是一个从工作室生长而成的部门。
2014年11月,“长安街知事”微信公众号创立。因其“提供靠谱的政事分析,解读大众不容易注意到的新闻细节,脑补有趣有料的政治常识”这一定位,迅速积累了一批受众。
2019年,北京日报社机构改革,整合新媒体部,重构融媒体中心,长安街知事编辑部随之成立,由此定职、定制、定责,完成了自我改造。如今,编辑部已有10名编辑记者。

部门合影(拍摄于2023年)。
虽然身份发生了转变,但团队依旧保留着工作室时期的灵活基因。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如何抓住读者眼球,在极短时间内发现重大时政新闻中的新闻点,并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表达出来,是团队发力的重点。
2025年九三阅兵当天,长安街知事从武器装备、受阅部队、现场细节等不同角度,编辑发布超50篇图文稿件,包括《坦克到底有没有后视镜?》《阅兵最帅女机长,驾机飞过天安门》《两个阅兵车牌号,今天刷屏》等“轻量爆款”层出不穷。
其中,《韩胜延担任阅兵总指挥》一文,因发布迅速、角度精准,当天阅读量便突破三百万次。

除了快速反应,长安街知事还打造了述评专栏“知事说事”,尝试在热点中寻找“第二落点”,以活泼文风主动设置议题。
如“鲁迅夹烟”墙画引发热议之时,“知事说事”迅速推出述评文章《毛衣与香烟,都是鲁迅》,激发了读者的共鸣;北京警方查处“叫嚣有豁免权”的某国际组织人员余某后,“知事说事”迅速梳理相关条例,发文《余某,到底有没有“外交豁免权”》,厘清事实真相;前英国外交大臣克莱弗利在年度演讲中引用中国经典妄议中国内政,“知事说事”迅速撰写述评文章《读了〈三国演义〉,他也没懂“天下大势”》,开展舆论斗争。这些兼具时度效、文风犀利活泼的稿件,持续为互联网注入高质量的信息供给。
(二)
长安街知事不是一个账号在战斗,而是通过栏目化、系列化、工作室化的运营方式,打通报社内外的优质资源,尝试构建一个灵活高效的内容矩阵。
目前,编辑部几乎每人都参与了至少一个工作室,除了完成公众号的日常新闻更新,记者们还需保障所在工作室的特色栏目内容稳定产出。

工作室矩阵。
“知事会客厅”工作室,围绕国际热点事件,以每周一期的频率推出线下直播、线上连线等新形式的新闻访谈节目。
印巴冲突升级、伊以冲突等高风险国际事件发生后,工作室被迅速激活,通过策划并执行直播对谈,及时为公众提供专业的局势研判,其中“伊以冲突”直播观看人次累计高达1800万,成功登陆多个社交平台热搜榜。
与评论部共建的“长安观察”工作室,成为了舆论引导的利器,以鲜明观点和犀利文风见长。
该栏目在每个工作日清晨更新,自2023年上线以来,已推出700余篇舆论引导文章,总阅读量超5000万次,以理性客观的立场发声,多次在众声喧哗中发挥主流媒体一锤定音的作用。
此外,与北京日报文化部、特别报道部、副刊部等部门联合推出的“名家书房”“纪事书场”“知事荐读”“北京观察”“知事学堂”等共建工作室和专栏,进一步拓展了内容的边界,吸引不同兴趣圈层的读者。
长安街知事还积极“向外走”,与中国人民大学共建“人大观澜”工作室,主打“文史哲轻量化传播”,推出《文科不死》《什么是横渠四句》《见大而心泰》等爆款;与北京团市委合作“做一天朋友”工作室,以朋友身份走进采访对象的真实生活,目前已摄制推出指挥家李心草、演员李小萌等不同行业人物的视频节目。
(三)
真正的媒体影响力,从不止于单篇爆文的流量。那些具备知识深度与时代价值的原创内容,才是构筑品牌厚度的基石。
面对主题报道常面临的传播挑战,长安街知事选择以“模式创新+技术赋能”双轮驱动,持续突破。
近年来,长安街知事策划了“京心筑梦”“我们的一九四五”“长安街”“千年永定”等一系列大型主题报道。在上述主题报道中,编辑部尝试沿用工作室模式,联动多部门协同,组建策划、生产、传播、运营的全链条闭环团队,确保深度报道的专业性与系统性。
在表达方式上,长安街知事更是不停“整活”。
“长安街”系列融合图文、图书、动画、视频及交互产品,并推出系列文创产品,成功“出圈”。

长安街文创拼图。
“千年永定”系列报道,团队跳出传统报道范式,不仅用文字梳理北京母亲河永定河的文明脉络,还创作了主题曲《千里飞虹》,邀请李劲作词、李凯稠作曲、谭维维演唱,实现了从“文字叙事”到“歌声共鸣”的破圈传播。
在内容为王、渠道为翼的时代,长安街知事正在用自己的方式诠释:优质内容让作品拥有直抵人心的力量,持续创新让这份力量传得更远、扎得更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