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代码 600016

2024年05月12日 星期日

孙星:迈向工业强国需要强有力的工业文化

摘要 2017年4月21日,“思享+”主题沙龙之“创新驱动战略下的‘中国制造2025’”研讨会在清华大学召开,活动由新华网联合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清华大学研究生会共同主办。会议围绕“中国制造业的颠覆与重生、互联网+与中...”

2017年4月21日,“思享+”主题沙龙之“创新驱动战略下的‘中国制造2025’”研讨会在清华大学召开,活动由新华网联合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清华大学研究生会共同主办。会议围绕中国制造业的颠覆与重生、互联网+与中国制造等四大议题,邀请政府机构负责人、专家学者、企业家代表展开探讨。

QQ截图20180107134118.png

孙星(资料照片)

工信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副主任孙星在致辞中指出,制造强国建设包括硬实力建设和软实力建设两个方面。硬实力主要体现在科技实力,软实力包含三个层面:第一层文化、第二层价值观、最高层制度。中国要实现“中国制造2025”中制定的从制造大国迈入制造强国的宏伟目标,除了科技上要领先,文化上同样要先进,科技硬实力和文化软实力两者缺一不可。

“我国很多企业家里,小农意识浓厚,追求的不是高端的品质,而是依靠质次价廉去占领市场。” 孙星认为,这种思维方式与行为规则短时间做大可以,但做强就别想了。

谈到工业文化对“中国制造2025”的重要作用,孙星认为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为制造强国建设提供精神动力。二是优化工业经济发展环境,增强中国工业软实力。三是推动工业经济增长方式的变革。四是提升中国工业产品的品质及附加值。

以下是孙星的致辞实录:

各位嘉宾、各位朋友、同学们,大家下午好!

在这春暖花开的日子里,我非常荣幸被邀请参加今天的沙龙活动,同时,也非常感谢新华网、北京市科委给我这次机会,让我能够与大家交流一下我对创新驱动战略下的“中国制造2025”这个主题的理解与体会,今天,我想跟大家分享的话题是“工业文化助力制造强国建设”。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实施“中国制造2025”,坚持创新驱动、智能转型、强化基础、绿色发展,加快从制造大国转向制造强国。制造业是我国实体经济的主体和国民经济的支柱,是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的主战场。“中国制造2025”的提出,是立足于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际需要,应对新形势、新任务、新问题,加快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大战略举措。

新世纪以来,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兴起,全球科技创新呈现出新的发展态势和特征。创新始终是推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这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概括起来是3句话,即“一条主线,双轮驱动,四个坚持”。“一条主线”就是深化改革,“双轮驱动”就是要同步推进科技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四个坚持”就是要坚持需求导向、坚持人才为先、坚持遵循规律、坚持全面创新。创新驱动战略不仅仅是科技创新,还包括了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组织创新、品牌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合作创新等。

一个国家要成为工业强国,首先要成为创新大国。从全球看,当今世界强国都是工业强国,制造强则工业强。但工业强国的衡量不仅仅依靠工业科技水平等硬实力指标,还包含许多非技术的因素。即工业的软实力,如管理制度、价值体系、行为准则、经营哲学等,它体现的是工业管理的方法、制定游戏规则的能力、创新的理念和工业的精神等,属于工业文化层面的范畴。

因此,我们说制造强国建设包括硬实力建设和软实力建设两个方面。硬实力主要体现在科技实力,软实力包含三个层面:第一层文化、第二层价值观、最高层制度。价值观和制度广义上讲均是文化的范畴。

文化是人类思想、科技、社会进步的源泉,“是一条来自老祖宗而又流向未来的河”。中国要实现“中国制造2025”中制定的从制造大国迈入制造强国的宏伟目标,我认为,除了科技上要领先,文化上同样要先进,也就说,科技硬实力和文化软实力两者缺一不可。

让我们回顾一下西方工业发展史。工业革命催生了工业文明,也孕育出工业文化。自18世纪中叶人类开启工业文明以来,工业文化就应运而生。工业文化是伴随工业化进程而形成的,渗透到工业发展中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200多年来,工业文化与时俱进,长盛不衰,经历着巨大的变革,成为推进工业化、现代化的主导文化。纵观近现代世界历史,大国的兴起均始于工业,这些国家在成为强国的过程中,均发展出独具特色的工业文化,取代落后的农业文化,推动本国工业发展,并深深地影响着全球工业化进程与价值体系。在工业生产中,德国人严谨、美国人创新、英国人规范、日本人敬业,我们应该深有体会,这其实都是工业文化中“工业精神”的体现,其内涵就是对科学规律的尊崇,对规则、制度、标准、流程的坚守。回望欧美曾经走过的工业化之路,不难发现工业文化发挥了巨大作用。

2010年,中国超过美国成为全球制造业第一大国,在世界500种主要工业品中,中国有220多种产品产量位居全球第一位。在制造大国建设中,我们从中低端产品起步,采用追随、模仿、山寨战略,依托成本优势,攻城略地,不知不觉中,成为制造大国了。但中国工业产品给世界留下的印象?价廉物美?中国工人给人留了什么精神?吃苦耐劳?

追随、模仿、山寨换不来“制造强国”。西方发达国家的“工业精神”的积累是多少代人、上百年的沉淀才形成的。中国工业在做大过程中,亮点不断,出现了不少世界级的企业,但同时,我国很多企业家里,小农意识浓厚,追求的不是高端的品质,而是依靠质次价廉去占领市场,这种思维方式与行为规则短时间做大可以,但做强就别想。因此,要完成从工业大国向工业强国的转变,需要强有力的工业文化、骨子里就有的精神做后盾。

有人说,制造强国建设可以买先进生产线,釆用先进技术,生产高端产品就行,我想,这是短暂的,不可持续的,况且高端生产技术人家根本卖不来。制造大国建设必须创新,需要软硬结合,需要文化助力。推动价值观、行为规则、标准、质量、工业设计、宣传建设,从产品层面来说,目的是打造全球的品牌,让产品有高品质、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从国家工业形象来看,目的是打造“中国工业精神”,实际上,过去中国工业一直拥有这种精神,比如石油工业的铁人精神,国防军工领域的两弹一星精神等,但遗憾的是,这种精神我们丢失了、淡薄了。从来打造软实力看,具备中国工业自己的价值观,具有改变规则的能力。

大家知道,西方发达国制定的规则和价值观统制了世界上百年,突破很难,但不破不立,否则我们就难以占领世界制造的高端。我们欣喜地看到,在金融领域,亚投行撕开了一角。工业领域,其实我们也有试图改变规则之举,比如,3G 、4G,虽然问题不少,但在3G、4G成为国际标准的过程中,我们由看别人制定标准,到挤进标准制定的队伍,参与规则的制定,等到我们的创新能力足够强,手中拥有足够的核心专利或标准必要专利的时候,就有机会主导甚至重新制定规则。

工业文化不仅是衡量一国工业竞争力的重要标志,也是工业产业发展的倍增剂和灵魂,它深深地熔铸于社会生产力之中,成为工业发展的强劲推动力量。当前,我国制造业正处于从生产型向服务型、从价值链的低端向价值链的高端、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的关键时期。工业文化对“中国制造2025”的重要作用在于:

    一是为制造强国建设提供精神动力。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制造强国,需要培养大批具有现代工业文化内涵和素养的建设者。

    二是优化工业经济发展环境,增强中国工业软实力。国家间竞争不仅是硬实力的竞争,也是软实力的竞争。只有软硬实力兼备,才能掌握制定规则的权力,才能赢得优良的发展环境,才能传播自己的价值观,打破西方国家主导的局面。

    三是推动工业经济增长方式的变革。随着新工业革命的来临,社会发展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并将推动技术体系、生产体系、资源体系、管理体系发生了变化,这些行为会形成新的社会价值观,产生新的工业文化并推动工业转型提升。

    四是提升中国工业产品的品质及附加值。文化影响产品,工业文化背后是社会文明。加强设计和融入人文气息可以直接提升工业产品的质量及附加值,而社会风气、精神、价值观和行为准则等同样会影响工业产品的品质。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制造强国需要文化支撑。要赶超西方发达工业国家,不仅要在工业科技上的赶超,也要在工业文化上的赶超。工业文化在推动制造强国建设中大有可为。

    最后希望每位与会人员通过今天的沙龙活动都能获益,预祝这次沙龙圆满成功,也希望大家在这里度过一个愉快的下午,谢谢!


编辑:1062902265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头等网立场。

如有版权异议,请点击查看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