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代码 600016

2024年05月17日 星期五

山东桓台:推行“农村幸福院+长者食堂” 打造居家养老“幸福圈”

摘要 桓台县积极探索“农村幸福院+长者食堂”的路径模式,着力打造农村居家养老“幸福圈”,不断提升农村老年人的生活幸福指数。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人口老龄化特别是农村留守老人、空巢老人日益增多,他们的养老问题成为我们已经面临、亟待解决的时代性难题。围绕纾难解困、精准破题,桓台县在持续巩固提升水、电、暖、通信等基础设施和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等社会保障水平的同时,聚焦农村老年人的“吃饭”问题,按照“公益为本、对接市场、试点先行、全面推开”的思路,积极探索“农村幸福院+长者食堂”的路径模式,着力打造农村居家养老“幸福圈”,不断提升农村老年人的生活幸福指数。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构建老年人关爱服务体系,健全乡村治理体系,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据全国老龄办数据显示,目前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且农村人口老龄化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老龄化城乡倒置现象正在加剧,有专家预计,到2030年中国老龄人口接近3亿,其中留守老人、空巢老人家庭比例可能达到90%,而且相当比例分布在农村,加上农村养老的体制短板和资源短缺,农村养老矛盾日益突出。推行“农村幸福院+长者食堂”,既可以解除家庭子女的后顾之忧、减轻贫困群众的生活负担、保障农村老人的饮食需求,而且可以提供日间休息、文化娱乐、休闲健身等公共服务,真正让农村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得。

一是群众有需求。据统计,桓台县共有60岁以上老年人12.57万,占全县总人口的25%,远远超过通常认为的人口老龄化(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10%以上)水平,其中农村老年人占比在70%左右。一方面,这部分老年群体家中的劳动力,相当一部分在县城及周边市区就业务工,还有不少常年在外从事建筑施工,日常的生活照料顾不上;另一方面,很多老年人由于身体素质、生活习惯等原因,“做一顿吃两顿”“吃剩饭吃冷菜”等现象较为普遍,饮食质量不高,安全隐患较多,开办“长者食堂”成为解决这一难题的破题之举。

二是资源有保障。多年来,桓台县始终坚持城乡统筹发展,积极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社会保障等一体化发展,农村的便民服务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文化大院、休闲健身设施等配套较为完善,为建设“农村幸福院+长者食堂”提供了必要的公共场所和基础条件,而且可以对已有的公共服务设施进行优化整合,实现高效化配置和最大化利用。 

三是政策有支持。省政府在今年的《工作报告》指出,要健全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市政府在《工作报告》中,也明确指出要扩大长者食堂试点规模,积极构建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同时,无论是中央还是省市层面,都制定出台了系列扶持政策措施,鼓励地方大胆尝试、积极探索。

四是村级有意愿。据初步调查,在深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具体实践中,全县各村都有很强的意愿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尤其是普惠性的户户通、巷巷亮、家家暖等民生实事在整建制完成后,针对细分群体的个性需求就提上了工作日程,建设“农村幸福院+长者食堂”就是很好的切入点,既是党委政府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生动践行、提升了老年群体的生活幸福指数,也有利于增强基层组织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进一步浓厚全社会尊老敬老爱老的新风尚。

桓台县在深入调查摸底的基础上,立足老年群体生活需求,依托较为完善的公共资源和服务设施,以农村“互助式”养老为切入点和突破口,探索试点“村办公营”和“村办民营”两种模式,积极推进“农村幸福院+长者食堂”的新型居家养老服务,目前建成投用的3家试点运营顺利,老年群体拍手称赞,广大群众纷纷点赞。

政府主导、精准施策,解决“办得起来”问题。一是提供资金支持。省、市、县对农村幸福院,每建设一所符合标准的最高给予一次性建设补助7万元、开办补助最高4万元;县对建设“农村幸福院+长者食堂”的村,最高给予10万元补助资金。同时,按照淄民〔2019〕47号文件,针对60—79岁老人,市财政每餐补贴1元、80岁以上老人每餐补贴2元。二是整合优化资源。充分整合村内文化大院、闲置学校等公共资源,通过维修改造,打造具备助餐配餐、休闲娱乐、日间照料等功能于一体的新型农村幸福院,满足老年人就餐、精神文化、娱乐等多样化的服务需求。如田庄镇胡中村,利用闲置厂房九间,改造成集日间照料室、食堂、餐厅、娱乐活动室、健身康复室等于一体的农村幸福院,同时利用幸福院内闲置土地建设蔬菜大棚、露天菜地,所产蔬菜全部供应“长者食堂”,既节省开支又保证了食品安全。三是保障用餐需求。“长者食堂”针对本村建档立卡贫困户、60周岁以上老人提供用餐服务,其中60岁以上建档立卡贫困户、80岁以上老人提供免费就餐、送餐服务,有效解决了村内独居、贫困、残疾、行动不便老人的生活负担。

科学搭配、规范运营,解决“吃得舒心”问题。一是科学合理配餐。“长者食堂”助餐、配餐标准为每餐6元,根据老年人营养需求和时令变化,充分考虑老年人的饮食习惯和禁忌,按照一荤一素一粥、每周菜品不重样的标准制定菜谱,采用集中就餐和个别送餐方式,确保老年人吃得上又吃得好。二是统一规范管理。每个食堂配备专职工作人员3名,志愿者2—6名,由志愿者统一分发或配送,配餐开发了便于携带的“长者饭盒”,饭后餐具集中统一清洗消毒。同时,服务人员全部办理健康证,食药监等部门定期上门检验膳食卫生、营养状况、就餐环境。三是拓展服务领域。积极探索丰富服务内容,将“农村幸福院+长者食堂”与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百姓大舞台、休闲健身广场等阵地相结合,打造综合性养老服务中心,满足老年人就餐、精神文化、娱乐等多样化的服务需求。同时,在满足本村老年人和贫困户需要的同时,不断拓展服务领域,发挥其辐射带动作用建设长者食堂,截至目前,有5个村已达成初步合作意向,形成了“一村带多村”的“农村幸福圈”初步框架。

创新模式、健全机制,解决“办得长久”问题。一方面,健全运营机制。根据村集体经济状况、人口数量、群众需求状况,坚持因村制宜、分类实施,探索形成了两种运营模式。一种是“村办公营”模式,依托现有资源优势和基础条件,实行“集体筹办+村民自治+互助服务”。比如,果里镇徐斜村投资15万余元,对村内旧房维修改造,将长者食堂与村“两委”办公室、文化广场、卫生室连在一起,目前为本村79名建档立卡贫困户和老人提供就餐服务。另一种是“村办民营”模式,由村集体提供场地,采用政府补贴和政策支持等方式,实行“政府补助+志愿服务+个人自助”。比如,唐山镇演马村引入淄博家豪养老服务有限公司负责运营,与就餐老人签订“就餐服务协议书”,实行“旬卡”“月卡”和就餐老人签到等制度,根据老年人营养需求和饮食习惯提供1—3元的套餐,目前为35名老人提供就餐服务。另一方面,健全保障机制。“长者食堂”要实现可持续发展,需建立健全专职、兼职和志愿者相结合的助餐配餐服务队伍。目前3个试点村分别组建了20余人的敬老助老志愿服务队,每天至少有2名志愿者参与分餐、送餐等工作,已经服务老年人70000多人次。比如,果里镇徐斜村制定《徐斜村村民积分考核办法》,将志愿服务时长纳入考核奖励之中,吸引了部分村民踊跃加入志愿服务队伍,既节约了人力成本,又带动形成了敬老助老的文明新风尚;田庄镇胡中村开发扶贫公益岗位,提供配餐送餐、蔬菜大棚、菜地管理等服务,精准帮扶促进脱贫增收。

一是提升了农村老年人生活幸福指数。“长者食堂”面向常住老年人提供多样化助餐服务,老人不用买菜、不用做饭、出门走几步路,就能吃上一顿香喷喷的午餐,解决了高龄老年人尤其是空巢、独居、失能等特殊老年群体的吃饭问题。老人吃得放心,子女家人忙起事业来自然也更加安心。同时,“长者食堂”依托农村幸福院,配备了电视、棋牌、乐器、健身器材等设施,开辟了花圃、菜园,老人们可以在一起聊天、下棋、打牌,实现了“抱团养老、就地享福”,老年人的生活水平、精神生活得到了明显改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显著增强。

二是营造了尊老、爱老、敬老社会风尚。通过定期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创建了敬老、爱老、养老、助老氛围,不仅使老人感受到生活乐趣,也带动了全社会形成尊老、爱老、敬老的社会风尚。比如,果里镇徐斜村通过开展饺子大餐、开设德孝讲堂、开展义工服务等活动,不仅营造了“村风正、民风朴”社会风气和浓厚氛围,还搭建起奉献爱心的平台,充分激发了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的热情,让外出务工人员、在外企业家、老人子女、志愿者等,有法想法、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共同把本村幸福院建成老年人的幸福家园,形成各方合力、齐抓共管、协调联动养老的新格局;田庄镇胡中村在重阳节、春节等节日期间共收到社会各界捐款5万元,有效补充了运营资金需求。

三是打造了农村居家养老新模式。传统的养老模式主要有机构养老、社区养老、居家养老,相对都比较单一,“农村幸福院+长者食堂”这一新型居家养老模式,实现了公共服务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最大化利用,让农村老人在家门口即可享受到“家庭式”养老服务,也有利于带动各方参与到服务养老上来,解决了当前农村老年人管不上、无人管的难题。

四是密切了党群干群鱼水关系。村“两委”作为组织者、实施者,与村民共同协商幸福院建设事务和老人用餐情况,同时村干部积极带头,带动党员、志愿者参与到志愿服务活动中,极大提高了村级班子的威信和凝聚力,减少了党群对立矛盾,激发了村民参与村内工作开展、乡村振兴的积极性。 

编辑:王蓓蓓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头等网立场。

如有版权异议,请点击查看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