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代码 600016

2024年05月12日 星期日

市教育局驻村“第一书记”刘发德:深耕乡村沃土 扶贫路上践初心

摘要 说起2015年选派时的情景,刘发德至今记忆犹新。当时陪护在临淄区齐都医院父亲病床边的刘发德,接到了单位关于下派第一书记报名的电话,毫不犹豫就报了名,也有幸被市教育局党委选定为驻村第一书记。

2015年6月,刘发德由市教学研究室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任上派驻到170公里外的沂源县西里镇蝙蝠峪村担任第一书记,从此踏上了决战脱贫攻坚与推进乡村振兴之路。六年多来,刘发德先后派驻到沂源县的蝙蝠峪村、前西里村、崔家庄村、张家泉村担任第一书记。在脱贫攻坚一线,他坚守初心、牢记使命,燃烧自我、奉献芳华,为群众铺出了一条又一条脱贫致富路!2020年1月,经公开遴选,他又担任了沂源县燕崖镇中辉村党支部书记兼第一书记,后担任了行政村规模调整后的凤凰官庄村党总支书记兼第一书记。。

说起2015年选派时的情景,刘发德至今记忆犹新。当时陪护在临淄区齐都医院父亲病床边的刘发德,接到了单位关于下派第一书记报名的电话,毫不犹豫就报了名,也有幸被市教育局党委选定为驻村第一书记。

刘发德下派的第一个村是沂源县西里镇蝙蝠峪村。还没到蝙蝠峪村时,他就多方打听蝙蝠峪村的基本情况。同时他一直在思考:到村后,靠什么赢得村民的信任和支持?能为他们做些什么?思考了几天,刘发德想明白了:就靠着对老百姓的那份真情,靠着想为他们多做实事好事的初心,付出百倍努力,让老百姓过上更好的日子。

决心好下,可是面对农村生活,适应起来也的确不容易。刘发德始终记得,2015年的冬天特别寒冷,水桶里的水每天都结着厚厚的冰,连村委院子里的两棵石榴树都被冻死了。2016年冬天安上了取暖炉,可是,在外忙活半天,回来时炉子早就灭了。由于缺乏生炉子的技巧,每次生炉子时总是将屋里弄得浓烟滚滚,呛得直流眼泪,只能跑出去喘息一会儿再继续生炉子。除了冬天的冷,夏天的潮湿也是令人特别难受,一到下雨时,墙壁上就往房子里洇水,每天晚上睡觉床单被褥都潮乎乎的,一整晚靠体温都温不干。还有那到处飞舞的蚊虫,经常咬的浑身奇痒无比,两三个月都好不了。要是碰上自来水管断裂的情况,只能靠接雨水洗脸,村民送饮用水,去县城宾馆洗澡等措施才能正常生活下去……

这些苦难都没有难倒刘发德,沂源的农村有蓝天白云,有小桥流水,更有满怀期盼的百姓。从到村任职的第一天起,刘发德就吃住在村里,经常一住就是三四十天。在朝夕相处中,刘发德与村民们互相熟悉起来。他们熟悉到什么程度呢?蝙蝠峪村的杜怀安是位盲人,他只要听到刘发德的脚步声,就能知道是他们的刘书记来了。就这样,村“两委”干部感觉到,刘发德不是来“镀金”吃现成饭的,而是挑重担啃“硬骨头”的,从而把村“两委”干部干事创业的信心和决心激发出来了,也同时真正摸清了村民在想什么、盼什么。

刘发德从乡亲们反映最强烈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抓起,千方百计跑项目、拉赞助,累计争取资金1000余万元,修了路,打了井,安了路灯,建了办公楼……这其中,光修路一项就硬化了连村路和户户通近20公里,特别是当崔家庄村的老百姓走上了沥青路、凤凰官庄村的贫困群众院子里铺上了“爱心小路”时,当为蝙蝠峪村和前西里村安装了路灯,也像城里的夜晚一样灯火通明时,不仅受益的百姓心里乐开了花,周边村的群众也羡慕不已。老百姓出山的路宽了,夜明了,他们的心也亮堂了!

村容村貌得到极大改善的同时,为解决村民水果销售难题,刘发德通过组织现场采摘、发动学校教师订购爱心果、参与“为沂源苹果代言”活动等多种方式,每年为村民销售水果10余万斤,扩大了沂源水果的品牌影响力,丰富了第一书记的工作内涵,为当地果农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帮助。当刘发德听说张四友家好不容易建起的养牛场没了草料时,可把他急坏了。张四友是蝙蝠峪村的贫困户,双侧股骨头坏死,因经济困难当年只置换了一侧的股骨头。了解到他家的困难和有着养牛的技术后,刘发德与村两委干部帮助他申请了小额扶贫贷款,建起了小型养牛场。可是眼看着小牛在一天天的长大,却没了买饲料的钱。望着愁眉紧锁的张四友,听说他家还有1万多斤苹果时,刘发德立即向市教育局领导作了汇报。市教育局组织机关干部购买扶贫苹果,帮助张四友解了燃眉之急,渡过了难关。如今,张四友家庭养殖场的肉牛由2头发展到10多头,腰包鼓了起来,也顺利完成了另一侧股骨头置换手术。

心中有事业,脚步就停不下来。第一书记到村后面对的最大难题就是村集体缺钱。没钱,空有想法,什么也干不了。因此,无论在哪个村,刘发德都把发展产业项目,壮大村集体经济作为首要的工作任务。

在蝙蝠峪村,为了筹集发展项目资金,刘发德和村干部一起,四处化缘,能想到的项目资金都争取了,能想到的人都跑遍了,终于凑够了资金,跑全了手续。为了节省这来之不易的资金,他们上河北下临沂货比三家买材料,成立了自己的施工队,一边学习一边干。然而就在修路架桥的紧要关头,刘发德的左脚严重烫伤,没法穿鞋,没法走路。村民们闻讯纷纷去看望他,有人送去了拐杖,有人送去了烫伤药,还有人送去了饭菜……村民的关心给了他无穷的力量,他每天都拄着双拐跳到工地上与村民并肩战斗。经过8个月的努力,他们终于在村南荒山的悬崖上开出生产路,建成了高标准生态养殖场,仅这一个项目每年就增加村集体收入14万元。

在前西里村,刘发德也把工作的重点放在解决村集体和村民增收难题上。为了解决这一难题,在建成老劣果园改造示范园的基础上,积极争取价值19.2万元的有机肥替代化肥项目,帮助村民种出好水果,为村民增收奠定了基础。为了促进村集体增收,除了牵头规范收取了各类承包费,还通过规范的招投标程序,盘活了村集体资产,利用盘活资金在党群服务中心楼顶实施了20KW光伏发电项目,实现了村集体收入稳定突破3万元。

为百姓服务一天,也要尽上最大努力。在崔家庄村短短三个月的时间里,为突破种植结构单一、村集体增收难的困境,刘发德经多方考察,为村里引进了草莓种植项目,优化了村里的种植结构。面对台风“利奇马”,他们冒着危险安置群众,排除险情,老百姓平安度汛。

到中辉村刚上任不几天,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刘发德从大年初二就回到村里,50多天就回了一次家,发动全员战“疫”,净化人居环境,凝聚起了中辉村党员群众团结一心共克时艰的蓬勃力量,中辉村没有出现一个病例,也没有一个密切接触者,保了一方平安。在抓好疫情防控的同时,刘发德认真梳理村内现有资源,谋划发展思路,利用市教育局20余万元帮扶资金和680万元扶贫资金,盘活闲置土地,规划建设了高标准香菇种植产业园区,每年为村集体增收60万元,为巩固脱贫成果、实现乡村振兴提供了有力的产业支撑。

通过持续努力,刘发德帮包的村都挣钱了,村集体和贫困户都获得了长期稳定的分红收益,真正实现了“双脱贫”!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扶贫必扶智,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每到一个村,刘发德都在市教育局的支持下,发挥教育优势,争取优质资源改善乡村孩子的学习条件,这也进一步带来了学校教育质量的提高。让村里的孩子了解大山外是个什么样子,激发起他们走出大山、探索外部世界的强烈渴望,一直是刘发德的心上事。六年多来,他除了让村里的孩子享受到教育扶贫政策,给他们发放助学金,改善学习条件,还组织了大量活动,开阔孩子们的眼界。有统一的校服穿,对城里孩子来说再平常不过了,然而对山区孩子来说却是一种奢望。当专业的校服制作公司给村里的孩子穿上为他们量身定做的校服时,孩子们甭提多高兴了。在组织“手拉手”活动时,来自临淄区实验小学的师生与村里的孩子们一起表演节目、写作业、做游戏、下地干活,短短的一天,他们建立了友情,分别时流下了不舍的泪水。在邀请临淄区实验中学的外教到村里给孩子们上课时,孩子们第一次在书本之外见到真正的外国人,第一次听到纯正的外语,由羞涩、紧张到开心交流,孩子们的心里长上了腾飞的翅膀,山村的明天有了更大的希望!

看着村里的百姓生活好了,刘发德心里由衷的高兴,但是当他面对自己的家人时,却心怀愧疚。对得起群众,却亏欠了家人。2015年7月20日,已经83岁的老父亲脑出血住院,从此身体越来越差。六年多来,老父亲大部分时间住在医院里面,有三次医院下了病危通知书,有一次更是连续20多天不吃不喝,直到今年四月因病去世,刘发德却没有多少时间在老父亲身边尽孝;先后面临中考高考的儿子,处于学业发展的关键期,需要他在身边加油鼓劲时,他也缺席了。特别是有两次在学习中遇到挫折的儿子深夜给他打电话失声痛哭时,他心如刀割。躺在床上直到去世的老父亲、头发花白还要每天忙碌的老母亲、深夜灯下苦读的儿子、经常累得躺在沙发上不愿动弹的妻子交替在他的眼前浮现,他多想能够陪在他们身边。可是刘发德却不能!因为全村的百姓在等着他、盼着他。“我是共产党员,是农民的儿子,带领群众脱贫攻坚,让他们都过上好日子,是我的责任,也是我的初心和奋斗的目标!”这始终是刘发德的铮铮誓言。

2019年10月,根据组织安排,刘发德作为“人民楷模”朱彦夫事迹报告人,参加了省委组织的集中培训和宣讲活动,历时43天,辗转16地市,行程近3000公里,作报告17场,宣传朱彦夫的事迹,弘扬朱彦夫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朱彦夫是一把标尺,始终校正着刘发德的人生坐标。“接下来的日子里,我将继续以朱彦夫为榜样,用心、用情、用力,努力成为群众认可的贴心人、村委班子的带头人、推动发展的领路人,坚决扛起职责使命,团结带领群众接续奋斗,谱写乡村振兴新篇章。”刘发德如是说。

编辑:王蓓蓓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头等网立场。

如有版权异议,请点击查看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