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代码 600016

2024年05月03日 星期五

耄耋老人杨道坤:会唱歌的老黄牛

摘要 1月26日,淄博市聊斋俚曲传承人、聊斋俚曲戏作曲艺术家、83岁的杨道坤在淄川区松龄路街道泉龙社区家中正式收王联强、张志国、蒲业明、吴琨、何冠桦为徒弟。

微信图片_20220319143304.jpg

1月26日,淄博市聊斋俚曲传承人、聊斋俚曲戏作曲艺术家、83岁的杨道坤在淄川区松龄路街道泉龙社区家中正式收王联强、张志国、蒲业明、吴琨、何冠桦为徒弟。

“结缘聊斋一生情,耄耋之年仍独钟。喜纳高徒前程远,蒲翁俚曲有传承。”淄川区聊斋俚曲剧团二胡演奏家王世珉赋诗祝贺。

杨道坤毕生从事聊斋俚曲研究、创作、传承,至今年逾八旬,依然笔耕不辍。收徒仪式上,杨道坤分别向5位弟子赠送了《聊斋俚曲音乐集》,希望弟子们能把书中的聊斋俚曲曲牌音乐深深的印在脑海里,并与弟子们分享了在创作聊斋俚曲戏音乐中的宝贵经验。淄博市聊斋俚曲传承人陈倩赞扬杨道坤是“会唱歌的老黄牛”。淄博市聊斋俚曲传承人邹琦题诗祝贺:学究自嘲演绎人生平凡路,守正创新俚曲戏里寻古声。弟子吴琨现场演唱了由杨道坤作曲、陈倩作词的聊斋俚曲现代戏《带着奶奶做新娘》中的唱段《大河再长也有源》,把师傅的叮嘱、心中的千言万语都融进歌声中。

微信图片_20220319143309.jpg

据悉,淄川是清代著名文学家蒲松龄先生的故里,聊斋俚曲是国家级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被誉为“明清音乐的活化石”,是淄川的一张独具特色的文化名片。

杨道坤出生在淄川区松龄路街道的泉龙社区,距离蒲松龄的家乡蒲家庄村不到2公里。他从小聪明伶俐,虽然文化不高,但是十几岁便担任了农业社的会计工作。此时,正是新中国刚刚诞生,百废待兴,山东省为了建立各区县文化馆,举办了山东省文化干部学校,杨道坤被保送去省文化干部学校学习,毕业后分配到淄川区文化馆,成了一名专职的群众文化工作者。参加工作后,按照领导要求要一专多长,吹、拉、弹、唱、演、舞、打,工作需要啥就学啥,老百姓喜欢啥就必须会啥。那段“万金油”式的生活,使杨道坤多门类同步训练,学到了诸多学科的基本知识,凭着自己学的专业特长,再加他身高力壮,很快便成了文化馆的骨干。从此,他像一头拓荒的牛一样哪里需要哪里闯,哪里补缺哪里挡。

六十年代全国挖掘整理民间音乐,因人手不够,没有正规学过音乐的杨道坤毅然决然地主动请缨,参加该项工作。从此,他和同事陈倩搭档走上漫长的艺术寻求之路。背上干粮带上水,翻山越岭,走街串巷,渴了喝口凉水,饿了啃囗冷干粮,累了就地一坐闭闭眼,没有旅馆就住在老百姓家里。和民间艺人打交道并非一帆风顺,遇到困难就想方设法,会吸烟的送包香烟,生活困难的送几斤粮票,在釆访搜集中慢慢的学会了记谱,和陈倩记录整理了十几首民歌,其中一首淄川民歌《赶牛山》后来成了淄博市名歌唱响全国。

以前,淄川区文化馆从来没排演过歌剧,为了排练歌剧《螺蛳姑娘》,杨道坤勇挑重担,一人身兼数职,不会导演便开始学导演,乐手不够便学习乐器,没有道具布景便自己学着亲手制作,就连舞美、灯光都是他设计的。几经波折,该剧终于和观众见面了。每次演出,杨道坤都是爬上舞台顶端的天梁上装灯卸灯。后来,还排演了大型吕剧《吹鼓手招亲》、大型舞蹈《鼓子秧歌》,自己创作的《老汉也唱跃进歌》参加淄博市文艺会演一唱成名,倍受欢迎。

话剧是一门难度很大的高雅艺术,一个区级文化馆是很难驾驭的,可是为了用这种艺术形式宣传红红火火的学大寨运动,他与同事们共同编排了大型话剧《山高水长》,杨道坤亲自担任主演。当年去峨庄公社首演,正逢是严寒的冬天,演员们冒着凛冽的北风,穿着夏日的背心短裤精心表演,感动了河滩里成千上万名观众。

改革开放给群众文化带来盎然生机,杨道坤以文化馆为阵地组建了淄川区吕剧团,除了领队还身兼数职,排演了群众喜欢传统剧目《逼婚纪》《借亲》《屠户状元》,并在《屠户状元》一剧中扮演屠户受到好评。根据农村真人真事创作了《三改门楼》和《不该演的戏》,两个戏都在市戏剧会演中获得创作、音乐、演出一等奖。

退休后,杨道坤发挥余热,负责泉龙社区的宣传工作,2002年,在淄博市剧协和陈倩帮助下组建起全国第一家聊斋俚曲剧团----泉龙聊斋俚曲剧团。他们先后排演了聊斋俚曲戏《为孙女干杯》《青梅》《求骂》,其中《为孙女干杯》获淄博市戏剧会演创作、音乐、演出三个一等奖。《青梅》被淄川电视台拍成电视片在中央电视台播出。

聊斋俚曲是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了继承发展这一优秀传统文化,杨道坤积极争取,成为淄川区人大原主任王世忠为首的“五老”成员,组建了淄川区聊斋俚曲艺术团,杨道坤成了编音乐主创人员。在聊斋俚曲这片沃土上像一头拓荒的老牛奋力耕耘,先后创作了《带着奶奶做新娘》《孟姜女》《环保卫士》等六部大戏,《丫头大主任》《王六郎》《求骂》等十几部小戏的音乐创作。

疫情期间,耄耋之年的杨道坤关注着国情发挥着余热,57天完成了《买菜卖菜》《正月十五雪打灯》《春雨知几许》《老憨抗疫》四个戏的音乐创作。之后又为《三背娘亲》《沂蒙山小调》创作音乐,《老憨抗疫》获淄博市文旅局首届戏剧大赛演出第一名。《三背娘亲》《正月十五雪打灯》都在市文旅局二届戏剧大赛获奖。《沂蒙山小调》专门被邀请到大学展演。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杨道坤尽管耳背身体不好,但他为聊斋俚曲戏的音乐创作从没有停止过。为了聊斋俚曲更好的发展传承,83岁的他专门收了5名弟子,把一生积累的经验毫不保留传授给弟子,让那些优美动听,雅俗共赏的俚曲音韵永远为祖国而歌,为人民而唱,像那朵朵流淌的浪花在文艺历史的长河中徜徉。(闫盛霆 张志国)

编辑:王蓓蓓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头等网立场。

如有版权异议,请点击查看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