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代码 600016

2024年05月14日 星期二

清明:慎终追远 山渌光华

摘要 清明节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自然节气,也是传统节日,扫墓祭祖与踏青郊游是清明节的两大民俗主题。

清明来向晚,山渌正光华。唐代诗人元稹为每一个节气写了一首诗,在他的《清明三月节》里写出了清明节气里山清水秀的自然风光。清明时节,绵绵春雨滋润着每一朵花,冲刷着每一片嫩叶,牵引着人们的思绪。

1.png

清明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盛大的祭祖大节,源自早期人类的祖先信仰和春祭礼俗。清明节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自然节气,也是传统节日,扫墓祭祖与踏青郊游是清明节的两大民俗主题。

一个节气与节日重合的日子

清明是24节气中唯一一个节气和传统节日相重合的日子。《历书》有云:“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

清明节气名字的由来,除了历法上的说法还流传着一个不愿夸功争宠的忠臣故事。古人常说,屈原死,而有端午;子推死,而有清明。相传春秋战国时期,重耳为躲避祸患流亡出走。有一次重耳饿晕了过去,跟随他的介子推便从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烤熟了给重耳吃。后来,重耳回国做了君主,就是著名的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晋文公执政后对跟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唯独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子推叫屈,晋文公猛然忆起旧事,心中有愧,马上差人去请介子推受赏封官。因介子推不来,晋文公只好亲自去请,介子推背着老母躲进山中,不愿相见。为逼介子推出山,晋文公听信了别人的话,放火烧山。大火烧了三天三夜,最终等来的是介子推和他的母亲抱着柳树被烧死的噩耗。在烧焦的柳树树洞里,晋文公发现了一首写在衣襟上的血诗,其中一句为“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为了纪念子推,晋文公将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规定这一天禁烟火、吃冷食。第二年,晋文公又带领群臣登山祭奠,见到之前的柳树死而复生,便赐名“清明柳”,又把这天定为清明节。

由此可见,清明节是在寒食节的基础上形成的。寒食节起源于纪念介子推的节日,而清明节则是祭祀祖先的节日。

清明节有三侯,一候桐始华;二候田鼠化为鴽;三候虹始见。意思是这个时节先是白桐花开放,接着喜阴的田鼠不见了,全回到了地下的洞中,然后是雨后的天空中可以见到彩虹了。

祭扫是清明最重要的活动

清明扫墓,即为“墓祭”,清明之祭主要祭祀祖先,表达祭祀者的孝道和对先人的思念之情,是礼敬祖先、慎终追远的一种文化传统。扫墓的程序包括修正墓地、上香、上肉、敬酒、拜祭等。

在曹雪芹所著《红楼梦》第58回《杏子阴假凤泣虚凰,茜纱窗真情揆痴理》的故事里,我们看到了当时大家族对清明祭祀的重视。“清明这日,贾琏已备下年例祭祀,带领贾环、贾琮、贾兰三人去往铁槛寺祭柩烧纸。宁府贾蓉也同族中几人各办祭祀前往。园中众婆子料理,各司各业,皆在忙时。……”这里既反映了清明祭祀的习俗,也显示出了清明节气对农业栽种的重要性。“清明前后,种瓜点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流传已久,究其原因在于清明节前后,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

中华传统文化提倡“礼从宜,使从俗”的观念,现如今,随着文明祭扫观念深入人心,祭扫方式正悄然发生着改变。鲜花祭扫、绿化植树、家庭追思、社区或集体公祭等形式满足了不同群众的祭扫需求。

2.png

清明是郊游的好时光

柳垂金钱,桃吐丹霞。清明时值暮春时节,繁花与翠绿并存,再加上适宜的温度,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自古以来备受人们喜爱。人们又在这天踏青、栽种、放风筝,因而清明节又叫踏青节。人们把祭祖扫墓和郊游踏青结合起来,既追思先人,又健康身心,于是踏青成为清明节的习俗之一。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等脍炙人口的诗句,都体现了当时清明时节人们外出踏青所看到的自然景色。

在蒲松龄所写的《聊斋志异》中,你会发现有不少故事发生在清明节期间。如《青凤》《神女》等。这些故事的发生时间点都提到了清明节,说明清明节是古代女子难得外出游玩的节日,也因此成为故事发生的缘由。

清明节的习俗,除了扫墓、踏青、植树还有荡秋千、放风筝、插柳/戴柳、蹴鞠、吃鸡蛋、吃发糕、吃青团等。其中,插柳/戴柳习俗有三种说法,一是为了纪念“教民稼穑”的农事祖师神农氏的;二是驱鬼辟邪的说法。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中记载:“取杨柳枝著户上,百鬼不入家。”;三是为了纪念介子推。

有意思的是,古人在清明节放风筝,不止白天放,晚上也放。晚上,他们会在风筝或拉线上挂上小灯笼,明晃晃的,非常好看。有的人会将灾病写到风筝上,等风筝飞起后,便剪断牵线,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 就像《红楼梦》第70回中,李纨对黛玉说道:“放风筝图的是这一乐,所以又说放晦气,你更该多放些,把你这病根儿都带了去就好了。”

清明已至,礼敬祖先、慎终追远的节日传统流传至今,它凝聚着民族精神,传承了中华文明的祭祀文化,它不仅可以寄托缅怀和哀思,也是人们享受春日美景的最好时光。


编辑:周天智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头等网立场。

如有版权异议,请点击查看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