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代码 600016

2024年04月30日 星期二

景德镇“十大瓷厂”工业遗产现状调研与分析

摘要 深入调研和分析景德镇“十大瓷厂”工业遗产的现状和价值,不仅对陶瓷工艺技术的保护和传承十分重要,而且对于当代景德镇瓷业生产管理、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及传统手工业现代化再造有着重大意义,有助于实现景德镇陶瓷工业遗产保护利用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融合互补与和谐共存。


技术进步促进了人类物质文明的发展,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而技术更新迭代是工业发展不可或缺的内容,因而工业遗产的特殊性与其技术特征息息相关。景德镇陶瓷产业在发展历程中,其技术和造型受手工制瓷技术的制约,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这种局限性得到了突破。“十大瓷厂”的成功建立为景德镇陶瓷的工业化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开启了陶瓷机械化、工业化、标准化的新发展道路,并在技术工艺上继往开来、不断创新,无论是在出口创汇还是在产品创新上均创造了现代景德镇陶瓷产业的新辉煌。


陶瓷工业遗产价值的挖掘、认知与评估,是景德镇陶瓷产业发展和陶瓷文化建设的重要课题。深入调研和分析景德镇“十大瓷厂”工业遗产的现状和价值,不仅对陶瓷工艺技术的保护和传承十分重要,而且对于当代景德镇瓷业生产管理、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及传统手工业现代化再造有着重大意义,有助于实现景德镇陶瓷工业遗产保护利用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融合互补与和谐共存。


“十大瓷厂”概况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在国家的大力支持和建设下,市政府对景德镇陶瓷生产模式和生产格局进行了较大调整和规划。20世纪50年代到20世纪60年代初期,景德镇市建立了十个规模较大的国营陶瓷企业:建国瓷厂、新平瓷厂、工艺美术瓷厂、东风瓷厂、红星瓷厂、华电瓷厂、建筑瓷厂、红旗瓷厂、宇宙瓷厂和艺术瓷厂,简称“十大瓷厂”[1]5-6


“十大瓷厂”在存续的50余年里历经数次拆分、融合和改制,其名称、规模、企业性质与管理体制皆随时代变迁而不断变化。虽然光明瓷厂(从红旗瓷厂分出)、红光瓷厂(从红星瓷厂分出)、雕塑瓷厂(原工艺美术瓷厂)、景兴瓷厂(从华电瓷厂分出)、人民瓷厂(由新平瓷厂拆分)、新华瓷厂(由新平瓷厂拆分)、为民瓷厂(1965年正式投入生产),以及由陶瓷局实验组与红星瓷厂、艺术瓷厂的两个车间共同组建的曙光瓷厂相继加入该行列,但“十大瓷厂”这一概念仍被延续使用[2]184-231


“十大瓷厂”保护利用现状与问题

2.1 现状调研


景德镇“十大瓷厂”工业遗产遗址集中分布在珠山区和昌江区,其中宇宙瓷厂、为民瓷厂、建国瓷厂和雕塑瓷厂的工业遗产保护利用程度较高。目前景德镇陶瓷工业遗产的保护类型主要分为 10 类,即国家文物保护单位、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县(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国家级非遗传承基地、省级非遗传承基地、省级非遗研究基地、省优秀历史建筑、省优秀近代建筑、市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3]


在对景德镇“十大瓷厂”工业遗产实地考察后,梳理出景德镇“十大瓷厂”工业遗产情况(表1),其现存瓷厂遗址为10处,有半数未定保护级别。

表1 景德镇“十大瓷厂”工业遗产情况

注:“成立年份”为该瓷厂转为地方国营瓷厂的年份。

经相关部门认定,宇宙瓷厂于2017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工业遗产名单,为民瓷厂于2019年被列入为第三批国家工业遗产名单,建国瓷厂于2020年被列入第四批国家工业遗产名单,雕塑瓷厂于2023年被认定为首批江西省工业遗产名单。该列表里除了上述四家瓷厂被列入国家级、省级工业遗产名单外,还有光明瓷厂的两处烟囱被列入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其余瓷厂均未列入保护级别。对于偌大的遗址片区而言,景德镇“十大瓷厂”工业遗产呈现出瓷厂遗址分布相对集中、工业遗产保护利用内容不全面的特点。


根据工业遗产的遗址保护利用程度不同,景德镇“十大瓷厂”工业遗产现状大体上可分为消失型、半荒废型和改造型三种。


第一种类型的陶瓷工业遗产为地理位置优越且原有厂区已被开发的瓷厂,大多被用于商业开发或城市建设。即该陶瓷工业遗产已经处于消失状态,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城市的公共场所、商业中心或者住宅小区。“消失型”陶瓷工业遗产有人民瓷厂、新华瓷厂、东风瓷厂和景兴瓷厂。这些瓷厂由于企业经营机制与市场经济体制不相适应,面临包袱过重、体制上推下卸、融资不畅、设备老化等困境。企业长期亏损,其转型期的账面资产远低于负债总额,只能从企业土地出让收益中获取资金支持,以解决下岗职工的养老保险统筹费、医疗保险费、生活补助费以及安置补贴费等相关企业改制问题。这种改制方案的实施,让各大厂区成了地产开发商的争夺目标,原本的陶瓷工业遗址里的厂区设施、车间厂房等陶瓷工业遗产被摧毁、破坏和拆除。


第二种类型的陶瓷工业遗产为原有厂区仅有部分厂房出租的瓷厂,有红旗瓷厂、光明瓷厂、红星瓷厂和红光瓷厂。“半荒废型”陶瓷工业遗产大多留存了旧时的厂房、机器和相关设备,由于年久失修,部分厂房和机器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坏,基本都处于闲置状态。也有部分厂房以收取少量租金的方式出租给个体户或陶瓷企业,极少数用于馆藏展示或教学科研使用。“半荒废型”陶瓷产业遗产所有者均属困境企业,主要依靠厂房、设施租赁等方式维持基本开支,这类陶瓷工业遗产的保护经费获取和筹措是一项颇具挑战性的课题。


第三种类型的陶瓷工业遗产是原有厂区被规划改造的瓷厂,其改造方式大多为建造陶瓷文化创意园、产业园和企业创业园等。“改造型”陶瓷工业遗产有宇宙瓷厂、建国瓷厂、雕塑瓷厂等。其中,建国瓷厂的综合服务中心项目[4]、雕塑瓷厂的明清园创意园[5]、宇宙瓷厂的陶溪川文化创意园区等改造案例[6],为景德镇在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和陶瓷产业转型中找到了新定位,也为景德镇“十大瓷厂”工业遗产保护利用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参考方案。


2.2 存在问题


就景德镇陶瓷工业遗产保护与研究现状而言,其保护利用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打造了陶瓷文化创意园、产业园和企业创业园等项目,如陶溪川工业遗产博物馆围绕“十大瓷厂”开展了大量的口述史调查,但“十大瓷厂”工业遗产的保护利用还存在着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2.2.1 陶瓷工业遗产的保护利用模式单一化


在文旅融合的大背景下,景德镇虽然有着丰厚的陶瓷工业遗产,但因其保护利用模式过于单一化,各种类型的陶瓷文化创意园区建设规模过大,市场需求过于饱和。这种单一化的保护利用模式,既浪费了大量的资源,与景德镇陶瓷产品开发和文旅资源开发的初衷背道而驰,也有碍于景德镇陶瓷文化品牌的创建和陶瓷产业转型发展。


2.2.2 陶瓷工业遗产的价值评估体系不完善


目前国内关于工业遗产保护和开发利用的研究中,站在保护利用和实践前沿的主要为建筑学领域的学者,我国工业遗产价值评估主要建立在“无锡建议”基础上[7]。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和实地考察,了解到景德镇在陶瓷工业遗产开发再利用方面已有不错成果,但在保护“陶瓷工业遗产本体价值”方面,虽然投入了大量政策、资源和人力支持[8]54,也提出了重塑历史城市空间剖面[4]、社区治理模式[5]、工业记忆与陶瓷产业融合[6]及多元耦合理论[9]等保护政策,却忽视了对陶瓷工业遗产技术价值的保护与再利用。此外,景德镇陶瓷工业遗产尚无系统、科学的价值评价制度,缺少标准化的价值评估体系,难以激发人们对陶瓷工业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创新的热情与积极性。景德镇陶瓷工业遗产已从人们的视野中逐渐消失,当代陶瓷爱好者对景德镇的陶瓷工业文化也不甚了解。


2.2.3 陶瓷工业遗产保护政策和体系不健全


景德镇至今尚未形成一套完善的陶瓷工业遗产管理相关的保护政策和体系,对于相关遗址、遗迹的保护与再利用缺乏规范约束和指导。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有些陶瓷工业遗产遭受了盲目、过度的开发,对陶瓷工业遗产本身造成了破坏性损害;有的陶瓷工业遗址、遗存缺乏有效的维护,其保护利用工作隐患重重。此外,景德镇陶瓷工业遗产的维护资金不足,当地经济较为落后,政府解困金无法覆盖资金缺口。同时,许多陶瓷厂由于经营不善、缺乏创新,瓷厂经济效益极低,技术人员缺少科学、全面的社会保障,瓷厂面临着厂房变卖、设备租赁、土地置换等窘境。


上述这些问题若得不到正确的疏解和处理,陶瓷工业遗产一旦消亡,当地文化遗产将面临缺失与断层的危险,将对景德镇的城市肌理造成无法弥补的破坏,严重阻碍景德镇陶瓷产业转型和城市建设。


“十大瓷厂”的技术价值

在有关景德镇“十大瓷厂”工业遗产的研究方面,国内学者对其技术价值挖掘工作缺乏关注度,其遗产价值问题并未明晰,尺度保护问题也不清晰。景德镇陶瓷工业遗产作为技术遗产的实物载体,无论是有形的设备与工艺技术,还是无形的技术史、技术价值及内涵,对景德镇陶瓷产业发展和陶瓷文化的建设都有一定的影响。因此,必须重视景德镇陶瓷工业遗产的技术遗产,发挥其在陶瓷产业从传统走向现代化生产方面的赋能作用,更深层次地挖掘其技术价值,有助于复原与保存景德镇陶瓷工业遗产所包含的基础信息和技术数据,继而为景德镇陶瓷工业遗产保护利用工作提供行之有效的保护路径与策略。


3.1 “十大瓷厂”的产品创新


20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80年代末,改革开放后的景德镇陶瓷工业迎来新发展机遇,技术革新提高了生产效率,提升了竞争力,产品适应海内外市场需求。产品创新是陶瓷产业发展的根本,也是“十大瓷厂”时期的显著特点之一。

注:① 为便于表述,将景德镇组建国营瓷厂至国营瓷厂企业改制的时间段(20世纪50年代至20世纪90年代初)[10]界定为“十大瓷厂”时期。


“十大瓷厂”作为景德镇地方国营瓷厂的代表,在品牌创建和出口创汇上均创造了现代景德镇陶瓷产业的新辉煌。这一时期,“十大瓷厂”创制出众多工艺精湛、特色鲜明、品种丰富的陶瓷产品[2]184-231,研发和形成了独特的产品特色和陶瓷品牌(表2)[11]

表2 景德镇“十大瓷厂”

代表性产品种类及陶瓷品牌(1978—1985)

在产品创新的道路上,十大瓷厂的技艺人员紧抓传统瓷优势,利用新技术、新工艺,不断改进创新,使这些传统名瓷得到进一步发展,创制出许多精美绝伦的精品。其中的青花瓷在历史基础上品种更加齐全,装饰更加丰富,技法不断革新。人民瓷厂于1979年生产的“长青牌”青花梧桐餐具瓷,其产品具有造型端庄、轮廓明晰、画面细腻等特点[12]18。此外,人民瓷厂于1983年研制成功的“万年青牌”影青青花梅竹22头咖啡具,采用“以贴代刻”工艺,将青花、影青、刻花之艺术精华融为一体,突破了青花色彩单一的局限[12]19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面对国内外市场的激烈竞争问题,景德镇“十大瓷厂”针对各自的产品结构和经营规模进行了调整。一方面为了满足不同领域的不同层次需求;另一方面为了提高国际市场竞争力,抢占陶瓷国际市场,达到经济效益最大化。比如,1979年,曙光瓷厂针对市场凉墩、箭筒、莲子缸等传统大件瓷脱销情况,决定由专一生产低压电瓷转为生产大件传统陈设瓷、仿古瓷[13-14];光明瓷厂为适应国内外陶瓷市场的需要,大力调整品种结构,1981年出口量达到1 223万件,销往东南亚、日本和欧美等多个国家和地区,提升了产品在国际市场的占有率[15];红旗瓷厂也及时调整产品方向和结构,转产销路更广的釉下青花瓷,产品从原来的单件瓷向成套瓷发展,并逐步扩大青花瓷的生产比例,该厂研制开发的“玉花牌”釉下彩缠枝莲餐具畅销全国[16];新华瓷厂在进行市场调查的基础上,以市场为中心,调整产品结构,于1982年组织技术团队骨干组成民族用瓷创作设计小组,该厂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唯一定点民族用瓷生产厂家[17]


在“创名牌,上高档”这一指导思想带领下,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主导,调结构、上档次、创品牌、拓市场,成为这一时期景德镇陶瓷产业发展的重要任务和显著特点[18]。宇宙瓷厂、人民瓷厂和艺术瓷厂等多个瓷厂努力推进产品向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方向发展,设计生产出了在国内市场具有吸引力和在国际市场具有竞争力的高声誉、高效益、高创汇的畅销产品。其中,宇宙瓷厂的“高岭牌”45头高档西餐具、艺术瓷厂的“福寿牌”新彩瓷,红星瓷厂的“玉燕牌”新彩西餐具[1]13,以及为民瓷厂的“高美牌”15头咖啡具和45头西餐具等众多名牌产品销往国际市场,为国家创外汇、争荣誉[19]21


3.2 “十大瓷厂”的技术革新


伴随着工业化的浪潮,在恢复、改造、快速发展等阶段之后,景德镇陶瓷工业发挥全国制瓷中心和行业领军的独特优势,不断探索,大胆实践,走出了一条传统工艺与现代科技相结合的景德镇特色陶瓷发展道路。技术革新是陶瓷产业发展的关键,也是“十大瓷厂”时期的显著特点之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生产关系、生产方式的不断变革,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被激发出来。20世纪50年代末至20世纪70年代末,广大职工和技术人员充分发挥积极性和创造性,以“十大瓷厂”为代表的陶瓷企业开展了群众性革新活动,成型工艺实现由手工转为机械化生产的技术进步,为景德镇陶瓷产业上档次、增产量和新品研发奠定了基础。表3为景德镇“十大瓷厂”代表性陶瓷工艺技术革新成果(1958—1977)[20-22]

表3 景德镇“十大瓷厂”代表性陶瓷工艺技术革新成果(1958—1977)

在1958年至1977年,景德镇市政府在陶瓷行业开展以设备改造为中心的技术革新活动,该技术革新活动可分为两个阶段。


一是1958年至1965年的基本发展阶段。1958年以来,各大瓷厂的职工干部在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的热潮中热情迸发[23]。这一阶段的技术革新大多是“土法上马”“土洋结合”,以工人为主力。虽然未能从根本上提高陶瓷生产力,但在当时整个陶瓷生产工艺水平落后、技术设备水平低的情况下,对推动技术进步、发展生产起到积极作用。


二是1965年至1977年的全面发展阶段。1965年,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陶瓷室迁入景德镇,与陶瓷研究所合并,更名为“第一轻工业部景德镇陶瓷研究所”[24]240。之后,各大瓷厂的职工干部和各单位的技术科研人员围绕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产量、提升质量和改善劳动条件等目的,积极推进“技术改造”运动。这一阶段以工程技术人员为主力,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较多,技术革新、改造项目技术含量高。在国际交往日益频繁和国内陶瓷技术交流活跃的推动下,陶瓷科技持续蓬勃发展,不断刷新高度,涌现出了一系列引人注目的新产品、新工艺和新花面,呈现出丰富多样的发展态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景德镇陶瓷窑炉通过改变燃料种类而进行窑炉变革,实现了从“以煤代柴”到“以油代煤”,以及“以气代油”的技术革新。随着瓷业生产发展,景德镇窑柴来源越来越少,窑炉燃料更新问题迫在眉睫。1956年,市委组织成立了以煤代柴改窑总指挥部,全面负责柴窑改煤窑工作[24]219


该窑改工作可分为两大部分。一是煤烧间歇式倒焰圆窑的试烧成功。该间歇式圆窑内直径为6米,容积为92立方米[24]219。据统计,1962年景德镇市的煤窑平均窑青率达到74.18%,直至1965年,景德镇市共计建成倒焰煤窑131座,年烧成能力达到当年的日用瓷总量 (17 402万件) 的70%,基本实现了“以煤代柴”变革[25]


二是煤烧隧道窑的引进、设计与改造。景德镇瓷厂于1958年引进了3条燃料为发生煤气的隧道窑,窑长97米,其耗能与倒焰圆窑相比较低[24]219。在此基础上,光明瓷厂于1966年自行建成了景德镇市第一条煤烧隧道窑(江西省轻工设计院设计),该窑产品质量远高于之前的圆窑,其产量累计与之前相比扩大了五倍,该厂年底产量扩大至1 441.7万件,其青花玲珑占比为17.2%[15]。随后,宇宙瓷厂将一条97×1.3米的隧道窑(原景德镇瓷厂)改造为70×1.3米煤烧隧道窑[24]221,该窑于1973年调整烧成温度,该窑的窑青率稳定在88%,最高能达到94.68%[26]。为民瓷厂将两条97×1.3米的隧道窑(原景德镇瓷厂)改造成一条90米煤烧隧道窑[24]221,该窑于1972年技术调整后,其窑青率保持在90%以上[27]。“以煤代柴”窑炉改造的实现,为光明瓷厂、宇宙瓷厂和为民瓷厂均增加了关键性设备、扩大了生产能力,也为发展煤烧隧道窑打下基础。煤烧隧道窑逐渐取代了间歇式倒焰圆窑,1976—1978年景德镇“十大瓷厂”煤烧隧道窑情况如表4[24]221-222所示。

表4 景德镇“十大瓷厂”煤烧隧道窑情况(1976—1978)

随着窑改工作继续推进,煤烧圆窑和煤烧隧道窑的煤尘污染对城市环境造成沉重负担,无法适应现代工业技术要求,必须展开“以油代煤”的窑改工作。


1976年,光明瓷厂建成的一条81米油烧隧道窑投产,经多次试烧调整,该窑的一级品率从23.93%提升到38.28%,油烧隧道窑使陶瓷产品质量大大提高[24]223。经过光明、宇宙两瓷厂的油烧隧道窑试产,证明其窑青率由80%提高到95%[28]167。随后,为民瓷厂、红星瓷厂、红旗瓷厂等相继兴建新一代油烧隧道窑,其窑长在80~90米之间,其横截面积基本接近[28]167。如为民瓷厂于1977年进行油烧隧道窑的自动化试验,其窑油耗每日可节约200~300公斤[29]。1976年开始,景德镇陶瓷生产开始“以油代煤”的能源变革,十大瓷厂先后建成不同类型的油窑24座,其中烧炼瓷器的油烧隧道窑15座、油烧辊底烤花窑9座。具体情况如表5[24]142所示。

表5 景德镇“十大瓷厂”油烧设备情况(1976—1978)单位:座

随着全市陶瓷油烧隧道窑的不断增加,国家下达分配的重油计划指标难以满足陶瓷生产需要,国家计委于1982年正式批准建设景德镇焦化煤气厂,正式开展“以气代油”窑改工作序幕[19]137


1988年,景德镇第一条焦化煤气隧道窑在红星瓷厂试产成功,由景德镇陶瓷工业设计院自行设计,窑长81米,其烧制工艺相当稳定,窑青率已达到91.68%[19]137。为进一步推广先进的烧焦化煤气技术,1987年,光明瓷厂从德国引进了一条焦化煤气隧道窑,窑长82米,于1988年投产成功,该窑每公斤瓷耗能5 550大卡,耗能比油烧隧道窑节能50%[21]。随着多家瓷厂先后建成焦化煤气隧道窑,景德镇实现了从“以煤代柴”到“以油代煤”,再到“以气代油”的陶瓷窑炉技术革新。


1990年,红星瓷厂将重油掺水乳化燃烧工艺试用于陶瓷烧炼获得成功;同年,红旗瓷厂开始使用计算机自动控制烧气隧道窑,进一步推动陶瓷烧造技术发展;1993年,新华瓷厂采用棚板装烧综合品种的方法,将烧成合格率提高到95%[19]138。在1988年至1995年间,景德镇陶瓷系统普遍推广焦化煤气隧道窑,红光瓷厂、景兴瓷厂、新华瓷厂、建国瓷厂、艺术瓷厂和红旗瓷厂等多家瓷厂先后建成[28]171。具体情况如表6[19]139-140所示。

表6景德镇“十大瓷厂”焦化煤气隧道窑情况(1988—1995)


结语

陶瓷工业遗产承载着陶瓷工业不同发展阶段的生产技术、管理制度等重要信息。陶瓷工业遗产作为国家陶瓷工业发展历程的见证,也是陶瓷技术史与传播工业文化的重要载体。科技价值是陶瓷工业遗产区别于其他文化遗产的显著特征,其中的技术价值也是陶瓷工业遗产的核心价值。通过梳理、研究景德镇“十大瓷厂”工业遗产相关文献及档案资料,发现其科技价值是由技术价值推动的,其发展与技术价值紧密联系。因此,了解陶瓷工业遗产背后的技术价值,有助于陶瓷工业遗产的价值评估体系建立,为陶瓷工业遗产合理保护利用及可持续发展提供“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评估方法。结合实地考察,梳理景德镇“十大瓷厂”代表性产品和关键性技术革新成果,尝试挖掘陶瓷工业遗产技术价值,有助于复原与保存景德镇陶瓷工业遗产所包含的基础信息和技术数据,为景德镇陶瓷工业遗产保护利用工作提供行之有效的保护路径与策略。


因此,对陶瓷工业遗产保护应重视其遗存的技术价值,特别要将其保护重点放在陶瓷工艺及其技术文化保护和传承领域,丰富陶瓷技术史研究史料,最大限度地整合学术、社会、经济、文化等多方资源,围绕保护技术价值为主,结合多元耦合、多方协同等保护理论,实现陶瓷工业遗产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融合互补与和谐共存,并助推景德镇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建设。

参考文献

[1]胡慧燕.景德镇“十大瓷厂”生产管理制度及艺术风格研究[D].景德镇:景德镇陶瓷大学,2020.

[2]江西省陶瓷工业公司.景德镇陶瓷工业年鉴:一九八五年[M].景德镇:《景德镇陶瓷》杂志编辑部,1985.

[3章雄超.景德镇陶瓷工业遗产开发再利用研究[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20:36.

[4]张杰,陈拓,胡建新.景德镇历史城区空间重塑实践:以景德镇建国瓷厂综合服务中心为例[J].当代建筑,2021(4):17-21.

[5]李鹭.文化社群引领:社区治理模式创新研究——以景德镇雕塑瓷厂创意社区为例[J].行政管理改革,2016(7):68-73.

[6]张杰,贺鼎,刘岩.景德镇陶瓷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城市复兴:以宇宙瓷厂区的保护与更新为例[J].世界建筑,2014(8):100-103,118.

[7]无锡建议:注重经济高速发展时期的工业遗产保护[J].建筑创作,2006(8):195-196.

[8]桑月侠.景德镇陶瓷工业遗产的保护和利用[D].景德镇:景德镇陶瓷学院,2015:54.

[9]涂彦珣,杨莉莎,何也.多元耦合理论下景德镇工业文化遗产景观保护与再生性策略研究[J].中国陶瓷工业,2022,29(1):68-72.

[10]江存雨.深度报道《蜕变:景德镇陶瓷技术工人的二十年》[D].昆明:云南大学,2017:2.

[11]景德镇市地方志办公室.中国瓷都·景德镇市瓷业志 市志·2卷:上[M].北京:方志出版社,2004:139.

[12]人民瓷厂志编纂委员会.人民瓷厂志[M].景德镇:景德镇市人民瓷厂,2010.

[13]邹英杰.曙光瓷厂如何从困境中走出来:从我厂十年来的变化,试析企业领导的决策艺术[J].景德镇陶瓷,1988(4):6-8,34.

[14]景德镇十大瓷厂陶瓷博物馆.景德镇十大瓷厂陶瓷产品特色略谈[J].景德镇陶瓷,2022,50(6):67-71.

[15]张明旺.青花玲珑与光明瓷厂:景德镇光明瓷厂建厂三十年概述[J].景德镇陶瓷,1991,(4):12-15.

[16]红旗岁月编纂委员会.红旗岁月 景德镇市红旗瓷厂厂史[M].景德镇:景德镇市广泰印刷厂, 2011:27.

[17]金细根,胡梅坚,郑湖南.中华唯一民族用瓷定点生产厂:景德镇新华瓷厂发展简说[J].景德镇陶瓷, 1990(4): 59-61.

[18]张胜华,张曦.国有陶瓷企业产品创新的回顾与思考[J].景德镇陶瓷,2020(5):22-23.

[19]景德镇陶瓷史料编委会.景德镇陶瓷史料(1949—2019):中[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19.

[20]徐希祉,虞雪琴,郑鹏,等.景德镇陶瓷科技大事记(二)[J].景德镇陶瓷,1993(4):57-61.

[21]徐希祉,虞雪琴,郑鹏,等.景德镇陶瓷科技大事记(三)[J].景德镇陶瓷,1994(4):56-62.

[22]红光瓷厂科技组.L290型双头循环挖底机简介[J].景德镇陶瓷,1973(1):12,30.

[23]资料编译室.江西景德镇瓷器的新发展[J].陶瓷简报,1961(3):1-4.

[24]景德镇陶瓷史料编委会.景德镇陶瓷史料(1949—2019):上[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19.

[25]古云鹏,朱顺龙.建国初期景德镇煤窑发展考略(1949—1965)[J].中国陶瓷,2022,58(11):84-91.

[26]宇宙瓷厂隧道窑大组.克服针孔毛病的几点做法[J].景德镇陶瓷,1974(1):9-10.

[27]於石生.怎样烧好煤烧隧道窑[J].景德镇陶瓷,1974(1):5-9.

[28]尹世洪,孙本礼.江西省陶瓷工业公司[M]. 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 1998.

[29]韦民.油烧隧道窑热工参数的自动控制[J].瓷器,1978(2):36.

编辑:周天智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头等网立场。

如有版权异议,请点击查看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