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代码 600016

2024年05月20日 星期一

沂源:探索小项目 踏上致富路

摘要 5月7日,沂源县东里镇院峪村的王增喜擦了一把额头上的汗水,望着满棚活蹦乱跳的蚂蚱,欣慰地说,“这茬蚂蚱长势好,预计产量超过1000公斤,现在正值需求旺季,收购价每公斤近60元。”

“送走临沂这批观摩团,这批蚂蚱就得捕捉入库,准备发车了。”5月7日,沂源县东里镇院峪村的王增喜擦了一把额头上的汗水,望着满棚活蹦乱跳的蚂蚱,欣慰地说,“这茬蚂蚱长势好,预计产量超过1000公斤,现在正值需求旺季,收购价每公斤近60元。”

王增喜是院峪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也是当地有名的“蚂蚱专家”。

2022年,为了增加村集体收入,践行身为“村官”的“强村富农”初心,王增喜和村“两委”成员先后赴潍坊、泰安、聊城、日照考察,最终确定了蚂蚱(学名:亚洲飞蝗)养殖项目。蚂蚱体内蛋白质含量高达74%,富有多种氨基酸及活性物质,营养价值高,养殖产业前景广阔。

“我不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但我是当地第一个养蚂蚱的人。”2023年初,由村党支部领办,院峪村在村西红水河边建起了两个蚂蚱养殖棚。但是,由于养殖经验不足,第一茬蚂蚱种苗感染疾病,损失大半。王增喜一边请教养殖专家,一边实操实验,在分析后发现病因是由草料引起的,经过调整草料,终于在第二茬蚂蚱养殖中获得了收益。

“第一茬蚂蚱养殖的失败,虽然耗费了人工,但损失资金不大,蚂蚱养殖门槛低,投资小、见效快,是一项适合庭院推广的‘小项目’。”王增喜说,“因为掌握了养殖技术,2023年年底我们又建设了4个蚂蚱棚,6个棚总占地不到一亩,当年收益达到了5万元。”至此,院峪村蚂蚱养殖基地初具规模。

规模化养殖促进了村集体增收,而种草、投喂、捉蚂蚱等基础工作,又带动了村民灵活就业。村民宋作顺满意地说:“去年,我来基地帮了两个月的工,一下子拿到了5000多元的工资,全家人都很高兴。”

于是,王增喜迈出了带领村民发展蚂蚱养殖,增收致富的第一步。

“今天了解到的蚂蚱养殖新技术,不需要太多资金,见效还挺快,真不错!”慕名而来的东里镇村民张文英被院峪村的蚂蚱养殖项目深深吸引,“这次学习收获很大,回家后我和家属商量下,也在屋后弄上两个小棚养蚂蚱,农忙之余增加点家庭收入。”

“今春,王书记指导着我在院落周边建设了蚂蚱养殖棚,两分地,投资大约4000块钱。”采访中,同村的王增光乐呵呵地说,“他都帮我算好了,今年能收4茬,其中品质优良、去翅带卵的蚂蚱可卖至每公斤90元!”

因为遇到过因草料问题引起的疾病问题,所以王增喜始终把饲料安全问题放在首位,亲自培养草料指导饲养。随着王增喜的蚂蚱养殖技术的逐渐成熟,他的养殖经验在周边镇村快速传播。

如今,东安、黄崖子、高家官庄三个设有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的村以及香麽、大沟、韩旺村和本村很多村民,纷纷开始了蚂蚱养殖项目。王增喜说:“咱们不只负责提供种苗,还免费提供建棚和养殖技术,采用回收成虫统一外销的方式,带领乡亲们实现全民创业、增收共富。”

迈出了共富第一步,王增喜还想将步子迈得再大一些。

“我们申请的50万元共富资金到位后,计划再建50个蚂蚱棚和现代化速冻冷库,扩大深加工规模。”王增喜表示,现在他们已经掌握了香辣蚂蚱和蚂蚱酱的制作工艺,正瞄向国外市场,开发高附加值的蚂蚱产品,打造蚂蚱食品增值收益全产业链。

乡村振兴绝非一蹴而就,王增喜欣喜于一点一滴的带动,也践行着“村官”乡村振兴的使命担当。在一村一业共富之路上,他钻研的不仅是蚂蚱养殖技术,更是对市场的开拓和产业前景的探索。

编辑:王蓓蓓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头等网立场。

如有版权异议,请点击查看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