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日,淄博博山陶瓷琉璃大观园内人潮涌动。来自河北的游客刘顺军一家穿梭在琳琅满目的陶琉摊位间,却因行李不便有些焦灼。这时,身着红马甲的志愿者孙玥主动上前:“您好,需要寄存行李吗?我们的服务点就在前面。”短短几分钟,刘顺军的行李便被妥善安置,一家人的逛游之旅顿时轻松起来。
五一假期,这样的暖心场景,在博山区山头街道各处景点不断上演。近年来,山头街道以颜神古镇、陶瓷琉璃大观园为支点,致力打造融民俗文化(陶琉文化、孝文化、古窑文化)、休闲文化、创意文化为一体的省级陶琉特色小镇。通过开发体验性、知识性旅游项目,挖掘文化内涵、观光、体验式文化旅游产业,打造具有地方特色文旅度假及产业小镇,促进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实现年接待游客60万人次以上,年成交额10亿元。
这个假期,这座兼具历史厚重与产业活力的古镇,因一抹抹“志愿红”的加入,更添文明温度。“我们每天早上七点半到岗,除了行李寄存,还为游客提供免费热水、急救药品和路线咨询。”在颜神古镇入口处,志愿者张晓涵一边整理服务台的文旅手册,一边向记者介绍。
自4月29日起,山头街道抽调110余名机关干部、党员志愿者组成文明旅游志愿服务工作队,在景区周边、交通枢纽等多个关键点位设立服务站,并开辟临时停车区,缓解假日客流压力。
数据显示,五一假期前两日,博山陶瓷琉璃大观园日均接待游客约1.6万人次,颜神古镇日均客流也达万人规模。面对激增的游客,志愿者们化身“活地图”“百事通”,用细致服务化解旅途焦虑。游客刘顺军对此深有感触地说:“从寄存行李到推荐餐馆,志愿者连博山菜的地道吃法都讲得清楚,这座城市的热情让人难忘。”
“志愿服务不仅是‘面子’工程,更是山头街道推动文旅融合的‘里子’支撑。”山头街道党工委委员朱子辰介绍,作为中国孝文化发祥地,山头街道自古以陶琉产业闻名,现存400余家陶琉企业及配套作坊,2万名产业工人用匠心延续着“炉火千年不熄”的传奇。近年来,山头街道以“文化+旅游”为突破口,将废弃窑炉改造为网红打卡地,在古镇街巷嵌入陶琉体验工坊,让游客亲手制作琉璃饰品、拉坯制陶,感受非遗魅力。
朱子辰还介绍,此次志愿服务行动旨在通过“软服务”提升“硬体验”,让游客在沉浸式感受陶琉文化的同时,成为文明风尚的传播者。“当游客自发将古镇美景、志愿故事分享到社交平台,实际上是在为山头街道代言,为陶琉产业赋能。”
从琉璃工坊到古镇街巷,从产业基地到游客心间,山头街道正以文明实践为笔,绘就文旅融合新画卷。志愿者孙玥说:“看到游客因为我们的帮助露出笑容,觉得再累也值得。”而这份温暖,正随着陶琉产品的热销、古镇口碑的传播,化作“中国陶琉名城”核心地带——山头,最动人的城市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