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美好恰如初见。”乌啦啦再一次来到淄博。
长达5分半钟的视频中,乌啦啦用娴熟的手法上演独特的“淄式吃播”,镜头外,食客们卷饼撸串的笑声依旧酣畅……不变的烤串、烤炉、小饼,不变的烟火气。
这已经是乌啦啦连续五年记录淄博的“不变”。
而另一边,千万级网红博主B太时隔两年再次“突击”淄博八大局便民市场,本想测试这片开启淄博流量密码的地方是否还能维持初心,却在拍摄过程中再次被摊主们的热情真诚所打动。
一句“真长面儿”,让八大局重新回归话题中心。
在流量的洪流中,淄博仿佛越来越成为一个特例。那么,到底是什么让这些顶流博主依然将镜头对准淄博?
回归
乌啦啦与淄博的“五年之约”,从“淄博烧烤凉了”的网络声音中回归。
2025年7月的一个夜晚,千万粉丝博主“特别乌啦啦”走进淄博的一家烧烤店。炭火缭绕中,乌啦啦熟练地卷起小饼,配上葱段蘸料咬下肉串,嘴里反复咀嚼着淄博烧烤的“灵魂吃法”。
他的身后,是一方静谧的市井小巷,尽管镜头并未扫向熙熙攘攘的食客,但灯光下升腾的热气充斥着整个画面,默默诉说着这个烟火依旧的城市。
“一切如初见”,这是乌啦啦留给当下淄博的一句话。
从当天16时到22时,乌啦啦用视频记录下淄博的“6小时”:16时10分,八大局烧烤店里已经有不少游客在吃烧烤;18时45分,牧羊村烧烤店外已是人山人海;21时以后,吃烧烤的顾客依然络绎不绝,食客们在放心安全的就餐环境中谈笑风生。他直言:淄博已回归到第一次见到时的状态。
五年前,在淄博尚未出圈的时候,乌啦啦就已经因打卡烧烤与淄博结缘;五年后,他如老友般如约而至。
乌啦啦的选择并非偶然。同年4月,抖音博主“B太”再次来到淄博。两年前淄博爆红,“B太”是最早一批造访淄博并带来流量的博主,八大局正是他与淄博相识的起点,两年后的他再度回归,悄然开启一场消费者的“诚信测试”。
如今,八大局几经升级改造早已焕然一新,八大局商户们的真诚与热情一如往常,许多店面多了一块闪闪发光的“星级牌匾”,品质和信用获得的“勋章”,换来的是门口早晚的排队长龙。
值得注意的是,八大局市场的每个摊位,如今都张贴着醒目的“3127002”投诉专线,供游客监督咨询,一名点心铺的老板透露,八大局还会定期公布“红黑榜”,所有商铺的诚信记录在“进门前”一目了然,失信现象无处遁形。
许多曾经出现在B太视频中的商户们依然在营业中,当他们看到B太的“突击到访”并没有感到陌生,而是像老友一样上前打招呼,还纷纷开启“投喂”模式。
不仅如此,每个商户都将电子秤大方放在聚光灯下,捞汁海鲜去皮称重,活鱼先称后杀,卖猪耳朵的大娘还在称重完送了一根黄瓜当“下酒菜”……
十家店铺,十次称重,对于两年前坚定选择的地方,B太比商户们更加重视称重的结果,他的镜头像一把手术刀,穿梭在全国各地的市集中,曾多次用冰冷的数字,将夜幕下温热的烟火气瞬间撕裂。
而这次不同,经过测试,所有商品全部足称准量。
从一个平凡的农贸市场,到一座融合美食与文化的“信用地标”,B太望着如今的八大局:“真长面儿啊。”
制度串联起商户与消费者的信任链条,一股无形的秩序在八大局中悄然流动。
从B太开启的“信任测试”,到乌啦啦连续五年用镜头记录美食初心,吸引淄博的“网红效应”时至今日还在持续。
2024年,周迅和阿雅探访烟火气十足的八大局;董宇辉将直播间搬到了海岱楼前,到2025年美食博主“安金秋”品尝鲁菜发源地之一的博山菜;甚至著名歌手田震也来“进淄赶烤”,前央视主持人欧阳夏丹专程来淄博追“聊斋”,体验“聊斋文化”……
越来越多名人明星探访淄博,镜头对准的已不止于烧烤炉上的烟火气——而是以淄博“人好 物美 心齐”的消费环境中,那份聚合而成的城市吸引力。
初心
这份吸引力不仅存在于市井小巷。
2025年已过半,从年初各类促消费政策密集落地,到新一轮以旧换新政策的加持助力,再到商业新势力的强势崛起,整个淄博消费市场大盘在变革中踏浪前行。
从宏观数据来看,去年,淄博在全国百城消费者满意度测评中,淄博以86.03分列第15位,相比2021年跃升了29位,名次实现“三连跳”。在消费供给、消费环境评价中名次也都有着不同程度的提升。
从微观数据来看,今年上半年,各节点销售数据也交出了亮眼的成绩单,1月28日至2月3日(春节假期),全市手机、平板、智能手表(手环)购新核销10428笔,拉动消费2935.14万元,同比增长118%;清明假期,全市重点监测的家电、3C数码产品销售企业实现销售额1057.68万元,同比增长12.14%;“五一”假期,全市重点商贸企业实现销售额近8亿元,全市19家重点监测的零售样本企业销售总额达3.58亿元,同比增长5.68%;端午假期,全市21家重点监测零售和餐饮样本企业总销售额达到9427.75万元,同比增长11.07%。
这其中,流量的加持无可厚非,以及重要节日为淄博带来了可观的消费热潮与关注度,但老工业城市铺就的城市底色更不容忽视——作为全国重要的工业基地,“淄博制造” 凭过硬质量占据重要市场地位,“产品如人品” 的执念更是深入人心。
2018年,国家批复山东建设全国首个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淄博也开始谋求向可持续化发展转型,大力破局进行产业结构调整。
转型中,淄博诚信建设同步深化:2018年建立企业信用档案,2020年上线 “诚信地图”,持续打造“放心消费在淄博”品牌建设,全面推行接诉即调、先行赔付机制……
“工业时代的质量诚信与消费时代的服务诚信一脉相承,2023年淄博烧烤爆火时商户‘不涨价、不缺斤’,正是老工业基地传统的延续。”淄博市市场监管局相关负责人说。
当“品质至上”的消费观深深嵌入城市基因,淄博在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举措中完成了一场行之有效的价值传递。
为此,淄博市市场监管局联合淄博市商务局、淄博市消保委下发《关于培育放心消费单元和集聚区打造放心消费最优市的通知》,着力打造“放心吃、安心住、舒心行、暖心游、快乐购”的城市消费环境。以推行“信用承诺制”为核心,力争年内全市培育放心消费单元和集聚区600家。
就在今年,淄博市市场监管部门聚焦“减投诉举报量、减基层负担”改革创新试点工作目标,以问题导向推动投诉举报减量,以创新意识推动消费维权提效,以系统思维推动消费环境提质,为减轻基层负担、优化消费环境、大力提振消费提供了有力支撑。
穿透流量的迷雾不难发现,淄博火爆出圈的背后其实是一部跨越半个世纪的城市进化史:从 “工业淄博” 到 “消费淄博”再到“诚信淄博” 的转型,从来不是为了迎合流量而做的表演。
“你来,或者不来,它就在那里,不悲不喜”这是刻在城市基因里的初心。
共治
当然,流量“退潮”,一些短板势必显露。
比如,对于消费维权事件的管理,“多头管理却无人担责”“跨行业领域的新消费、新业态越来越多导致部门职责不清让消费者跑腿”等情况屡见不鲜、“职责不清” 的问题让消费者的 “烦心事” 愈演愈烈等问题依然存在。
显然,消费环境的建设单靠监管的力量是不够的,作为直面消费市场的第一道关,淄博市场监管系统对此有着清晰的认知:这需要全民参与,以共建共治的力量得以实现。
而为破解长期以来消费维权中“职责不清、推诿扯皮”的堵点难题,淄博市市政府市民投诉中心、市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共同研究制定了《消费领域投诉受理事项职责清单》(下称《清单》),进一步明确了各部门单位投诉举报受理事项,切实抓好消费诉求办理工作,秉持“谁的地盘谁负责”原则,划定35部门125项权责边界。
比如,在预付式消费监管方面,商务部门牵头建立联席会议机制,其他部门负责本行业领域内预付式消费经营活动的监督管理;在教育培训投诉治理方面,以教育部门牵头、多部门联动,把控办学资质、核查机构合规性。
柳泉录获知,上述政策实施以来,淄博共开展联合约谈8次,包括联合城管约谈4家装修企业、联合商务约谈3家汽车4S店、联合教育部门约谈1家教培机构,推动维权从“被动受理”向“主动预防”转变。
“有了《清单》划分责任义务,明确牵头部门、配合单位、法律依据等核心要素,为市民投诉中心受理人员提供指引,杜绝‘踢皮球’现象。”淄博市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负责人说。
此外,淄博市市场监管局还联合淄博市司法局成立律师服务团,参与调解重大疑难投诉;与淄博市中级人民法院建立消费纠纷联动化解工作机制,大大提升了消费纠纷调处的专业性和权威性。
在加强商户自律方面,针对网红街区,淄博着力打造八大局便民市场、周村古商城等10个网红“放心消费街区”,实行“一店一码”“一小时快调”“互联网+快速维权”等工作机制。
以八大局为例,为规范经营秩序,张店区市场监督管理局联合体育场街道办事处、八大局便民市场管理办公室共同制定了诚信经营示范街区《星级商户评定管理办法》,设定共同管理标准20条,分行业管理标准55条,建立了诚信经营商户档案,设置了解决公共问题、举报违法违规现象等11条加分事项,全力打造集诚信经营、信用积分、志愿服务等于一体的诚信经营示范街区。
不仅如此,淄博还将消费维权服务下沉至基层,通过构建多层次,广覆盖的消费维权服务站网络,将消费纠纷化解在源头,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协同、信用筑基”的共建格局。
位于张店区的鲁中蔬菜批发市场维权服务站,重点打造市场先行赔付制度建设,完善体系,公示组织架构、处理流程、相关制度等,同时,增设调解室,增加市场主体公示、骑手驿站功能;
而淄川SM城市广场消费维权服务站,在服务台、收银台及商场各主要出入口等显著位置,清晰公示投诉热线,并设专人受理投诉,严格执行“简单纠纷30分钟、复杂纠纷48小时限时办结”原则,将一个简单的投诉窗口,升格至提升消费服务质量,化解消费纠纷的多功能站点……
制度监管、行业自律、市民参与,共同凝聚成“看得见的信任”,这正是淄博从“流量爆红”走向“信用长红”的关键所在。
对于这座老工业城市而言,消费环境的进阶只是起点,淄博的最终愿景,则是将“放心淄博”铸成比烧烤更加炽热的城市名片。
一座城市的走红绝非偶然,当它把“真诚”刻进服务细节,把“尊重”融入商业逻辑,把“制度”植入城市肌理,自然能让更多人愿意为它驻足、为它奔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