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员心得|《中国刻瓷技艺创新人才培训》学员赵弘洁、周琳、郭山杉

摘要 2025年度国家艺术基金人才培训项目《中国刻瓷技艺创新人才培训》即将进入尾声。本期刊发学员心得。

2025年度国家艺术基金人才培训项目《中国刻瓷技艺创新人才培训》即将进入尾声。本期刊发学员心得。

学员:赵弘洁

转眼刻瓷课程接近尾声,首先非常感谢怀康教授的《中国刻瓷技艺创新人才培训》项目,为我们搭建了非常优质的学习平台,每一位老师都倾囊相授,感受到工匠精神的同时,又感受到一种独有的师傅带徒弟的传承。

课程中也开设了很多讲座,其中印象最深的就是王一君老师,他在讲座中不断强调刻瓷艺术创作要克服传统思维,对刻瓷进行深入挖掘和解读、传统工艺的改良、新材料的应用等,他的窑变釉刻瓷、渐变釉刻瓷都非常有意境,趣味性很强,将传统刻瓷创新达到一个新高度,并表示传承与创新并重,刻瓷手艺人的技术是基础,但丰富的文化底蕴,开阔的眼界更加重要,在作品上注入新思想,赋予文化价值,刻瓷艺术才会焕发新的生命力。

作为陶瓷从业者,意识到肩负着传承非遗技艺的责任,需深入挖掘地域文化特色,将本土元素融入创作,让更多人了解刻瓷文化的价值。

学员:周琳

很荣幸能够参加此次国家艺术基金《中国刻瓷技艺创新人才培训》。

铁笔生花处,冰纹绽玉声。在这方寸瓷盘上,我触摸到了时光的另一种形态。这次刻瓷技艺培训,于我而言不啻为一场与千年文明的对话。

教室里,铁笔与瓷面相触的刹那,我忽然明白何谓金石有声。老师们示范时手腕的每一次转折,都暗合着运刀如笔的古训。瓷粉簌簌落下的声音里,我听见了《考工记》中审曲面势的古老智慧。那些看似简单的点刻技法,实则是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修行。

当颜料渗入刀痕的瞬间,我恍然看见传统与现代的纹路在此交融,这不仅是技艺的传承,更是一场跨越时空的美学仪式。瓷盘上渐渐成形的纹样,恰似我们正在续写的文化密码。再次感谢国家艺术基金项目组,感谢山东理工大学,感谢各位导师的辛勤付出。

学员:郭山杉

通过本次国家艺术基金人才培训项目《中国刻瓷技艺创新人才培训》的学习,我对传统刻瓷艺术有了较为系统和深入地理解。刻瓷技艺作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记忆。通过本阶段的理论学习与艺术实践,我深刻认识到传统技艺的传承与创新缺一不可。只有不断传承下去,才能使这门古老技艺保持持久的生命力;只有不断创新,才能使刻瓷艺术与时俱进,符合现代审美需求。

在未来的创作中,我将积极探索刻瓷技艺新的艺术表现形式和手法,尝试将传统刻瓷技艺与现代审美观念相结合。

国家艺术基金刻瓷技艺创新人才培训项目的学习经历使我受益匪浅。我将以参与本项目学习为契机,为传承、发扬和创新这一优秀传统技艺不断努力。

编辑:王蓓蓓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头等网立场。

如有版权异议,请点击查看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