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临淄区雪宫街道的街巷内,活跃着这样的一个群体——社区“兵支书”。他们将军事思维融入社区治理,依托社区网格,构筑了基层治理“迷彩方阵”。
侦察式调研:在“民情沙盘”上找准治理目标
“社区治理就像战场侦察,摸清情况才能精准发力。” 这是临园社区书记、退役军人冯磊常挂在嘴边的话。社区的网格图是他最熟悉的沙盘,他建立“每日早安”常态化巡查制度,让工作触角覆盖到千家万户。
在巡查中,冯磊发现辖区内老人和学生数量占比偏高,传统的社区服务形式单一。于是链接周边资源,推出“邻学社”社团项目,吸引各类“文化合伙人”积极加入。针对青少年设置以书法、美术为主的艺术类社团,以乒乓球、体育健身为主的体育类社团,以英语、研学为主的兴趣类社团;针对老年人,设置了京剧、民乐等社团,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增强社区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协同作战:构建“多方联动”的治理矩阵
在部队,一场胜仗离不开各兵种协同,在社区,一次成功的治理同样需要“联合作战”。雪宫街道的“1+5+N”岗位设置模式(每个社区设置1个党组织书记岗、5个专职社区工作者岗、N个网格员岗),以岗明责、以权定责,让“兵支书”们真正起到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一次,雪宫社区高层25号楼电梯停运,居民出行受阻,尤其是楼内老人、病患面临极大不便。项目初始阶段,社区逐户征求居民意见,仅有30%的居民支持电梯更换。雪宫社区书记边海滨担负起“指挥官”的职责,组织召开9次党建联席会和居民议事会,不断完善更换方案,以“战术部署”引导居民达成共识,最终支持率提升至92%,顺利完成工作。
同样带着这种作战思维去解决问题的,还有高留社区书记高扬,面对白领杰座供水难题,这位曾经的女兵没有退缩,多次与供水公司深入探讨调整最优改水方案,同时灵活运用“网格吹哨、部门报到”工作机制,全力推进工程生根落地。
精准施策:用“靶向治疗”破解治理难题
军事作战讲究“精准打击”,社区治理同样需要“靶向施策”。2024年夏天,桑家社区书记,退役军人桑海超同时收到两份截然不同的诉求:一是原村民广场舞队申请延长活动时间,二是周边新居民联名投诉噪音扰民。面对这个两难问题,桑海超带领“网格服务先锋团”多次入户调研,发现矛盾焦点在于社区内的休闲场地功能单时段分配不均。于是牵头将辖区内闲置的大件垃圾处理中心,改造成集多功能于一体的文体空间,既解决了扰民问题,又将闲置场地变废为宝,丰富了居民的文化生活。
城市的发展对社区党组织书记提出了从传统的“政策执行者”向“引领者、服务者、协调者”转型的要求,其角色定位与能力水平直接决定了基层治理效能。“雪宫街道现有14位社区书记,其中4位是退役军人,他们的辖区内流动人口多、居民诉求复杂多元、风险防控压力大,遗留的治理难题很多,而‘兵支书’们不仅有军人的担当还拥有解决实际问题的办法和能力,是基层治理不可多得的人才。”雪宫街道党工委书记孙健凯介绍。
“我们将持续探索‘兵支书’培训机制,充分释放退役军人群体的专业技能、奉献精神和组织纪律性优势,精准对接实际工作中的痛点难点,引导‘兵支书’成为基层党组织的‘兵支书’。”临淄区退役军人事务局局长王安东表示。从“单兵作战”到“多元共治”,从“被动应对”到“主动治理”,临淄区各个社区内的退役军人党组织书记,正在用自己特殊的人生经历和智慧诠释着基层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微观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