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的家族记忆里,四个乳名像四颗饱满的种子——国庆、国华、国强、国富。它们扎根在1947年孟良崮战役的硝烟里,生长于一位从未谋面的爷爷对新中国的全部想象。
我的爷爷闫本礼,这位连一张照片都未曾留下的华野七纵队战士,用生命在子女心中埋下了对祖国未来的炽热期盼。
无名者的生命坐标
1915年,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葫芦台村迎来了一个男婴,父母为他取名闫本礼。这个名字在齐鲁大地的泥土里朴素地生长了25年,直到某个我们至今无法确知的年份——根据子女出生轨迹推算应是1940年,这个血气方刚的庄稼汉放下锄头,成为了华东野战军第七纵队的一名战士。那时他的妻子翟所珍已为他养育了3个孩子:长子,1933年出生的次子闫荣恕,1936年降生的三女闫荣英。妻子又怀身孕,第二年一月幼女闫荣梅才出生。据姑姑闫荣梅讲,她从出生就不知道父亲是啥模样,因为从没有见过父亲。
1947年5月,孟良崮战役的炮火撕裂了沂蒙山区的黎明。32岁的闫本礼倒在这片红色的土地上,和千千万万无名烈士一起,化作了新中国的基石。他牺牲的消息传回葫芦台村时,妻子翟所珍正抱着四岁的小女儿,看着14岁的闫荣恕在院子里用树枝画着父亲模糊的模样。这个连一张照片都没能留下的男人,从此只活在家人的记忆碎片里:是妻子手中那封磨得边角发白的家书,是儿子记忆中父亲宽厚的手掌,是女儿们想象中穿军装的挺拔背影。
粮囤里的童年与嘱托
爷爷参加八路军后,白色恐怖笼罩着鲁中乡村。奶奶翟所珍独自承担起了家庭的重担。她含辛茹苦地抚养着四个儿女,生活的艰辛如同沉重的巨石,压得她喘不过气来。老大因疾病无钱医治,腿部腐烂生蛆,最终腹胀而亡,她眼睁睁地看着孩子离去,却无能为力,心中的痛苦如同刀绞。为躲避国民党军搜捕,父亲闫荣恕被迫逃往太河镇北马鹿村的姥娘家,改名换姓为翟慎志。那些藏在粮囤里的日子,成了父亲记忆中永不褪色的片段——黑暗中,他捂着嘴不敢发出半点声响,听着外面国民党兵盘问玩耍的孩子:“看没看到一个十几岁外村来的男孩?”稚嫩的童声整齐地回答:“没有看见。”那些纯真的谎言,像黑暗里的星光,守护着一个烈士后代的生命。
许多年后,父亲才敢向我们讲述爷爷那封穿越战火的家书。信中没有豪言壮语,只说“等将来有了儿子,要取名叫国庆、国华、国强、国富”。他盼望着祖国能够早日繁荣昌盛、美丽富强,这份未竟的心愿,就寄托在了子孙后代的姓名之中。这个在战场上随时准备牺牲的战士,早已预见到自己可能无法亲眼看见新中国成立的曙光,于是把所有期盼都倾注在未出世的孙辈身上。通过子孙命名完成对国家命运的永恒守望。四个乳名构成完整隐喻体系——“国庆”指向时间维度的新纪元,“国华”蕴含文化维度的复兴,“国强”彰显军事维度的威严,“国富”预示经济维度的丰裕,四者共同拼合出烈士心中的理想国图景。他相信子孙会替他见证祖国繁荣昌盛的那一天,那些朴实的名字,是一个普通士兵对民族未来最虔诚的祈祷。
名字里的信仰传承
1960年金秋,我的大哥降生,父亲郑重地给他取乳名“国庆”。这个带着时代烙印的名字,在饥荒年月里像一盏明灯,照亮了全家的生活。四年后,我出生,乳名“国华”;1971年三弟降临,取名“国强”;1974年小弟出生,定名“国富”。从1960到1974,十四个春秋流转,父亲用最朴素的方式,完成了对爷爷的庄严承诺。当四个男孩在院子里追逐打闹,他们清脆的乳名声里,藏着一个烈士父亲跨越生死的凝望。
当1960年首个“国庆”诞生时,距离烈士牺牲已过去13年。这个乳名不再仅仅是个人标识,而成为跨越时空的对话介质。每个“国”字辈孩子的降生,都是对烈士遗志的仪式性确认。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命名时间线:1960年(国庆)对应新中国成立11周年,1964年(国华)紧接原子弹爆炸成功,1971年(国强)正值联合国恢复合法席位,1974年(国富)恰逢改革开放前夜。这些时间节点暗示着,烈士的精神遗产始终与国家命运同频共振。
如今,爷爷牺牲已78载,孟良崮的松柏早已亭亭如盖。每当国庆佳节,我们兄弟姐妹聚在老家的院子里,父亲在世时总会一遍遍讲述那个粮囤里的童年,那封没能保存下来的家书,以及爷爷在战场上默念过无数次的名字。那些乳名不再只是简单的称谓,它们是血脉里流淌的家国情怀,是普通中国人用生命书写的信仰史诗——就像无数个相似的家庭一样,我们的乳名里,藏着整个民族从苦难走向辉煌的密码。
站在新时代的阳光下,我常常想,爷爷当年在战壕里憧憬的“国富”,早已在我们这代人手中变成现实。当“国庆”们开着国产车驰骋在高速公路,“国富”们用智能手机连接世界,那些诞生于战火中的名字,正以鲜活的姿态,继续讲述着一个民族关于希望与奋斗的永恒故事。而那个连照片都未曾留下的爷爷闫本礼,早已成为我们心中最清晰的影像——他站在孟良崮的晨曦里,微笑着看他的子孙们,把他当年的梦想,种成了漫山遍野的参天大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