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艳梅
非常荣幸参加这次座谈会,我想围绕“校城融合推动淄博文学事业发展”这一主题,与大家交流探讨,并分享几点不成熟的建议。
淄博文脉深厚,为文学艺术繁荣提供了沃土。近年来,在市委宣传部领导下,淄博的文学事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理工大文学院与市文联、市作协深入推进校城融合发展,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助力作家队伍建设。学院拥有文学相关专业的师资力量、研究人才以及青年学生群体。每年通过驻校作家计划、金秋文学周、作家进校园等活动,把高校的学术资源与地方的创作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有效发现、培养、凝聚有潜力的青年文学创作者,为淄博作家的梯队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其中,驻校作家活动已坚持开展12年,在国内有重要影响力。张炜、赵德发、徐则臣、李浩等作家每年走进校园开展活动,作为淄博青年作家的创作导师,助力了文学齐军的成长壮大。
打造文学交流平台。通过与作协联合举办研究生论坛、作家研讨会、新书发布会、读者分享会、文学直播间等形式,为本土作家和文学爱好者提供了更多展示才华、交流思想的阵地,打破了以往可能存在的创作“孤岛”现象。先后为宗利华、马累、魏思孝、郝炜华等淄博作家举办过作品研讨会,邀请国内知名专家学者参与研讨,在当代文坛产生了良好反响,有效地提升了作家的创作水平和社会影响力。2020年6月马累诗歌研讨会开启同步直播,观看人次超过30万。
拓展文学活动形式。依托高校场地、学术和组织优势,结合作协策划、宣传和受众基础,每年定期举办系列文学讲座、名家对话、读书沙龙、经典诵读大赛、创意写作工作坊等。这些活动得到了淄博作家的大力支持,既有助于学院人才培养质量提升,也体现了淄博作家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提升市民文化素养。通过在海岱楼钟书阁、市图书馆、新华书店等地举办的读书会和读者分享活动,提供高品质的文学内容供给,营造浓厚的城市文化氛围,涵养市民文化气质,为提升淄博文化实力和城市形象贡献文学力量。上周六下午我们在海岱楼钟书阁举办了魏思孝小说集《叙旧》马累新诗集《繁星的指认》的新书分享活动,市民读者参与度不错,现场气氛也很热烈。总体上,淄博的文学氛围是很好的。
校城融合是推动淄博文学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路径。相信在市委领导下,必将能进一步激活淄博的文脉资源,繁荣文学创作,提升市民文化获得感,为这座古老而又现代的城市注入更加充沛而深邃的人文精神。(作者系山东理工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院长、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