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东(马累)
我来自桓台,笔名马累,文学创作以诗歌为主。20世纪90年代开始创作,至今已经在全国省级以上刊物发表诗歌作品1300余首,出版诗集6部。2010年参加素有中国诗坛“黄埔军校”之称的青春诗会。获得全国性诗歌奖项20多次,是山东省唯一一个两次获人民文学奖的诗人。几乎每年都有诗歌作品入选《新华文摘》、中国作协创联部年度最佳诗选。尤其是《新华文摘》自2019年推出“年度诗选”栏目以来,我的作品已经有4个年度入选,全省唯一。
我的写作从一开始,就立足于淄博,立足于鲁中平原,立足于这片生我养我的土地。我的写作大体分为两部分,2010年以前以鲁中平原为载体,之后以流经淄博的黄河两岸万千风物为载体。
1999年,我的组诗《鲁中平原》获得“诗神”杯全国新诗大赛第一名,贺敬之、雷抒雁等13位评委当时给予的评价是:“鲁中平原听得见作者沉实、悲恸的心跳,现实主义的胜利,马累此次守住了可靠的荣誉”。当年的《人民日报》和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都对此有过报道。之后,鲁中平原作为一个文学词语在诗坛广为流传,许多诗友都坐着绿皮火车前来实地走访我笔下的鲁中平原。
2004年,以家乡淄博为主题的组诗《一个理想主义者的大地》获得当年的人民文学诗歌奖。其中名为《淄博的冬天》的一首诗被《北大年选》《中国年度最佳诗歌》《香港中文大学年度文选》等多家选刊选入。在同年中国作协诗刊社主办的新时代诗歌论坛上,著名评论家谢冕、陈超等在会上指出,马累等“70后”诗人的乡村写作以诗歌的形式拓宽了中国乡村在时代变迁中的精神归属。后来这篇会议纪要被首都师范大学编入大学教材,我也被评为中国“70后”代表诗人。
2024年,作品《在黄河边》再获人民文学奖。我写的依然是流经淄博的这段黄河两岸的万千风物。同年,我的以写鲁中平原和黄河两岸人与物为主要内容的诗集《向晚》上榜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全国文学榜“十佳”,并于年底从全国1000多部诗集中脱颖而出,入选第二届芙蓉文学双年榜图书榜。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三十多年的写作生涯告诉我,文学离不开自己生生不息的家乡和人民。淄博是一片值得大写特写的热土。这片丰饶的土地上孕育了蒲松龄、王渔洋等名冠天下的文学大家。今天的我们正是在这些文学巨星的引领下,继续扎根这片热土进行创作。
近年来,我基本上每年都被邀请去外地参加文学节、采风、颁奖活动,许多地方尽管文学资源远远不如我们淄博,但他们还是与文学期刊合作,努力挖掘文学资源,举办文学活动,实现文学搭台、经贸唱戏的良好效果。就我们淄博而言,有如此深厚的文化底蕴,有山东理工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这么好的文学平台,建议市文联、市作协加大与山东理工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的合作力度,深入挖掘蒲松龄、王渔洋等文学符号的现代价值,尽快恢复蒲松龄短篇小说奖,争取创办王渔洋诗歌奖,积极支持淄川、桓台等区县争创“中国文学之乡”,努力打造淄博的文学品牌,让淄博更为天下人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