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8日晚,惊悉杨再春先生病故,享年82岁。手头正做的事做不下去了,眼前是与先生交往的四十多个春秋。
再春先生是我所结识的中国书法界第一个著名书法家,那年他四十有一,我二十七岁。如果不是我岳父,我一生都不会有那样的机缘。

杨再春先生
1984年春节,我和妻回北京过年。大年初一的早晨,岳父拿着家里订阅的《北京晚报》给我看:“德贵,初一至初三,劳动人民文化宫举办全国群众书法现场大赛,吃了饺子,你和晓岚去看看吧。”
这样的书法活动我还是头回听说,又是在首都北京,哪有不去之理?早饭后,我俩蹬车从西郊万寿路北头的部队大院,直奔天安门东侧的劳动人民文化宫。参赛者三角钱一张票,领一张宣纸。步入比赛大厅,参赛者和观赛者已经不少,大厅的前后左右中,这一张那一张摆放着十多张大桌子,每张桌子都围满了人,桌上铺着毛毡放着笔墨,已有人在挥毫了。我们俩转来转去地看,喇叭在一次次地广播:参赛人员每人书写一张作品,现场有四位书法家巡回点评指导,到下午三点评出一等奖一名,奖品是今天到场书法家的书法作品一幅,二等奖五名,三等奖十名,奖品是北京著名景点对联大观一册……
人越来越多,大厅显得狭小了,每张桌子都围了三四圈人,想挤到桌前全无可能,我就走走转转等待机会,中午过了,这才有了空桌子。妻子鼓励我:来都来了,写一幅吧。我鼓起勇气站到桌前,立刻有人围过来,我本来就有点紧张,这下更紧张了。我写的是唐诗《枫桥夜泊》,写完,人们说这位写得好,我摇头说不好不好。妻子啥也没说,转身又去买了一张宣纸递给我。这时我一点也不紧张了,平心静气地用柳体味道的行楷,再写一张交上去。我们离开比赛场地,走到围绳之外远远看去,看到那几个书法家评委对我的作品议论了一番,就拿起挂到墙上了,墙上已挂了二三十张。
三点到,广播宣布结果,想不到一等奖居然落到我头上。听从广播 ,我走到评委会那张大桌前,一位高大魁梧面色黝黑的书法家与我握手,问我姓名、职业、爱好等,然后略一思索就落笔了:书德居首,可贵精神。写完,他对我说:“写字德行居首,德,是咱们书家安身立命之本,今天以这嵌名八字赠你,也是自勉。”我看到落款是再春,不觉脱口而出:您是杨再春老师吗?他笑着点头,双手递过这幅奖品,就去忙下边的事了,下边还有一堆二三等奖呢。我获得唯一的一等奖自然是高兴的,但高兴中又有遗憾:没盖印章啊。妻子让我去问问,这个老师是不是忙中疏忽了?我返回去,只见杨先生正被人们包围着,没法挨近他,但他个子很高 ,差不多一米九吧,简直鹤立鸡群。我索性喊了一声杨老师,他抬头看我,我举起墨宝指指落款处,他立刻明白了, 大声说:“德贵,我们几个今天都没带印章来,难得你爱好篆刻,我准许你回去刻我的名章,盖上后留着印章,再来北京时带来,这也是艺术交流嘛!”我大为感动 ,连说谢谢。回到淄博,我就照他说的办,将墨宝装裱了悬挂在墙,每每看到,杨老师那番话言犹在耳。多年后有了博客,交流方便了,我将这幅墨宝发给先生看,他说:“名章汉印式,刻得很好,当年我的题字,现在看笔力显弱了。这么多年你保存得这么好,我很感动。”

1984年,杨再春为作者题字。
我说:“感动的是我呀杨老师,您为我题写的这八个字,您在劳动人民文化宫对我讲的那番话,我永难忘怀。”
1990年,北京 ,还是春节,著名书法家李铎先生根据我的名字 ,为我题写了“所贵者德”,与杨再春先生所题同样的内核:德为先德为重,为人为艺莫此为大。
杨再春先生河北唐山人 ,1943年出生,学体育出身,毕业于北京体育学院(现北京体育大学),却以书法家、书法教育家、书法出版家的瞩目成就,成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行业专家,其职业生涯是北京体育大学教授,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
我与杨先生的第二次第三次见面是2001年,那年,他为举办他的个人书法展来到淄博,这两次或餐聚或聊天,我得以了解书法之外的他。青春年少时,他是一名出色的田径运动员,主项是铅球、标枪、铁饼,100米能跑进10秒80,如今年近花甲还能做标准的前空翻。但他的最爱是书法,书法老师不是别人,是他六岁起就引导他临摹颜真卿《多宝塔碑》的中学语文教师的父亲,这样的童年让他习惯了每天读书、用毛笔写东西。第一次当众挥毫,是小学六年级给班级写春联,老师的鼓励,同学的羡慕,让他第一次体会到书法带来的光荣和快乐。
体育大学生是怎样一种生活?1962年至1966年,杨再春就读北京体育学院体育教育系。他是大学生又是运动员,而运动员的训练有多苦?他说,每周六的训练要从校园跑到香山鬼见愁,往返30公里不休息,汗如雨下就像水里捞出来,太苦太累了,以至一把年纪回想当年都难以置信。而对艰苦训练最感幸福的补偿,就是去故宫过星期天,带着笔墨纸张和干粮,去看正在展出的明清书法真迹展,一幅幅地看过去,再选几幅临摹,苦累皆忘,流连忘返。

作者购存的杨再春著作
“动乱年代,众所周知的原因,我被闲置起来五年。那五年我临习《兰亭序》296遍,烂熟于心后思索:再临一百遍也超不过王羲之呀,于是改换门庭,先后师承郑诵先、黄高汉、启功等先生,研习汉隶、魏碑、草书以及黄庭坚、米芾等各家,沉浸其中,受益匪浅。”
杨再春临《兰亭序》部分

杨再春书法小品
1976年,杨再春与刘炳森、谢德萍、苏士澍等人创建了北京书学研究会,1981年在此基础上创建了中国书法家协会,中书协的首次亮相,就是在沈阳举办全国第一届书法展 ,大获成功。
杨先生是著名的书法出版家,他个人著述或编著的书法书籍达一百多种,广受书法爱好者的喜爱,如再版达四十多次的《行草章法》、《墨迹章法通览》等四十多种书,总印数超过一千五百万册,其中他1985年问世的《行草章法》一版再版,发行达500多万册。这样的面对基层书法爱好者的推动性普及性出版成就,至今无人能及,独他一人。
发行五百万册的杨再春《行草章法》
1990年,杨再春应央视邀请开办《中国传统书法系列讲座》,每讲23分钟,日复一日天天播出,央视一套每天中午十二点半播出,二套每晚六点半播出,这一讲就是整整三年,因此他被誉为拥有上千万学生的书法老师,我本人就是千万分之一。这样的大众性书法播种与耕耘,深得一书法大家的赏识,就是启功先生,启功原话是“再春,什么是辛勤耕耘?你就是啊。”真正的耕耘者奉献者,是不会被人忘记的。这几天再春先生刚去,网络上就有很多怀念文章和视频涌现出来,其中一个名为庄苓的视频播主,其题目是《百年难遇杨再春,他对书法普及的贡献,比十个中书协主席都多》,我深以为然。

历时三年,杨再春央视书法讲座。
2001年初冬,《鲁中晨报》主办的杨再春书法展在淄博举行。备展期间的一个下午,晨报副社长宋建中给我电话:“杨再春来了,要写字,没带墨和印泥,就用用你的吧,现在就派人去取。”两小时后建中又来电:“德贵,今晚的宴会你得参加,杨老师是和郭老师来的,担心宴会上杨老师跟领导们没有共同的话题受冷落,你来陪陪他。”
杨老师见到我直呼德贵,很热情,转身就向我介绍他身边那位先生,那位忙说“不用介绍我啦,没人知道。”我问他尊姓大名?再春先生刚说了三个字:“郭建设……”我就把郭建设中国日报摄影记者、所获摄影奖项都说了出来,再春先生高兴地哈哈大笑,郭建设问我是怎么知道的?我说我也爱好摄影啊,皆大欢喜。
交谈中,我拿出1991年购买的《杨再春书法作品集》请他签字,“哎呦,这本书你也有啊,我都没有了。”他翻看一遍后,拿出钢笔 ,在扉页写下“毕德兄正之,再春题,金蛇年冬于张店。”他把书递给我时,跟17年前在劳动人民文化宫将其书法递给我一样,与我紧紧握手,传递过来的是不变的热诚。

2001年,杨再春为作者所购其书题字。
我们聊书法聊篆刻聊摄影聊读书,主要是听再春先生聊,他讲了他亲历的启功先生的故事:“启功先生刚柔相济,绵里藏针。一天,电话约好,他在家等我,我拿着即将出版的书稿请他审阅,我写的编的大部分书稿都请他审阅过。这个过程,来了个书法名家 ,我和他也熟。他对启老说,我们大学准备向教育部申报博士点,培养书法博士,您给签个名吧。启先生问他,书法博士怎么个教法?教什么?怎么评级?书法博士就能写得更好吗?启先生没签,那个要做书法博导的名家只好起身告辞。启先生送客回来,敲着桌子对我说,这不是胡闹吗?古人有书法博士书法博士后吗?写个字干嘛要搞这些名堂?我与启功先生交往多年,还是第一次见他生气。”
宴会开始了,建中安排我坐再春先生身边,照例是一番倒酒劝酒,白酒是五粮液。再春先生对我说:“德贵,大家这么热情,不喝一点扫大家的兴。咱俩喝一瓶啤酒好不好?”太好了,正合吾意。
时间挺晚了,杨郭二位明天一早的火车回京,宴会乘兴结束。建中对我说:“德贵,你的字你和杨老师商量吧,我不管了。你看,我手里这张纸上写了这么多领导的名字......”我说我不要,我早就有杨老师的字了。
翌日上午,建中来电:“德贵,你来拿字,昨晚11点多了,杨再春只写了三幅字,就有你一幅。”我说我没向杨老师求字啊,你安排不过来就给别人吧。他说:“题着德贵吾友正之:方寸天地趣,宇宙情怀心,咋给别人?”

时隔十七年与杨先生再见, 他和上次一样令我感动,感动深深!书德居首,他本人从来都是这么做的呀。 没几天,杨再春书法艺术展在市博物馆开幕,观众如潮,气氛热烈。展览有两个特点:一是真行草隶篆魏碑诸体兼善,水平很高,四条屏八条屏形制居多;二是装裱考究,绢绫精美,全用红木轴头。杨再春为感谢装裱师的辛苦付出,把装裱师也请来了,开幕式上向观众介绍了装裱师。这是很少有的,我油生敬意。接下来我随着人流参观,建中带一小伙子找我来了:“德贵,你还有个任务哩,只要你看着哪幅字是杨老师的代表作,就让小高记下,不出售,晨报留下。”我带着这个任务观展,参观结束,任务完成。 杨再春临颜真卿《裴将军帖》 杨再春草书作品 杨再春隶书作品 杨再春行书作品 杨再春淄博展,只是他多年来国内外几十个书展之一,2011年,他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书怀壮志”个人展达到其艺术巅峰,业界反响热烈 ,我在博客上致贺先生。后来,我在北京周边旅游,在怀柔雁栖湖APEC会议中心,偶见先生巨幅《岳阳楼记》(高180厘米x宽97厘米×12张),和13张6尺整纸《礼赞丝绸之路》,笔力遒劲,心手双畅,十分震撼,先生了得!有几人晓得,这是先生抗癌数年之大作啊! 杨再春为雁栖湖作《岳阳楼记》巨幅 杨再春书《雁栖赋》 文章写到这里,读者也许会有疑问,再春先生何以年纪轻轻被“闲置”五年呢?我们还是琢磨琢磨他在其专著《行书笔法与<兰亭序>帖》中的原话吧:“动乱年代,众所周知的原因,我被闲置起来五年......”时代,时代之故,时代之伤,他说明白了。动乱结束,痛定思痛 ,深刻反思 ,他以书法开始了人生第二春。几乎是以一己之力,他为书法园地打造的春天五彩纷呈,姹紫嫣红,这春天是不会因其离去而结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