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大阅兵,我担任护旗手”

摘要 今年85岁的老兵窦春福端坐院中,虽已满头华发,却精神矍铄、满脸红光。这位亲历国庆十周年大阅兵的海军护旗手,正用老照片里的青春身影和跨越六十余载的深情讲述,还原着那段属于军人的专属荣光。

8月20日,骄阳似火。高青县木李镇蔡家村的一个农家小院里,阵阵蝉鸣声裹挟着热浪起伏,为这个宁静的村落平添了几分生机。

今年85岁的老兵窦春福端坐院中,虽已满头华发,却精神矍铄、满脸红光。当他抚摸着那张珍藏多年的老照片时,泛黄的相纸间,一段滚烫的记忆在蝉鸣声中缓缓苏醒。这位亲历国庆十周年大阅兵的海军护旗手,正用老照片里的青春身影和跨越六十余载的深情讲述,还原着那段属于军人的专属荣光。

“66年前,我担任海军245人方队的护旗手,我们迈着正步走过天安门,接受毛主席的检阅!”窦春福指尖轻触照片上三位身着海军制服的年轻士兵,他们手握苏式冲锋枪,身姿挺拔如松,守护着国旗。老人忽然加重语气,自豪地指向画面左侧:“这就是我!当时正护着国旗向前行进呢!”

1940年,窦春福出生于木李镇窦家村。1958年12月,18 岁的他怀揣着对军营的憧憬光荣入伍,在部队服役三年。军旅生涯中,最让他遗憾的是1959年阅兵时没能留下任何影像。

2015年春天,窦春福在小女儿的陪伴下参观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他刚进入博物馆,便看到1959年大阅兵的照片,令人兴奋的是,照片中那个年轻的护旗手,正是当年的自己!“那一刻,眼泪都下来了,几十年的遗憾终于弥补了!”老人眼中闪着泪光。

回忆起护旗手的选拔历程,窦春福至今难掩激动:“当时部队领导挑了我们3个暂任护旗手,经过层层严苛筛选,最后确定由我担任正式护旗手。”这份沉甸甸的荣誉让他彻夜难眠:“我能见到毛主席了!”

为了天安门广场上那短短几分钟的亮相,窦春福和战友们经历了整整12个月的严苛训练:正步要求1分钟精准踏出116步,天安门前需连续踢千余步,向右看时更要做到托枪稳、目光准、步伐齐。“白天在烈日下练队列,晚上借着月光抠细节,军装湿了又干、干了又湿,结出一层层白花花的盐霜是常有的事。”凭借着这股劲头,他们所在的海军方队在石家庄步校评分中取得了接近满分的优异成绩。“给海军争光了!”老人拍着大腿笑道。

“10月1日清晨6点半,北京的天气很好,秋高气爽,我们从东高地宿舍整装待发,心里既紧张又激动。”谈及阅兵当天的情形,窦春福的记忆清晰如昨。当245人的方队迈着铿锵正步通过天安门城楼时,沿途的欢呼声如潮水般涌来。就在那一瞬间,他望见了城楼上的毛主席,“心跳一下子提到了嗓子眼,这辈子都没想到能有这么光荣的时刻!”

这份荣耀感在阅兵结束后依然久久不散。由于表现突出,窦春福荣获大阅兵三等功,随后又随部队赴多地进行汇报表演,让更多人见证军人风采。

如今,这位年过八旬的老兵仍时常摩挲着那张失而复得的老照片,逢人便讲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他总不忘叮嘱年轻人:“在党的领导下,要像守护国旗一样坚守岗位,兢兢业业为人民服务,这才是对国家最好的报答。”

蝉鸣声依旧在小院中回荡,阳光透过树叶在老照片上投下斑驳光影。这段跨越六十余载的记忆,不仅是一位老兵的青春勋章,更是一代军人对祖国最赤诚的告白,在八一军旗的映照下,愈发闪耀着光芒。

编辑:王蓓蓓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头等网立场。

如有版权异议,请点击查看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