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6日清晨6点,博山区池上镇中郝峪村的“生产队大食堂”已飘出饭香。75岁的赵大娘端着装满饭菜的饭盒,笑着对记者说:“俺们村三餐免费8年多了,连城里人都羡慕!”
食堂墙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标语很是醒目,这10个金灿灿的大字正是该村的致富密码。窗外,几个暑期研学的孩子追逐着跑过石板路,手里攥着刚摘的野山楂,笑声惊飞了溪边的喜鹊。
中郝峪村的逆袭,始于一场“绝望中的自救”。2003年,村集体负债8万元,村里唯一的水泥路被山洪冲得坑坑洼洼。转机出现在村“两委”带着村民代表去外地考察,看到当地的生态旅游红火,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赵东强一拍大腿:“咱这里森林覆盖率达96%,简直就是‘天然氧吧’,凭啥不能吃这碗饭?”
说干就干,村里把5户农宅改造成农家乐,党员带头入股1万元作为启动资金。第一年,游客不足千人,但村民发现:城里人最爱拍村口的古槐树,愿意花50元买一筐野山枣。“原来老祖宗留下的绿水青山真能换钱!”
2011年,全村113户人家以山林、房屋折价入股,成立幽幽谷旅游开发公司,资源变资产、村民变股民的模式就此定型。村民老张至今记得第一次分红时的场景:“手里攥着3000元钱,心里甭提多激动了!”
在村中心的“明天邮局”,“80后”CEO赵胜建正在用平板电脑调度民宿预订。他带领的返乡青年团队,把乡村运营玩出了新花样:“我们有三件‘法宝’——公司化运营、业态创新、全民分红。”
村里将所有农家乐、体验项目纳入公司体系,定价、服务、卫生全标准化。游客进村扫码消费,收入按股分配,杜绝了恶性竞争。这种“统分结合”的模式,让中郝峪村避开了许多乡村旅游点“一哄而上、一哄而散”的痛点。
村集体每年将收益的20%投入生态维护,累计投资2800万元治理河道、修建木栈道。如今,森林覆盖率升至98%,震旦鸦雀等珍稀鸟类重现山林。村民老李感慨地说:“以前,会想着砍棵树烧火;现在,看见垃圾随手拾起已成为习惯。环境好了,咱分红才多啊!”这种“保护—收益—再保护”的循环,让生态优势不断转化为经济优势。
来自重庆石柱县中益乡的唐利君告诉记者,此次中益乡和城口县共11人到中郝峪村学习培训15天,“这儿的村民非常热情好客,在市场开拓、课程设置和师资能力培训上,我们收获很大。”在内蒙古赤峰市雷营子村,“郝峪模式”落地后年接待游客15万人次,村民张艳玲靠卖小米年收入30万元,被称作“小米皇后”。而重庆石柱县成立的乡径旅游公司,节假日日均接待游客3000余人,当地村干部感叹:“原来穷山沟里也能长出‘摇钱树’!”
池上镇地处鲁山脚下,生态资源丰富。近年来,该镇将“两山”理念付诸实践,整合300多家民宿资源,打造环鲁山旅游民宿集聚区,并于2022年入选山东省旅游民宿集聚区。2023年底临临高速的开通,在为游客提供便利的同时,也为当地民宿经济带来了可观的交通红利。
这个暑假,池上镇下小峰村花缘老屋民宿主理人刘国峰忙得脚不沾地,但这样的生活却让他越过越有奔头,时常觉得成就感满满。
花缘老屋民宿于去年5月亮相,投资50万元打造了4个独立院落(24个床位),通过提前联系客人、推荐游玩路线、设置周边信息展板等细致服务,吸引了北京游客王静多次光顾,“这是我今年第三次来花缘老屋民宿了,这里的房间干净卫生、价格实惠,每套房都有独立小院,设计很人性化。”
2024年,池上镇乡村游民宿接待住宿游客1500余人,实现从“过路游”到“过夜游”转变。
位于上小峰村西鸡蛋岭下、海拔500米的山水间露营地,是践行“两山”理念的又一生动案例。该营地原为废弃的花岗岩开采地,经生态修复后转型为集吃住休闲于一体的露营地,既保留了原生态景观,又避免了污染水源地。“营地共有13个房间,投资300万元,整体设计巧妙融合自然与人文,设有树屋、鸟巢、莲花厅等特色住宿设施,并依托天然瀑布、溪流等资源打造亲子游乐区,实现从‘废弃地’到‘网红打卡地’的绿色转变。”营地负责人孙艳萍表示。
通过生态保护与文旅开发相结合,山水间露营地不仅带动了本地就业,还吸引了周边游客,促进了消费升级。其“普通+高端”的差异化服务模式,满足了游客的多元需求,成为“微度假”业态的代表。
池上镇的探索表明,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需兼顾保护与创新。一处处小山村的农文旅蝶变,为乡村绿色转型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也印证了淄博老工业城市通过生态文旅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路径。
乡村振兴不是等来的,而是干出来的。当绿水青山真正成为百姓的“幸福靠山”,当村民从旁观者变成参与者、受益者,沉睡的乡村必将焕发出勃勃生机。这片土地上的故事还在续写——正如青山绿水间那飘荡的朵朵白云,看似轻盈,却寄托了人们最厚重的共富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