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淑英:八旬老人的端午情怀

摘要 在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洪山镇董瓦村,有一位远近闻名“端午老人”。她叫侯淑英,今年85岁了。尽管年龄大了,她依然用独特的方式,将端午文化传递着、延续着。

微信图片_20250528171012

在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洪山镇董瓦村,有一位远近闻名“端午老人”。她叫侯淑英,今年85岁了。尽管年龄大了,她依然用独特的方式,将端午文化传递着、延续着。

“在我们农村,每逢端午节,都要为儿童绣一些香荷包、粽子,里面装上艾蒿、香灰,外面镶上豆子。不仅是为了装饰,关键是为了强身健体,更是一种吉祥与祝福。”侯淑英说。

每到端午节,在全国几乎家家户户都忙着包粽子、吃粽子。而在淄川区洪山镇董瓦村,侯淑英一丝不苟的缝制香荷包,精心编制彩色“粽子”。与众不同的是,她缝制的“粽子”不能吃,是赠送给村里及相邻村庄孩子们的。而外地慕名而来寻“粽子”的人也不在少数。“传统吃的粽子大家都熟悉,可这种‘粽子’还是比较少见,都是老人手工缝制的,既弘扬了传统文化,又让孩子们增长了知识,还可以放在家里当装饰品,一举好几得。”来自桓台县的胡萍拿着刚刚从侯淑英老人那里得来的“粽子”高兴地说。

侯淑英文化水平不高,只是一位高小生。生于1940年,1958年毕业后,就在村里担任妇联主席。生性活泼的侯淑英工作大胆泼辣,不到20岁就入了党。之后,她在村里担任计生办主任、调解办主任、支部委员、村委委员,使村里连年保持无计划外生育先进村称号,她也获得了全国少年儿童校外教育先进工作者、全国人民调解工作先进个人,全省计划生育先进个人,市劳模等荣誉称号。并当选过第八届淄博市、第六届淄川区人大代表,她的家庭也被评为全国五好家庭。 

微信图片_20250528171026

情有独钟端午节,是侯淑英的情怀,更是一种对文化的尊重与赤诚。“端午被赋予了许多含义,特别是香荷包、粽子,不仅能驱蚊虫,还能强身健体。”侯淑英说。

这是一个令人激动的夜晚,2001年7月13日,多少人彻夜难眠。侯淑英躺在床上怎么也睡不着,电视里播放的画面令她浮想联翩:中国人取得了29届奥运会举办权,这是中国屹立于世界的号角,举国振奋,我一个老太太能做些什么呢?

深夜,窗外明月高悬。躺在床上的侯淑英有一种冲动,她要为奥运会做点什么。她推醒了身边的老伴张良生,“良生,我琢磨着要为奥运会做点什么事,要不心里就不塌实。”侯淑英一脸庄重。熟悉老伴脾气的张良生知道她依然沉浸在奥运会申办成功的喜悦中。

“我想,要为奥运助威,要为中国人的扬眉吐气助威。你说,我每天绣一只香荷包,为中国体育运动员添油加劲,每天一个,你说咋样?”“这事是不错,但你这么大年纪了,离奥运举办还有7年时间,一天一个,你能做得到吗?”“咋做不到,只要心诚,就能够做到。国家有这么大的盛事,别的咱做不到,这么点小事还能做不到吗?”

“那好吧。我全力支持你!”侯淑英马上找针寻线,在灯下,她剪布、构图,一针针,缝出对祖国的热爱,一线线,绣出对体育健儿的深情。一个小时很快就过去了,她亲手绣出的第一只香荷包诞生了。紫色的绸布上,红色的映衬出“2001.7.13晚上22点10分 奥运北京”几个清晰的大字。她和老伴边欣赏,边商量,心情出奇的好。不仅是为国家取得的荣誉而自豪,更为自己的创意而振奋。第二天上午,她又花了一个多小时的时间,绣出了第二只香荷包“欢庆 祖国万岁!”。

从此,她一绣就是6年多,每天至少两个小时,每天至少一个,从未间断过,累计缝制了2582个样式不一的香荷包,每一个荷包上都绣有年月日,都装满着感人的故事,全部捐给了北京奥组委。为了便于捐献,侯淑英特意将香荷包缝制在3米长的布上,并拼凑成了“奥运来了,圣火全球传”“北京欢迎您”“锈荷包送奥运”“为国争光”“好运北京”“好人一生平安”等10幅图案和一棵冠军树。并在第六届中国淄博国际聊斋文化旅游节展出了7天,观众更是人山人海,争相拍照留念。这些香荷包上,每一个都绣有年月日,一个个都绣着五环,一个个五颜六色,一个个装满着与体育有关的感人的故事。

荷包与体育相连,记录着一个个精彩瞬间。在她所绣的荷包中,真实地记录着各大赛事中的冠军。2004年雅典奥运会期间,侯淑英逢赛必看,获得冠军后她马上记录下来,并绣在荷包上:“雅典射击冠军杜丽为国获得第一枚金牌2004.8.13”“雅典举重冠军陈艳青为国获得第八枚金牌2004.8.17”。2002年7月14日,她绣出了“百年奥运中国圆梦北京申奥成功一周年”。世界性的体育赛事,中国的冠军她都绣在荷包上。全国性运动会,她绣出山东的冠军。山东省的运动会,她绣出淄博市的冠军。2008年29届北京奥运会期间,她将中国获得的51个冠军分别绣成了51个香荷包,并挂在一棵冠军树上,表达一位农民的喜悦心情。

为了让传统文化延续传承,2009年,自小就有“针线活”巧手之称的侯淑英和村内7姐妹商量,如何展现农民的喜悦、农村的变化,农业的丰收,表达兴奋与感谢,她们决定用当地传统象征吉祥喜庆的荷包、粽子为载体,手工绣制。她们经过反复设计、选料,将粽子制成菱形,用五种不同颜色的布料,内用艾蒿叶、桃叶填充,用琉璃珠、穗头作装饰,外用11种彩线缠绕,彩线按规则排列成“体育场”,一个大“粽子”,下面带4个小“粽子”,既美观新颖,寓意深远,又能闻香驱病,体现民俗特点。8姐妹历时两年,精心绣制2000多个,免费赠送给喜欢的市民。2022年北京冬季奥运会前夕,她们又将缝制的2022个香荷包,献给了冬奥会。她们缝制的“粽子”在中国家用纺织品行业协会主办的“愉悦杯”第四届中国家纺手工精品创意大赛上获得银奖。

“现在年纪大了,手脚不灵变了,但还是力所能及的做点有意义的事情,反正每天都闲不着。” 侯淑英始终保持着一种乐观。“绣香荷包、缝制粽子,也使我学到了许多东西。不会的字查字典,不了解的体育项目,也渐渐熟悉。更关键的是锻炼了我的毅力和耐力,让更多的人了解到了传统文化,了解端午文化,更好地把传统文化发扬光大。”侯淑英说。

编辑:王蓓蓓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头等网立场。

如有版权异议,请点击查看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