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荣文学事业 讲好淄博故事——淄博市作协工作座谈会侧记

摘要 10月22日,淄博市召开全市作协工作座谈会。围绕繁荣新时代创作、讲好淄博故事畅谈创作感悟、共话发展未来,描绘出淄博文学事业蓬勃发展生动图景。

10月22日,淄博市召开全市作协工作座谈会。围绕繁荣新时代创作、讲好淄博故事畅谈创作感悟、共话发展未来,描绘出淄博文学事业蓬勃发展生动图景。

文学是精神的载体。打造“文化淄博”,建设“书香淄博”,需要以高质量文化供给回应时代与人民需求,也为城市发展注入持久深沉的动力,而文学作品正是其中的关键组成部分。本次会议的召开,旨在倾听我市作家的心里话,集思广益,把作协的力量、作家的力量、作品的力量,更好转化为推动城市发展的精神之力。

近年来,淄博作家潜心创作,全市文学事业蓬勃发展。山东省作协副主席、淄博市作协主席宗利华在会上说,“淄博作家在奖项突破、重大题材创作、影响力提升等方面成果丰硕。其中,马累、魏思孝屡获全国大奖,李祯入选‘全国文学新势力’十大文学青年,另有多位作家斩获各类奖项,硕果累累。”他表示,市作协将坚守“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深化文学交流、壮大作家队伍,为创作者筑牢“家”的支撑。

文学人才的培养离不开教育。山东理工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院长张艳梅表示,“学院与市文联、市作协在校城融合方面开展了行之有效的合作,依托高校资源,在发掘培养文学新人,打破创作者‘孤岛’困境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她建议,未来可联合本地高校与新闻机构,邀请国内外知名学者、评论家参与,打造文学领域校城融合标志性工程。

会上,作家代表们分享创作心路,尽显对文学的热爱与对家乡的深情。“70后”作家马累早在上世纪90年代便斩获中国诗坛大奖,其作品被评价为“以诗歌拓宽中国乡村在时代变迁中的精神归属”。他说:“淄博这片文化沃土孕育了蒲松龄、王渔洋等文学巨匠,我将继续深耕于此,用好作品回馈家乡。”

“80后”作家魏思孝获第七届宝珀理想国文学奖首奖、茅盾新人奖提名奖等奖项。他说了十年间发生在自己身上的十件事,让我们看到了一名成功作家在政府及相关部门的扶持下不断向前的成长轨迹。“淄博的文学生态很好,我将持续创作优质作品,回馈淄博这片热土与人民。”魏思孝说。

得益于淄博文学界自上而下的支持和帮助,泰山文学奖得主、《国土大铝》作者张力也深有体会。她笑称自己“意外走上写作路”。她因阅读萌生创作欲,却无奈陷入无章法写作的困境。“正是市作协组织的报告会、研讨会让我掌握了创作技巧,我为家乡写一部连续剧的梦想,始终在路上。”

有时,生活着的土地,也塑造着文学创作者的作品。为什么而写,为谁而写?淄博市文学创作研究中心主任田裕娇在采访中逐渐明确了自己的创作方向。“采访大国工匠、见义勇为英雄、无偿献血金奖志愿者时,他们的敬业与大爱让我使命感倍增。我要以报告文学为载体,写下独属于淄博的备忘录、风物志与心灵史。”田裕娇说。

淄博文学的良好氛围,也吸引着不少年轻作家的到来。签约作家李祯生于滨州,长在淄博,2016年在北京从事剧本创作,之后,出于对小说创作的热爱,他又回到了这里。李祯说:“成为淄博签约作家,让我获得了成长机会,外地作家都羡慕不已。”他期盼淄博文学再创辉煌。

淄博深厚的文化底蕴为作家创作提供了沃土。博山籍中国作协会员、散文家刘培国自1980年起发表作品,累计字数超300万字,他回忆起上世纪80年代淄博文学繁荣期的景象,也深知基层作家创作的不易。“我的作品以博山题材为主,计划有生之年为家乡写到500万字,用文学之力传承淄博厚重的优秀传统文化。”

近年来,文学作品的影视转化成功案例屡见不鲜,我市作家也有突破。拥有十余年创作经历的网络作家代表王珂,介绍了他即将登陆爱奇艺的作品《魅影神捕》。“淄博的作家签约制度与定期文学交流会,让我收获满满。”他表示,将以更有筋骨、有温度、有能量的作品,不负淄博对创作者的滋养与期盼。

一句句真诚的发言,凝聚着作家们的共同目标,那就是扎根人民,用有“口碑”的作品讲述淄博发展故事、阐释淄博文化,擦亮“人好物美心齐”的城市名片。淄博文学事业的明天,值得期待。

编辑:王蓓蓓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头等网立场。

如有版权异议,请点击查看免责声明